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定襄高跷秧歌发展初探

2024-01-24徐鹏李晓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徐鹏 李晓静

【摘 要】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民间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不等,舞者多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扇子、手绢是高跷表演中常用的道具。山西定襄高跷秧歌正是其中翘楚,它来源于生活并且深深地扎根于民间,被视为该地区的重要标志,多表演于重大喜庆活动和节日,是山西省定襄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间艺术。随着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追求高质量精神审美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高跷秧歌表演者的人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地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在外务工或自主创业,他们接触到的大多是潮流艺术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便成为了弱势群体。值得庆幸的是,定襄高跷秧歌本身是一种具有综合艺术功能特性的舞蹈,适当的与现代艺术文化交融,让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和新的元素嫁接起来,为其改造与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文旅融合正是通过旅游活动本身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通过旅游者体验、感知、认识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既提高了当地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增强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定襄高跷秧歌;发展现状;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J72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45—03

引言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它是山西省忻州市所辖,当地地形呈簸箕状。定襄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宜人,粮食丰收量大。正是如此,当地居民才有丰富的时间精力将精神文化发展起来。定襄县历史文化储备雄厚,拥有地道战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西汉阳曲古城遗址,不过,在定襄县艺术文化中最受欢迎且老少皆宜的当属定襄高跷秧歌了。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更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文旅产业融合以及新媒体环境的滋养,传统民间艺术再一次破土而出,焕发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了解、学习民间艺术,也使定襄高跷秧歌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艺术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不仅仅是1+1=2的关系,更是二者造就定襄高跷秧歌未来的成果。

本篇文章对定襄高跷秧歌的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文旅”融合视角下,定襄高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策略。通过研究分析山西省定襄县高跷秧歌舞蹈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征以及这一民间艺术和地方旅游业的关系,论证定襄高跷秧歌舞蹈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探析定襄高跷秧歌发展途径。

一、定襄高跷秧歌的艺术魅力

定襄高跷秧歌是一种大型民间集体舞蹈,主要由民歌演唱、八音伴奏和高跷起舞三大要素构成,是集队形排列、舞蹈、服饰、妆容、唱曲、乐器、文学内容等多种知识元素的综合艺术形式。边唱边扭是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定襄高跷秧歌又名“唱秧歌”,经过民间调查统计得出的乐曲就在300首左右,唱词更是在千首左右,结合当地的方言,演唱者可以即兴发挥,押韵感十足,内涵丰富、意味悠长,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定襄高跷秧歌的舞蹈部分以扭见长,是扭动身躯,以腰为轴,膝关节轻轻打颤,胸腰和臀部扭起来时有错层感,主要利用舞者婀娜的姿态来表现秧歌的流动美,时而飘逸潇洒,时而温柔细腻。其中的人物角色也是一大特色,例如:“二不愣”“媒婆、红娘、仙女”等人物形象[1],发展到如今,更是增添了諸如“小丑”等现代角色,这些角色性格鲜明、活跃了气氛的同时还增强了气场,是人们喜爱定襄高跷秧歌的一个原因也是整个定襄高跷秧歌的点睛之笔,再加上锣鼓伴奏和八音吹奏的配乐,更是舞出了幸福感,舞出了时代风貌,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定襄高跷秧歌发展现状

(一)表演现状

定襄县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会利用节日定期组织举行高跷秧歌表演,进行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交流演出,图1是2013年二兔艺术团高跷队在当地乡镇演出时的照片,当年各演出队伍比较分散,演出场次也不固定。自从忻州古城景区建成以来,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老百姓方便了许多,所以这里成了大众的心之所向,定襄高跷秧歌顺理成章在这样一个人流聚集地成了“网红”。2021年与2022年春节期间,定襄县特色文艺展演在忻州古城上演,例如山西定襄红灯笼艺术团、定襄县河边镇河三村秧歌队、定襄县河边镇青石一村秧歌队、河边镇腾飞秧歌队等各大秧歌队均争相参加古城春节期间的演出。

(二)传承现状

众所周知踩高跷是个技术活,练习高跷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并且训练的时间周期较长,还有身高等条件的局限性,一般人很难驾驭,有少数感兴趣的人也因此退避三舍。近几十年来,定襄县经济快速发展,原来参加高跷表演的人员流失严重,随之排练高跷秧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各种因素导致定襄高跷秧歌舞队和参加高跷演出人员逐步减少。2014年陈丽发表的《定襄高跷秧歌田野调查》中谈到,“根据定襄县农工办提供的资料显示,原先从事高跷艺术人员中老年人占了96.5%,年轻人只有3.5%。”[2]这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演出人员短缺与年龄比例失调的问题。过去,定襄高跷秧歌可以增加人们的业余生活趣味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是一种自娱娱人的手段,而年轻人似乎不能与老年人感同身受,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兴趣也在逐渐缺失。如今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依然在阻碍定襄高跷秧歌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当地县文化旅游局和部分艺术团,多次举办秧歌大赛,甚至还增加了少儿秧歌大赛,目的就是指明有关定襄高跷秧歌的传承问题,必须从娃娃抓起,从树立文化自信开始,我们必须注入新鲜的活力,来唤醒定襄高跷秧歌的生机。但是由于高跷秧歌属于大型群体表演,想组织一支技艺精湛的高跷秧歌队伍困难依然存在。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下,定襄高跷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定襄高跷秧歌这朵民间艺术的奇葩绽放的花期更加长久。而笔者认为,从目前山西省内文旅融合发展大势来看,文旅融合或许可以成为传承发展定襄高跷秧歌的一大机遇。

三、从文旅融合看定襄高跷秧歌发展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进行再组合,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融汇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文化是旅游的精髓,而旅游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二者相互贯通,又不可相互代替。

自2018年起文旅融合成为新一轮热门话题,人民精神审美得到了大大提升。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文旅融合”的碰撞,影响力非凡。要想带动经济效益,必须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文旅融合就是要把山西的产业链升级,使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定襄高跷秧歌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逐渐焕发新的生命力,2020年,定襄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锻造之乡,文风定襄”这样的文化旅游推介宣传促销主题活动,通过各种精彩的表演,既宣传定襄高跷秧歌文化,又让观众感受到定襄高跷秧歌的魅力所在。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定襄县举办了广场舞比赛,此次比赛全面丰富了定襄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群众参与传统民间艺术活动的热情,充分展现了全县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对于一些想去了解定襄文化、感受定襄高跷秧歌出生地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后期定襄高跷秧歌的发展以及文旅融合的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定襄高跷秧歌文旅融合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忻州古城旅游业发展前景

忻州古城景区集清代的秀荣书院、明代的文庙、金代的古钟楼等著名的建筑于一体,让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有课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每个年代的氛围,是一座充斥着历代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城。如今,作为“新人”的忻州古城在互联网上是话题榜的常客,不断刷新大众的认知,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另外,忻州作为山西对外开放的代表城市之一,近年来,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当地投资,同时兼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城市又有着“表里山河英雄地,晋善晋美看忻州”的美名,由此可以说明忻州古城使人民群众大大增添了获得感、幸福感,大众的期待值会伴随着古城持续发展不断提高。2022年2月7日,通过山西云旅游发布《2022年春节假期旅游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忻州古城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远超山西省其他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尽情的在历史文化中洗涤心灵,在品尝小吃的味蕾中回忆生活,在喧杂的闹市中享受静谧,细品着古城的味道。在诸多优势条件下,忻州古城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打好地方特色文化这张牌,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未来,在相关部门共同合作的努力下,将会把古城打造成晋内有名的文化体验地,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振兴与文化发展。

(二)文旅融合优秀案例分析

山西省内优秀的文旅融合案例不胜枚举,例如王潮歌的《又見平遥》这部作品,在山西乃至全国都是文旅产业融合的优秀案例。《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位于平遥古城的西侧,被商业圈和旅游圈环绕着,看作是平遥古城的核心。整部剧融合晋商文化、嫁娶文化、面文化为一体引无数人潸然泪下,让《又见平遥》深深印在了游客心里,山西也再度找回了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就像《又见平遥》和平遥古城的关系,如同金镶玉一般,真正做到了“骨骼”与“血肉”相融会贯通,展示了对中华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传播的同时还大幅度的拉动了地方经济水平,可见,文化与旅游业二者相互连接,才能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如此迅猛。

《又见五台山》是山西省内另一个文旅产业融合的优秀案例,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又见五台山》是五台山的一大招牌,讲述了几个平常人关于一天、一年、一生、一念的故事,全剧以第三视角的方式带观众体验着不同的人生,领会着不同的感悟,诠释活着的意义。再加上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改进五台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质量等问题,将五台山景区打造成一个“市内静心”的旅游地,带给游客高质量旅游体验,已成为山西独特的旅游胜地。

(三)定襄高跷秧歌发展之途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将本土优秀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结合在一起,是极有发展前景的,有这样的优秀案例在前引路,定襄高跷秧歌的发展之途也就越发明朗了,笔者认为,与忻州古城旅游业相结合,是定襄高跷秧歌发展的必经之途。首先,定襄高跷秧歌的表演队伍庞大,舞队队形变换、走街、跑场等,都是表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演员以及观众的人身安全,对于表演场地的选择是很严格的。忻州古城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满足了定襄高跷秧歌演出的基本条件。其次,定襄高跷秧歌的演出属于流动性较强的户外节目,高跷表演的同时不但可以与观众进行丰富的互动交流,还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这种户外演出节目门槛更低,更容易吸引游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必须要提高对民间艺术的文化自信,唤醒全社会热爱家乡文化,关爱民间艺术的责任担当。如果把忻州古城比作有文化内涵的身躯,那么它的核心来自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才可谓棋高一着,因此定襄高跷秧歌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通过舞台艺术加工,将定襄高跷秧歌打造成一部优秀的实景表演剧,以此作为文旅融合的结晶,让定襄高跷秧歌传承发展推广自身的同时,带动当地的旅游业。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文旅融合越发紧密,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文创产品映入眼帘,陈列物让历史“活”在我们身边,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真正做到小文创,大历史。定襄高跷秧歌也可以根据其特色开拓相应的文创产品,比如钥匙链、水杯、存钱罐、抱枕等大人小孩都喜爱的产品,来提高定襄高跷秧歌的知名度。还可以将“跷”作为主打项目,在忻州古城里开设高跷秧歌体验馆或者传习所,对于感兴趣的游客进行活动体验,培养兴趣爱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始系统学习,将老艺人们请来开展教学,把学习能力强、对高跷艺术有独到见解的人进行专门培养,组成新的高跷秧歌队伍,在忻州古城进行演出。如果前景可观,还可以进一步设立独立的定襄高跷秧歌艺术馆或艺术小镇供游客欣赏参观,那里将会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娱乐化的宝地,为定襄高跷秧歌和山西旅游业发展献出一份力。

五、结语

定襄高跷秧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综合性极高的民间艺术文化,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进行再创造。近年来,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是传播优秀文化以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帮手”,也是国家鼓励迈上新动能台阶的关键一步。在当今这个以文化促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可以将定襄高跷秧歌与忻州古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进行创新来吸引大众眼球,让观众在一场视觉盛宴中享受艺术文化的熏陶,并且无形之中带来宣传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文旅融合的时代发展契机带动定襄高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必定让定襄高跷秧歌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旭.定襄高跷秧歌探析——县秧歌队个案研究[J].黄河之声,2015(23).

[2]陈丽.定襄高跷秧歌田野调查[J].黄河之声,201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忻州师范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定襄秧歌校本教材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JGYB202234)。

作者简介:徐鹏(1983—),男,汉族,山西五寨人,艺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民间舞蹈;李晓静(1998—),女,汉族,山西神池人,艺术学学士,研究方向为非遗民间舞蹈。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