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电极治疗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疗效研究*

2024-01-24刘凤萍朱志华钟小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能区障碍性分值

刘凤萍 朱志华 钟小慧

江西省瑞金市妇幼保健院 342500

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我国儿科、精神科等多个科室常常关注的一组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指的是儿童发育时期出现的认知、行为障碍,表现为运动、学习、社交等出现明显困难[1-2]。近十多年来,全球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不仅对儿童日常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学习等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导致终身残疾,影响社会发展。已有研究显示[3],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与致残率均较高的慢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至今缺乏有效治愈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有效治疗策略,提升患儿预后。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梗死、上交叉综合征、偏瘫等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得到医师认可[4]。但低频电极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的治疗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78例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儿童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低频电极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就诊的78例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儿童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观察组中男22例,女17例;病情程度:重度18例,中度14 例,轻度7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63±1.41)岁;病程2~20个月,平均病程(10.86±4.31)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9例;病情程度:重度17例,中度16 例,轻度6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3.71±1.38)岁;病程2~22个月,平均病程(10.79±4.4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上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审查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与精神病学分册[5]中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检查证实;(2)年龄1~6岁;(3)入组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相关可影响本实验结果的治疗;(4)符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适应证;(5)临床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2)合并脑部进行性病变;(3)体内含有金属植入物、电子装置等;(4)合并癫痫、抑郁症、精神疾病等疾病;(5)脑部先天性发育畸形;(6)对电流过敏。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语言训练、认知训练、分析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及规范化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评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选取日本伊藤ES-420型多功能低频电刺激治疗仪,低频脉冲模式,输出电流强度:0~100mA,电流频率:0.5~100Hz,波宽:1~1 000ms,每次治疗15~20min,每天治疗1次,1周治疗5次,2个月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评价。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治疗后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时间、运动能力改善时间。(2)利用Gesell发育评估量表[6]计算两组精细动作能区、大运动行为能区、个人—社交行为能区、适应行为能区及语言行为能区5项功能区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 DQ)情况,各项总分均转化为100分,正常水平(DQ>85分),边缘水平(75分

2 结果

2.1 两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时间、运动能力改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时间比较

2.2 两组各项功能区DQ分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功能区DQ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精细动作DQ分值、大运动行为DQ分值、个人—社交行为DQ分值、适应行为DQ分值、语言行为DQ分值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各项功能区DQ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功能区DQ分值比较分)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25<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比较 [n(%)]

3 讨论

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已有较多学者指出本病是一种大脑运动、行为、认知等多能区受影响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7]。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且至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与社会发展,还增加了家庭、社会负担,已成为临床需优先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部分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尽早诊断、积极治疗可以大幅度减轻致残程度,降低致残率,提升患儿预后。目前,临床治疗神经发育障碍儿童多以语言训练、认知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等综合对症康复训练及规范化治疗为主,但无法从根本上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近年来,低频电极治疗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广泛,能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循环状态,减轻脑组织损害[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语言表达能力改善时间、运动能力改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观察组治疗后精细动作DQ分值、大运动行为DQ分值、个人—社交行为DQ分值、适应行为DQ分值、语言行为DQ分值均比对照组高,说明在常规对症综合康复训练及规范化治疗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有效缩短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时间,提升各功能区DQ值。低频电极治疗是将小于1 000Hz频率的脉冲电流反复经皮肤刺激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将外部刺激信号在神经的传导帮助下传递到对应的组织,兴奋肌肉,从而促使肌肉运动功能、神经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逐渐恢复。低频的电刺激还可以反射性激活或直接激活脑组织,影响脑组织脑电活动,对区域神经细胞的兴奋抑制过程做出一定调整,同时改善脑组织血供状态,加速脑功能恢复。因此有助于改善精细动作、语言行为等功能区DQ值改善,缩短改善时间。低频重复头颅刺激治疗与低频电极治疗具有相似作用,郭芬[9]研究中指出,低频重复头颅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自主神经症状及病情,与本文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说明在常规对症综合康复训练及规范化治疗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这也证实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的临床价值。低频电极治疗操作简便,具有费用低、副作用少、见效快、无创性等优势,临床接受度较高[10]。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先天性疾病,治疗时间长久,因此费用也会提升,导致多数家庭因为经济负担放弃治疗,降低患儿预后。而低频电极治疗在价格、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多数家庭能接受,因此患儿能坚持治疗,进一步也能提升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低频电极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时间,促进精细动作、适应行为等能区功能发展,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能区障碍性分值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神经发育筛查分析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532例6~12月龄儿童DDST筛查结果分析
EPO联合GM1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氯米芬结合热敏点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2例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66例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