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古老刺绣技艺 绣制“福袋”岁月流年

2024-01-24吴凤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福袋保护与传承沙县

【摘 要】民间的刺绣行业时间已有百年,是我国境内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遍及了大街小巷。其风格种类多样、意义丰富,内容与体裁多为图腾和子孙后代的繁衍等文化传承内涵。沙县的刺绣技艺带有岁月的气息和我国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将从其工艺现状、存在意义和保护举措进行分析,弘扬古老刺绣技艺的传承内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沙县“福袋”刺绣;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30—03

引言

大洛鎮的刺绣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从古代的“女红”中看见其存在的象征,如今,刺绣技艺已经被列入了我国的非遗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传承意味,其传承意义也可以从历史底蕴、创造工艺、流失危害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如此重大的传承内涵之下,对其进行保护也是首要的责任,不但蕴含着沙县多年以来的历史底蕴,也是非遗物质的一大基本义务,需要我们进行宣传。

一、沙县陪嫁“福袋”刺绣工艺的现状

(一)项目简介

大洛镇位于沙县南部,与南霞乡和尤溪县接壤于东部,与湖源乡和大田县相邻于南部,与三明洋溪镇交界于西部。该镇总面积为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到1.26万亩,总人口为10057人。锣拔顶是该镇最高峰,海拔高达1537米,是整个县域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大洛镇以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刺绣闻名,该传统手工艺品将汉族的民俗知识、民间美术和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和实用价值。大洛女子,无论是80多岁的老妇人还是90后的新嫁娘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套三个造型独特,色彩艳丽的陪嫁“福袋”。“陪嫁“福袋”是母亲送给女儿的陪嫁之物。主要的作用为让女儿在出嫁的时候身上挂着陪嫁“福袋”出门,这种风俗习惯在整个大洛镇流传上百年,至今不变。”在湖源、尤溪县、三明洋溪等地也有这样的风俗。可是会这项民间绣活的人已经不多。目前,仅剩大洛镇中洋村74岁老人罗新姬及大洛镇文化站站长吴凤梅、湖源乡也有几位年纪大的传承人。陪嫁“福袋”绣品,其图案古朴、工艺精美、色彩鲜艳,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传递传统的婚姻美满信息,表达古朴的祝福,是当地婚嫁习俗的重要物品。过去,年轻的女孩子大多掌握了一些刺绣技艺。这些技艺可能是从她们母亲那里学来的,也可能是在邻里之间学习的。然而,如今懂得这种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今天,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传承,没有新一代的传承人接替,那么这项承载当地婚俗和情感的大洛民间手工技艺瑰宝,在现有几位传承人离世后很可能永远消失。

(二)弘扬现状

刺绣,在古代又被称为女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的不同,刺绣的风格和手法也有所不同,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沙县的“福袋”刺绣技艺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前“福袋”刺绣民间艺人老龄化、人才断层,加之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福袋”刺绣工艺传承困难,出现断档的局面。2015年沙县“福袋”刺绣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这项古老的技艺,让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沙县区大洛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由镇文化站站长吴凤梅通过自学及“一对一”技艺培训,组建一支由镇文化志愿者、村妇女主任、学校老师等多类人群构成的“福”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福”文化专题培训班,借助乐龄学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定期举办“福袋”技艺培训班,传承弘扬刺绣技艺。

二、沙县“福袋”刺绣工艺存在的意义

(一)历史底蕴

“福袋”刺绣工艺是民间刺绣工艺的一种,制作陪嫁“福袋”,让女儿戴着“福袋”出嫁这一习俗,在沙县区大洛镇、湖源乡;三元区中村乡、洋溪乡、尤溪县八字桥乡等一带流传了几百年。

在过去的3000年里,大洛民间刺绣通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女性会学习女工技能,而刺绣是其中最基本的技艺之一。它不仅仅是劳动妇女的职责,更是富裕家庭中的女性通过精湛的刺绣技艺追求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大洛地区的女性亦然。沙县区大洛镇民间刺绣以中洋村、张田村等地为代表,至今传承着一种极具汉民族风格的民间绣品,其中以村民陪嫁的“福袋”作品最为著名。

(二)创造工艺

1.平绣

绣线从花纹轮廓一边起针,直拉到轮廓另一边落针。平绣可分为竖平、横平、斜平,都要求达到平、齐、习、顺,即绣面要平,针脚要齐,绣线疏密均匀,不重叠、不交叉、不露底布,指针向顺形就势。

2.锁绣

所谓锁绣,顾名思义,就是编法由修线一圈一圈编织而成,如同锁套一圈圈套劳,形如锁链,因此得名锁链,又称“辫子股”。“锁绣”被认为是中国刺绣最早的针法。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商代妇好墓中一个铜觯上黏附着菱形纹简易辫子股刺绣残痕,其针迹匀齐清晰。”[1]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刺绣的工艺也从手工过渡到机器生产方面。绣花机利用面线和底线的交叉运动来模拟手针的手部动作,从而完成绣花工作。相比之下,手工刺绣工艺在工艺创造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随着锁绣工艺被引入流水线生产,绣花的周期时间更加规律和短,也因此拥有更广泛的市场应用。

3.盘金绣

“盘金绣的技法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是将丝线或者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固定在面料上的针法。针线方法又有明暗之分,明线针迹外露,暗线针迹隐藏。”[2]因此又称作“钉金绣”,这种线法经常用于花卉和动物之上。

4.打籽绣

“打籽绣”是一种源自“锁绣”的古老手工艺,也被称作“打子绣”或“环籽绣”。在进行刺绣时,需要将绣线绕在针上,形成一个环状小结,然后将针头穿过近线根处进行固定。

5.剪贴绣

“补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刺绣工艺,又被称作“补花绣”。它包括多种技法,如“贴绣”、“堆绫绣”、“堆绣”等。这种工艺的基本绣法是,根据图案要求,将贴花布进行剪贴,并粘贴在面料上。同时,可以在贴花布之间使用软纤维作为衬垫,并通过锁边钉固定。补绣剪贴绣法操作简单易行,能够创造出丰富的图案造型,色彩鲜明,具有高度观赏性。常见应用领域包括帽子、烟袋、钱包等。制作绣品的步骤通常包括设计图案花样、准备相应的面料、绣绷、绣针和绣花线。随后,可将花样描摹于面料上或使用贴花图案,最后采用适当的针法进行绣制。

(三)流失危害

陪嫁福袋一般三个为一套,早些年也有五个为一套,因为流传年代已久,会制作福袋的艺人少之又少,把之前制作工艺复杂的福袋款式给简单化,只留现在的三个为一套。陪嫁“福袋”只限于女子出嫁时使用,新婚期过后就作为收藏品压箱底了。再由于现代婚嫁习俗代替了传统婚嫁习俗,陪嫁“福袋”更是沦为可有可无的婚嫁物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多样化元素的冲击,大洛绣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加至,刺绣是一项极具耐心的技艺,年轻一代无人继承。目前,几位传承人平均年龄老龄化,沙县绣活后继乏人,高度濒危,亟待拯救保护。尽管大洛绣活代表作——陪嫁“福袋”现在依然会在当地女孩出嫁中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陪嫁“福袋”在民间逐渐丧失了其曾经的作用及存活条件。

三、保护和传承陪嫁“福袋”的根本举措

自“福袋”刺绣工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当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由专人负责制定了“福袋”刺绣工艺保护与传承方案,向上争取资金,对现有“福袋”刺绣工艺艺人进行资金扶持,并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办“福袋”刺绣工艺传承所,培养“福袋”刺绣接班人。

(一)传承谱系

目前,大洛镇的传统绣活技艺得到了三位传承人的延续。分别是张田村的村民陈秋英、中洋村的村民陈桂娣和陈发娣。他们都是从母亲那里学会了这项绣活技艺。陈秋英在14岁时从母亲邓氏那里学习,而陈桂娣则是在十几岁时从母亲张氏手中接受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陈秋英和陈桂娣的母亲都来自湖源乡。目前,在湖源乡能够掌握这种绣活技艺的人也已经所剩无几。三位传承人将绣活的技艺带到大洛镇,并将其传承下去。

(二)五年计划

大洛民间绣活代表作——陪嫁“福袋”作为陪嫁物观赏性强,且饱含母亲深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婚嫁习俗,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追求。绣活技艺需要传承,绣品也需要发扬发展。为了将刺绣进行更好的传承,我们也从2016年开始便实施了“五年计划”,我将按照时间进行详细介绍。

2016年始,我们开办了刺绣的培训班,为达成大洛镇以及相关乡镇街道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十三五计划中制定的目标,大洛镇以及相关乡镇街道通过所属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对大洛民间绣活项目进行管理和保护。开展各种宣传培训活动,并从大洛民间绣活传承人家庭进而扩展到全社会,寻找合适的新的传承人,传承刺绣技艺,为特色绣品成为沙縣旅游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让更多人认识喜欢大洛绣活,挖掘这项手工艺的“新价值”打下基础。

(三)传媒媒介

除了自媒体宣传之外,当地电视平台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不仅要突出自身的特点,还要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介,在载体、途径等方面敢于创新。”[3]通过利用电视频道进行专访报道和宣传,使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沙县的刺绣文化,从而改变人们对手工艺品消费的观念,提高对沙县刺绣的认可度,增加消费者数量。这间接地促进了从事民间刺绣的人数的维持和扩大,并通过官方的正面肯定来推动当地的发展。

四、福袋刺绣的价值功能

沙县福袋刺绣工艺于2015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古老刺绣技艺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刺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其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这种技艺一直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作为一种装饰形式,而且代表了各种历史文化的凝聚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而我将分类进行分析其价值意义。

(一)历史价值

刺绣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通过刺绣的形式,展示了人们的文化习俗和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刺绣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也有很多不同的用途。比如,刺绣被用来装饰皇室之家、宫殿,同时也被用来制作贵族服装和其他珍贵物品。在西方文化中,刺绣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古董刺绣作品被保存下来,并成为了有名的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刺绣也曾经是女性在家里的重要工作,也是个人技能的展示和保留。新娘子在嫁入夫家之前要会刺绣;在古代,考试的时候也有“才子绣花”的考核项目。刺绣不仅代表着各种历史文化的凝聚和传承,而且还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水平。刺绣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手工艺、技能的代代相传,更是文化、知识、品味、审美传承、价值保真的有机整合。

(二)文艺价值

刺绣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文艺价值。刺绣通过线的运用和对不同颜色的运用来形成图案和形象,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线绣出不同的质感。刺绣的教育普及和推广,对全社会的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乃至建立国家文化的自信和信心,都起到了肯定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的时代,人们对手工艺品的关注度更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开始关注刺绣,将其视作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许多现代艺术家也开始将刺绣与绘画、雕刻、摄影和其他媒体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着传统刺绣作品的美学风格,而且还呈现出了现代艺术的风格。

传承古老刺绣技艺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许多手工艺品正在濒临消失。然而,刺绣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手工艺品,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汉族和世界文明遗产之一,现在越来越被国家所重视。

五、结语

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古老的手工艺术越来越少见,刺绣技艺也不例外。然而,许多手工艺人依然在努力传承着这些技艺,他们的努力让绣制福袋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流传。每一针每一线都载着岁月的流年,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精神积淀融汇在其中。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一件刺绣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手工艺术的魅力,更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工艺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珍爱这些宝贵的手工艺技艺,传承并欣赏其中的美丽传统。

参考文献:

[1]张世申,刘雍.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刺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2]班冬梅,杨群,杨秀兰,等.苗族刺绣工艺的生态性及文化传承路径探析——基于雷山县牛王寨安置点的调查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22(9).

[3]麻叶欣.文化复兴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洪江刺绣为例[J].西部皮革,2023(8).

猜你喜欢

福袋保护与传承沙县
沙县人民笑开颜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福袋来喽
沙县小吃亮相韩国冬奥会美食展
福袋满满
沙县:五项举措推动精准扶贫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