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企业用人需求下的校企双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研究

2024-01-23秦洪庆王嵩滔殷佳珞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就业指导校企

秦洪庆 王嵩滔 殷佳珞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42)

一、校企“双元制”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其制度在2006 年被引入国内,其各环节的教育实施都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中心,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1]“双元制”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是以高校培养为主,由企业参与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选拔双标准考核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双元制”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课程一般有60%以上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是简单地上下游输送关系,或者简单明确的机械分工,而是科学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融合。

(一)以企业实践课程为主

企业的主导地位在“双元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中非常突出,高等教育院校往往只是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育,大部分的实践学习则是到企业实习来完成。在“双元制”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下,企业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与教育指导,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使学生的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以获得与企业相关人员的更多交流机会,以致在毕业后能够有更快地融入企业机制,降低失业的风险。

(二)与实际生产紧密配合

相对于学校单纯的知识灌输,“双元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注重的是企业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育,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大部分时间在企业中进行,使用的也是企业实际应用的生产设备,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的技术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高校毕业生在企业的实习培训时间,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校企“双元制”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这种模式下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提高职业素养。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岗位需求,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职业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此外,企业导师也会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和职场建议,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职场氛围。校企“双元制”模式为学生提供全程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从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到就业推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单元制”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存在专业性缺陷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择业方向选择具有强烈理想性,在强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定位的失准,模糊的自我意识易被想象的未来误导,导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趋于理想和功利。一是忽视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单元制课程内容往往较为通用,难以针对不同专业和行业的特点进行调整,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全面了解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从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再就是单元制课程内容往往较为固定,更新速度较慢,难以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这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实际职场时,可能发现所学知识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课程实践性不足。单元制教育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现在,大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已经规避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各高校也增加了实践课程比例,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开展。然而其实践的开展却仅仅停留在了对企业的观摩和了解方面,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没有实践操作和技能的培训,没有使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没有实质性参与企业的生产,且实训的地点往往设于校内,大学生无法切身体验到完备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实训设备也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与现实生产相差甚远。

(二)教学方式缺乏实效性指导

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单元制”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教学方式缺乏实效性指导的问题。一是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大多是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或是高学历层次的青年教师,其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理解本身存在理想化,缺乏企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自身便缺少求职技能和技巧的积累。甚至自身专业与所教学的学生专业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授课内容往往很难符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需求,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由于地域限制,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地点多选择为生源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不同的,教学中往往脱离了实际。二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单元制”教育方式通常采用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灌输以著名的求职个例,总结的经验缺失普遍性,较少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手段。这种“灌输式”的指导,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学环境与实际状况的脱节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健康,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业目的,而盲目地追求与自身状况不相符的职业生涯目标反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针对特定企业输送定制型人才,也有利于高校对专业课程改革,以把握就业市场的先机。目前,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方式大多建立在企业向高校输送财力物力,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层面。[2]传统的“单元制”教学模式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严重脱节,任课教师与企业实际职工缺乏交流,其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仅仅只注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对于步入企业的毕业生,其课程经历与现实实践上的差别表现在了理论够用、实践不足,即所学知识也无法利用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理论与实践脱离,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心。而对于企业,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中完全没有参与,缺失了对在校生状况的了解,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随着招聘季度的延长逐渐降低,最终形同虚设。职业生涯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脱节导致了校、企双方的鸿沟逐渐增大,成为“校企合作”培育人才的瓶颈问题。虽然,在教学上已经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做出了考核要求,但学校在培养模式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的第一线,学生理论知识无法与操作手段相匹配,“走马灯”式的企业生产实习已经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学校无法与企业保持“亲密接触”,专业学生无法与工人角色实现“有效转换”,这导致了毕业生初入企业时难免出现不适应,甚至无法达到岗位要求,从而在不同岗位间频繁跳槽,或者放弃工作转而从事其他行业。

三、健全校企“双元制”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措施

(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强调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并重,突出对学生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分利用校企教育资源,以达到资源与信息“双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是要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符合市场需求。二是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三是要实施工学交替制度。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环境,以此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校企联合教学中要着重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用市场需求辅助完善管理制度,以高等教育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真正培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四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要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善办学条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并不断鼓励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在注重实际技能的培训时,也要突出人文关怀,提升服务意识,拓展社会职能,增强竞争能力。在具体制订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方案时,需注意对本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和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相关信息等进行科学预测研究与综合分析,对专业培养的模式方案进行一定的论证,并结合对本专业的教学指导计划中的相关研究开发工作等加以认真研究,建立起一个知识、能力、素养三个主要方面的有机协调融合发展的知识结构系统,确定相应专业的主要课程的设置方向和相关企业岗位技能的训练考核项目等。

(二)校企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以及就业指导教学与管理课程体系的变革是中国高校在改变就业方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全面技能人才上的最有效方法。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了“1+1”模式,[3]即通过企业加高校的联合改革课程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学,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由高校为一个主体构建学科制度与教学方案的制定局面,而转化为由基础课程与实践性教学二体系共同完成的整体构建体制,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引导制度与教学,实现体系的整体优化与提升。在专业课程制度共建时,企业一线人员应直接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和就业指导课的企业辅导教师,与在校的任课教师共同培育专业学生,即“1+1”的双导师模式,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制定校内和校外的多项考核标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共建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将专业课程、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有机的结合,避免了传统上静态的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复现,而是着重以理论为基础,着重动态的实践性学习和隐性经验积累的形成。全方位地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校企双方的资源整理和整合,另一方面也对校企双方的紧密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发挥“双元制”教育模式,共建“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体系,凭借企业中的市场标准与高校间的学业标准进行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建设真实性实训基地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时,在生产实践方面的设备配备也应是具有实际性和与时俱进的。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情景的实践条件,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对一定的教学设备和仪器设备进行更新,以适合企业岗位人员职业技能要求,也适当增加学生模拟和仿真实习的机会,可使得学生对职业技能具有深入理解和掌握。[4]通过“双元制”的校企合作,由高校提供专业生源,企业对高校的教育水平进行实地调研,并在高校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经过校企的有机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中以教学为主要方式,就业指导为主要目的,职业技能能力为主要评测绩效,技术研发功能为主要培育目标,对学生在社会中所要用到的技能,融合教育,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以综合规划、重在使用为原则,对高校的现有实训基地和课程设计进行更新、补充、完善或改造,为学生提供适宜、真实并与时俱进的实训条件。这样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学生可在学习中工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提供经验技能。

(四)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应共同认识到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需求,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基地、实习岗位等资源,而学校则为企业输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制定校企共同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以便将企业经验带回课堂。通过举办校企合作论坛、企业宣讲会、实习双选会等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促进校企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校企双方开展联合培养,开展选拔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资源,同时,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只有达到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共发展,就业结构变化引起技能需求变化,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和就业指导的学生才会对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有更强的适应性。

四、结语

高校实行“双元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及就业指导,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产业升级,设备更新,最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终将由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接受。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借助就业指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培养以满足自身企业基本成长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的可靠来源,也获得了长期可靠的人才储备。在当今形势下,“双元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学校解决就业难题,企业得到优质人才的“双赢”道路,也是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望。为此,建立以学校教学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互惠互助的“双元制”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深厚的长期校企联合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的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实行课程规划改革,助力解决当今就业难题,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的新道路。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就业指导校企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幼儿师范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初步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合作五反思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