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2024-01-25郭玲玲
文 郭玲玲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幼儿园与小学相比,无论是在作息安排还是学习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能为自己提供自我服务的劳动能力。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因此,帮助幼儿做好生活准备,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提高幼儿生活技能,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幼儿生活自理意识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强度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增强。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许多意识还未形成,需要成人正确、及时地引导。
(一)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经过三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晨间入园会自主洗手、进餐环节能自主盛菜端饭等。这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是他们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习得的。进入小学后,幼儿需要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让幼儿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家长对幼儿的肯定、信任、鼓励、支持态度、评价方式、教育策略等,都会直接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家长要注重放手,不断为幼儿创造各种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例如,贝贝在幼儿园能独立自主进餐。但是,贝贝回到家后,都是由家长喂饭。因为吃饭“磨蹭”,家长担心饭菜冷了会影响消化,所以直接采取了主动喂饭的方式。在这个案例中,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家长的主动行为让原本就缺少锻炼的贝贝变得更加被动,剥夺了他尝试自我服务的机会,间接导致失去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包办”应该由幼儿自己做的事,否则会使幼儿变得被动、消极。家长要正确指导、耐心等待,引导幼儿尝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示范引导,鼓励幼儿“学着做”
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学说第一声“妈妈”,模仿学习一直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非常重要,榜样示范能够让幼儿在模仿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午餐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多元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养成进餐习惯,学会生活自理,获得丰富体验的好时机。当幼儿第一次将用餐工具由用勺子更换成用筷子时,他们会有一种新鲜的体验感,但是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在学习用筷子吃饭的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观察教师是如何夹筷子的,进而跟着“学着做”。如果教师只是口头指导,没有示范操作,幼儿就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活技能教育中,教师的示范操作比言语指导更加有效。在掌握使用筷子的技巧之后,幼儿在家也能够练习,在不断地模仿学习中,逐渐掌握这一项生活技能。
2.及时沟通,告诉幼儿“怎么做”
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沟通交流非常重要。面对幼儿的学不会,有些家长只会训斥、指责。殊不知,这样做会大大挫伤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幼儿变得紧张焦虑,失去自信心。当发现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教师应该及时沟通,倾听幼儿的内心想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例如,一次午睡后,已经学会整理被褥的红红,没有整理小床上的被子。教师与红红沟通后得知,红红妈妈给她换了一床厚厚的被子,她无法叠放。接着,保育阿姨教红红横向叠放被子的方法。由于学会了叠厚被子,红红非常开心。因此,当发现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沟通,让他们知道“怎么做”。
3.耐心等待,支持幼儿“重复做”
生活技能的习得不会一蹴而成,需要认真练习,反复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班级大部分幼儿都会自己系鞋带,但是辰辰没有学会,动手能力较弱。特别是穿新鞋的时候,对于鞋带的粗细变化、长短变化和软硬变化,辰辰很难把控,经常请同伴帮助他系鞋带。为了让辰辰尽快掌握系鞋带的技巧,教师重复念着系鞋带的儿歌口诀,并多次示范。经过不断练习,辰辰终于学会了自己系鞋带,同时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二、抓住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生活自理技巧
(一)借助绘本资源,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绘本是一种重要资源。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有趣的情节,不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绘本资源,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教室阅读区投放《阿立会穿裤子了》《小威利做家务》《汤姆尿床了》等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主题的绘本,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并从中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
(二)开展区角游戏,教给幼儿生活自理技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情境中,幼儿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区角游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生活区,教师可以开展“我会叠衣服”游戏,结合游戏提示步骤图,将叠衣服的步骤进行分解,引导幼儿根据图示操作;在美术区,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工具,开展“送给妈妈的礼物”游戏,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精美的礼物盒,让幼儿在包装礼物的过程中,学习打结的技能;在建构区,教师可以利用积木收归环节,培养幼儿有序收归整理的能力,引导幼儿在有限的空间里将积木整齐叠放,掌握物品收归的技能。因此,区角游戏是一个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巧妙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通过幼儿感兴趣、易接受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习得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园携手同步,培养幼儿生活自理习惯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仅靠教师的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要加强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例如,放学回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宝贝,回家的第一件事要做什么呢?”当幼儿回答“洗手”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幼儿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每天吃完晚饭,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收归碗筷,让幼儿将盘子、碗具叠放好,并放进洗碗池。
三、做好幼小衔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益于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一)制定每日作息计划
进入小学后,幼儿要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有效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教师要引导幼儿制定每日作息计划,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让幼儿科学地安排一日活动,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开展值日生活动
幼儿进入小学后会遇到新的同伴、新的教师。在教会他们学会自我服务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乐于助人,积极为他人服务。值日生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三)开展自理能力比赛
幼儿的自理能力存在差异。自理能力比赛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还能让幼儿在比赛中感受快乐。在比赛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讨比赛的内容、制定比赛的规则,在共同制定的规则中进行活动。
总之,在培养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帮助幼儿树立自我服务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