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教育融入一日生活
2024-01-25文巫娉
文 巫 娉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是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注重将数学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提升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一、环境资源——引导幼儿感知数学魅力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数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加强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例如,可视化的数学楼梯环境,幼儿园每一层楼梯口都悬挂着显目的数字牌,让幼儿知道自己所在的楼层。上楼和下楼梯台阶右侧都贴有“小脚丫”的标识,提醒幼儿靠右上下楼梯。上下楼梯时,幼儿会不由自主地说:“上下楼梯要跟着‘小脚丫’走右边。”可见,无声的、直观的数学环境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数字概念,清晰地辨认方向。这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使幼儿养成了文明上下楼梯的习惯。又如,在创设自主签到台环境时,教师结合幼儿的发展目标,巧妙地将数学认知融入其中。小班幼儿喜爱涂涂画画,教师为每个幼儿设计了一颗五角星。从周一到周五,幼儿每天入园时就用印章依次在一个角上标注,初步感知数学中的时间概念,养成自主签到的好习惯。中班将规范书写数字融入签到活动中,让幼儿感知和体会数字的不同意思,养成了正确书写的好习惯,如周一书写“1”、周二书写“2”。
在班级环境中,学习墙、玩具柜、桌面标识等都蕴含着数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了解数学中的形状、空间、点数、时间、规律、对应等相关知识点。
二、真实生活——激发幼儿探究数学问题
生活是幼儿探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空间方位的认识与辨别,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大班幼儿要能准确地辨认一些空间方位,提升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个幼儿新添置了物品储存柜,并让幼儿贴上属于自己的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幼儿能够准确地区分“上、下”“里、外”等方位,但对于“左、右”概念较为模糊。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感知空间方位”是由存放物品而引发的数学核心经验。教师为此开展了“左右大调查”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左、右”。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应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借助已有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指南》中指出:“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以自己为中心区别左右。”在队列练习时,教师发出“向左转”的口令后,幼儿迅速进行转向练习。但是,有的幼儿会出现相反的方向。这表明,幼儿对于以自身为主体区分“左、右”的概念还不清晰。空间方位的辨别需要一个基准点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如果基准点不同,空间位置就会截然不同。
三、操作材料——辅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幼儿在操作具体材料的过程中,建立相关的表象,不断积累经验。这既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幼儿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在材料准备方面,教师要以安全为前提,遵循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小班材料要色彩艳丽,数量充足,体积不宜过小;中、大班材料要以低结构材料为主,便于幼儿进行探索、发现、操作。在小班“数字1 找朋友”活动中,幼儿寻找到许多生活中的物体,如铅笔、尺子、木棍、吸管、筷子、游戏棒、彩色冰棍棒等。可以说,幼儿的寻找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教师还引导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1 像铅笔细又长”“一把尺子”“一根木棍”等,加深理解“1”的数字概念。在中班数学游戏“规律”中,幼儿运用磁铁、串珠等材料,观察和发现其中隐藏的排列规律,对“规律”有了初步的认知。在大班“10 以内的分成和加减法”数学活动中,幼儿借助彩棒进行操作、探究,直观地理解了“加、减”的数学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和等分的技能。
四、注重运用——促进幼儿巩固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但是,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是分散和隐藏的,幼儿需要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探索、感知并运用。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自控力差。因此,教师要注重将数学教育生活化,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寻找学习材料,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操作材料。例如,在数学游戏“饼干找盘”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图案的餐点盘。幼儿自主取餐时,会选择自己喜爱的餐盘,并选择相应形状的饼干。在配对过程中,幼儿逐渐理解了对应关系。又如,在数学游戏“十元购”中,幼儿了解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会了元、角之间的转换,能够运用10 以内的加减运算完成购物。
生活化数学活动,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应用,增强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