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博物馆构建宣教“三维体系”的思考

2024-01-24黄灵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校园

黄灵玲

【摘 要】宣教工作是文化博物馆自身属性中重要的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进步促使广大受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互联网+”等新兴元素的不断融合,也让社会大众对文化博物馆的宣教效果有了更高的期望值。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文化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应当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更好更优质的效果,已成为宣教工作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简称“聂帅馆”)作为以革命元勋事迹为核心的文化博物馆,在立足自身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基础上,着力探索,大胆创新,发挥优势,构建“馆—校—网”层次分明、三位一体的宣教“三维体系”,有效满足了大众群体需求,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全面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新需求;校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226—03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新要求

从广义的市场角度理解,文化博物馆属于文旅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博物馆收入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2017年,全国博物馆实现收入325亿元,创下近年新高。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也先后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从上文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已經成为带动文化事业大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带来了整个文旅市场的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化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是强迫宣教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新思路、新方法。

首先,理念上必须实现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服务大众是任何行业发展的前提,置身于开放型社会中,文化博物馆原有的“以物为主”,也就是原有的收藏、展示和研究三大功能并重的态势,势必要向“以人为本”转变。究其原因,就在于作为大众文化场所,让更多人群吸纳和消化馆藏品及研究成果所带来的文化价值,才是文化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就要求将观众视为文化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重心,树立“观众第一”的思想,宣教工作上也必须立足于更加贴近大众,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这一根本,对于宣教工作者来说,还要努力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让学术“长难句”变为“简笔画”,使观众愿意看、能看懂。

其次,做到宣教模式与时俱进。社会开放性和竞争性的提升,既是挑战,也为文化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提供了更大舞台。作为宣教工作者,更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发挥自身优势,改变以往等客上门、单调呆板、一成不变的宣教旧模式。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文化市场的丰富多彩,以及旅游业,影视业与文博场馆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都给社会大众选择文化娱乐空间带来了更多自主权。因此,文化博物馆像陈列讲解、巡回展览等传统宣教方式已经不能主要满足当前社会大众的需求,必须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寻求更加有利于文博场馆自身发展的宣教形式,围绕激发更多观众兴趣,吸引各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关注这一根本出发点,将宣教工作运作由封闭型转向协作开放型,引入更多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工作形式,还要更加广泛的吸纳和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更新宣教工作的内涵,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做好文化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后,注重对全产业链条的打造。正如上文所述,文化博物馆属于文旅市场。当前文旅市场的主流是融合发展,其特点是能够形成更大规模或价值链条更长的全产业链结构,即作为内在产业链与旅游产业作为外在产业链之间的融合,具体包括从内容到衍生品的开发,形成产业要素更齐全、消费时间更长和更具产业带动性的价值实现的产业链条。这一全产业链的形成过程,需要文化创意内容具有持续传播价值和衍生品开发空间,文化博物馆要实现与社会主流同步,必然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注重从内容中挖掘可开发元素,打造相应的衍生品进入不同领域,使宣教效果融入该领域流通,进而走向更多更广阔的空间。

二、聂帅馆宣教工作现有情况及探索实践

聂帅馆位于重庆市江津区,1999年11月建成后免费对外开放,是以展示开国元帅聂荣臻事迹为核心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国家AAAA级景区。场馆属于由中共江津区委管辖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正处级),不以经济盈利为根本目的,因此宣教工作的社会公益性更加凸显,可以说是处于全馆核心工作地位。仅以2022年度工作来看,主要包括:

聂帅馆精心打造了“聂帅生平事迹巡展巡讲”“聂帅故事进校园”“学习新思想 展现新作为 喜迎二十大”微党课等。由于长期保持着一支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宣教队伍,聂帅馆宣教人员深入各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巡展巡讲63场次,覆盖人群超过10万人次。同时,聂帅馆发挥行业交流优势,引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延安精神图片展》,协同区博物馆举办《“喜迎二十大”江津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仅此两项引进展览,现场观众就达2万余人次,受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好评。

不断创新品牌的社教活动。由于聂帅馆本身属于“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因此社教活动在其宣教工作中也占据着相当比例。全年以来,先后举办“迎春系列活动”“清明忆聂帅 聚力向未来”、重庆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示范推广活动暨“聂帅家风”故事荟、“清明追思聂帅活动”等。在开展过程中,结合时令需求和重庆市大环境,先后参加了“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月”“科技活动周”第九届“博博会”等全市乃至全国的相关活动。

在进一步了解聂帅馆宣教工作的详细内容后,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开展的探索实践:

首先是对既有宣教品牌的分类打造。“聂帅生平事迹巡展巡讲”是聂帅馆从创立之初就开展的宣教品牌之一。2018年开始,聂帅馆开始着手对这一宣教品牌进行分类打造、因人施讲,原创打造出以党员干部为受众的聂帅生平事迹报告会,以广大青少年为受众的聂帅生平事迹进校园活动大、中、小学宣教版本,以社会各界为受众的聂帅家风家训巡展巡讲,及时推出的情景剧《聂帅的卧室》《杨叶情深》,儿童情景剧《智护青李》,川剧《母亲的教诲》等。这三大类别虽然共同围绕“聂帅生平事迹”这一核心,但从内容到讲解侧重点各有不同,针对不同受众进行了优化调整,确保了受众更容易接受和消化。

其次是积极主动走向“互联网+”。虽然作为典型的红色文化博物馆,但聂帅馆积极向“互联网+”靠拢,大胆应用声、光、电、影等先进技术推动宣教成果。原创制作国防科技成就专题片《丰碑巍巍》,通过影像技术向观众科普“山东舰”“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天问一号”“东风17”等科技创新成就。“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微信公众号当前关注量为75226人,2022年全年推出微信102期,包含党史学习教育、重大活动、形象展示、在线看展、荣誉成果等内容,阅读量超过18万人次,同步推出的《聂帅馆给大家拜年了!》《深切缅怀!敬爱的聂帅逝世30周年》等12期微视频,播放量超过3.42万次,《亮新颜!聂荣臻故居以新面貌迎接“五一”》被重庆市官方网络媒体上游新闻登载。特别是在“文化遗产月”活动中,聂帅馆开展了两场抖音文创产品直播和展览直播,直播时长超过3小时,在线关注500多人次,在新媒体的深入应用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三、充分认识“校园”在宣教中的独特维度

从聂帅馆的宣教工作体系中可以看到,校园一直是其重点覆盖领域。正如传统思维中所认知的那样,文化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情感,弘扬学生群体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如聂帅馆就有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众多头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在文博宣教体系中,与文博馆本身是“同一平面,不同维度”的关系,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那么,应当如何组织和开展能为学生群体最大限度所接受的宣教活动?核心在于“针对性”。

首先在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量身打造”相应宣教内容。就如上文所述,聂帅馆即使是在传统的巡展巡讲中,也会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学生群体的宣教版本,这一做法应当说是相当可取的。因为当前学生群体思维日趋活跃,如果坚持使用“通用版”,不但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活跃学生的反感,导致宣教工作事倍功半。

其次在形式上要尽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传统的“听讲”式宣教与课堂学习有很多类似之处,不容易唤起注意力的兴奋点。针对这一情况,不妨大胆的尝试创新宣教形式,如在少年版“聂帅生平事迹进校园”中,聂帅馆就大胆在全区学校内选择小演员,扮演和展示聂帅青少年时期的感人故事,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引发众多学生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要持续拓展服务学生群体工作的内涵。内容上和形式上创新是主业,但文化博物馆服务学生群体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不断拓展内涵。如聂帅馆长期坚持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每逢寒暑假都会吸纳青少年学生到馆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博馆的认知。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邀请小学生体验讲解员工作,锻炼学生的同时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此外,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契机,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动,编辑出版适合青少年的期刊和书籍等,都是增加文博馆对学生群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四、有效运用互联网为宣教工作“破垒”

作为全国同一类别仅有的9所以革命元帅事迹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博物馆,聂帅馆的文博资源可以说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这似乎应当成为“等客上门”的资本。但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聂帅馆积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宣教工作中,尽管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段,但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模效应。

这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文博宣教运用互联网的真实状态反应。

“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1]“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已经成为和现实并重的又一维度,文博馆宣教只有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创新工作手段,为宣教工作注入活力。同理,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也将会为宣教工作推开新的大门,打破传统宣教工作带来的各类“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

微信公众号的有效运用让覆盖人群更加广阔。无论是传统的等客上门,还是主动的外出宣教,都必须基于现场接触这一大前提。但随着微信、APP等手机移动端的广泛普及,微信公众号也成为文博馆常态化运作的平台之一,打破了这一原有大前提,文博馆只要对这一平台有效运用,精心选择,及时发布受到外界关注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就能让宣教范围有效扩大,覆盖更加广阔的人群。

互联网的无限性让宣教内容更具备吸引力。即使是在场馆本身,能向公众开展宣教的文博资源和可运用手段也有其最大限度,理论上来说始终会有受众无法满足。但互联网由于空间有无限拓展性,也让宣教内容和形式无限丰富成为了可能,如聂帅馆主办的“聂荣臻元帅网”集成了上千条文字内容、数千张图片、近100部专题视频和VR网上展馆等大量内容,对于更多受众具备了更强吸引力,总访问量达836.24万。

网络交互性让群众与文博馆互动更加活跃。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社会公众在接受文博馆陈列信息方面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虽然通过讲解人员的讲解能够使公众对藏品的来历有一个大体了解,但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很难激发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影响了宣教工作的整体成效。而当互联网上的交互渠道面向公众开放后,比如开通平台展区评论功能,使公众可以在评论区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专家进行解答,加深公众对藏品历史的了解。公众在参观文博馆后,能够为其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等,这些方式都将对于文博馆宣教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博物馆在日益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宣教工作必须立足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路,充分结合本馆馆藏资源和地方文化大环境,充分考虑面对的社会受众群体,探索有针对性、有可看性、易接受、易消化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从场馆、社会、网络三个维度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阶段和大众需求的宣教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渗透和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要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特征,重视网络技术和新兴技术的有效运用,将科技作为创新宣教工作的重要助力,从而切实提升宣教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新时代互联网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