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乡村力量

2024-01-24向志强熊任之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0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

向志强 熊任之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環节。华夏儿女在绵延上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取得了丰硕的农耕文明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有助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明交流;乡村力量;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0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环节。华夏儿女在绵延上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取得了丰硕的农耕文明成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有助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乡村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的精髓等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化的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离不开乡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社会结构颠覆或是已有秩序架构改变,中华文明总是展现出强烈的连续性。乡村文明中的价值观念,如宗族制度、家国观念等在乡村中代代相传,成为了新旧秩序结构之间的桥梁。“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这片厚重的土地保护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思想和历史经验,乡村通过历史传承、文化延续、社会制度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价值观念的传递与演进,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延续性的支撑与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离不开乡村。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活跃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先秦时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思想,到耒耜、龙骨水车等农具的发明,再到历朝历代乡村基层治理制度的不断演进,乡村通过在农业、工艺、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从精神、物质和制度层面展现了什么叫做“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这些来源于乡村的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尝试,这种良性的尝试成为了中华文明创新性最坚实的动力源泉。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离不开乡村。从部落联盟到文明国家的形成,趋向统一的文化认同与政治理念一脉相承并不断清晰、强化。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地域、文化、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多样性,但同时也展现着深刻的统一性。乡村文化为各民族之间提供了相近的文化基础,通过文化共通性、社会价值观一致性等方面帮助中华文明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统一性,为中华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离不开乡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乡村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结出了无数智慧的结晶。这些硕果为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是我们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交往、交融时的底气。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离不开乡村。中华文明之所以突显和平性,得益于乡村文化的深厚根基。农耕时期人们守望田园,辛勤劳作,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击壤歌》中描绘了乡村闾里的人们在“日出劳作、日入休息,凿井饮水,耕田谋食”的情景,中华文明伴随着这种对和平的执着,伴随着漫长的农业发展历程,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中华文明独特的“和”理念,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崇尚文化霸权的价值观念。

二、乡村在促进世界文明互鉴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乡村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构建和平、和睦、和谐的世界文明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乡村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乡村是许多传统文化的诞生与存续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传统技艺与民俗。自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不断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之路,让非遗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与讲述者。截至2023年5月,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二十四节气、侗族大歌、赫哲族伊玛堪等等都是诞生于乡村,发展于乡村,是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最为鲜艳的一部分。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可以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深入了解、体验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乡村产业发展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通过交流互鉴,发现产业发展不足时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的产业运营经验,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同时,各地区之间的乡村产业交流有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不同地区共同进行品牌推广活动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乡村产业的交流互鉴,有利于各地区与之间建立市场合作关系,促进农产品国际化,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与合作。此外,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对乡村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农业技术之间交流,不同地区农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可展开联合研发,通过引进先进农业科技,提升生产效益,改善产业结构,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推动农业领域的全球创新。

乡村生态保护的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在21世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能源枯竭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乡村处于自然环境的前端,经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通过国际交流互鉴,不同地区的乡村可以分享在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等方面的经验,提高整体应对能力。各地区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和政府层面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经验,促进政策的协同与完善。各国可以建立起国际环保组织,通过这些平台分享本地的生态保护实践,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乡村人才培养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不同地区的乡村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培养更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各地乡村可以通过学科合作共同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形成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交流互鉴来共同促进农村产业的提升。除此之外,不同乡村可以分享创业教育的实践,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提供创业资源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助于培养更多乡村创业者,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治理制度的交流互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化乡村治理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通过交流互鉴,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的数字化治理技术,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訪问、研讨交流等形式,对本国乡村治理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探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同地区的乡村可以分享基层治理体制的创新实践,包括乡村自治机制、村民自治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促进各地基层治理的创新与改进。

三、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的乡村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的乡村故事必不可少。

要讲可信的中国乡村故事。讲好可信的中国乡村故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乡村的发展历程、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故事以及传承下来的习俗等。在讲述历史故事时,要尽量做到“有史可寻,有迹可寻”,切莫胡编乱造;在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故事时,要亲自走访乡村,与当地居民交流,通过采访不同层面的人物,包括村民、农民、村官等,获取多样的视角和声音;在讲述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故事时,尽量选择乡村收入水平、农产品销售额、乡村旅游人数等可靠的统计数据和指标来支持故事中的描述。

要讲可爱的中国乡村故事。讲好可爱的中国乡村故事,传播优秀传统乡村文化,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方法,要寻找真实而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故事,关注那些反映生活百态、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故事,结合影像、音乐、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打破单一表达方式,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要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流行渠道,增加故事传播的广度,使更多人能够轻松获得信息。制作多语言版本的故事,加入本地文化元素,促使更广泛的观众能够理解和关注中国乡村文化。

要讲可敬的中国乡村故事。讲好可敬的中国乡村故事,可以通过讲述个体的故事,突显乡村居民的生活、奋斗和心路历程。这样的叙事更具情感共鸣,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聚焦乡村青年、村民代表等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示乡村发展的变迁和希望。将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强调环保、绿色发展和社会公益。这有助于吸引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观众,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乡村承载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知识、价值观与民族记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与传承者,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和永续发展的牢固纽带,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底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

作者简介:向志强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任之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
风从海上来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杨德昌的影像世界
论路遥小说中的教师形象
揭示现代文明冲击下藏族生活的常与变——评次仁罗布小说集《放生羊》
自然的言者——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哲学观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柯布教授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