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4-01-23程铭莉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二十大马克思主义思政

程铭莉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27这一论断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复兴伟业需要一代代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又起着一个关键的主渠道作用,开设目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引领学生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成长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接力奋斗者。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大任务。

一、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青年学生确立坚定信仰、坚守理想信念的逻辑起点是具有科学正确的理论认知。作为党的政治宣言,也是新时代行动指南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政治文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富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实践魅力和品格魅力。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二十大精神,具有增进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筑牢信仰基石,学好科学方法论的重要价值意蕴。

(一)增进政治认同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增进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这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问题。“两个确立”是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对分析和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以及对二十大主题所确定的今后我们走什么路的根本性赞同。从历史回归到现实,产生紧密的逻辑勾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们近五年和新时代十年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全面回顾,蕴含着理性的自我认识,体现了国家发展进步的程度,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尤其是新时代十年变革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这三件大事在整个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存在。在纵向的今昔对比和横向的国际对比之中,能让青年学生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下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对“中国之治”产生理性的认同,深刻认识新时代青年的努力方向和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从党坚持发展创新的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坚定以青春之我建设盛世中国的信心决心。

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结合二十大报告总结的成就,结合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探索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同的基本路径。使青年学生了解我们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归因于我们党对理论的创造和引领。使青年学生得到价值引领,在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变化中,认识到盛世来之不易,从而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从历史答卷中汲取智慧和底气,从时代使命中感悟自身责任和担当。在今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上,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三个统一:统一意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功夫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2]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以理论指导思想,以思想引领行动,肩负起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责任,将课堂教育和国家发展两个大局相结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激发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的现实认同和情感共鸣,凝聚共识。

(二)筑牢信仰基石的需要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是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理论”与“信仰”联系起来,提出“理论信仰”这一概念,指出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3]。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25。纵观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奋斗精神的结果。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始终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4]。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坚持真理追求、坚守理想信念中一路走来,正是这份信仰,支撑和激励着我们党不懈前行,书写了百年奋斗史。新时代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这一思想是汲取了中华文化和时代精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理想信念教育使我们更加主动,对于我们更好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充满信心去开辟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凝聚青年共识、汇聚青春力量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的重要目标就是引领青年学生将信仰的伟力转化为实际行动。信仰是精神的支柱,前进的力量首先是一种团结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广泛自觉的共识。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增强斗志,凝聚全党全国的集体智慧,凝聚创新开放精神的动力,凝聚改革发展的共同意志。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在理论的阐释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百年征程中体悟真理的力量,深刻理解信仰是我党百年辉煌中的内在动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找到发扬奋斗精神和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之间的连接点。在实践的感悟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个人成长的实践中领会伟大奋斗精神,把真理和理想的坚定力量转化为前行的奋斗动力,培养青年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信仰信念的品格,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心有信仰、胸有志向、肩有担当、手有力量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拓者。真正做到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中,把共同意志付诸实践行动,做肩负时代重任、勇于担当的民族复兴伟业追梦人。由此达到二十大重要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的。

(三)学好科学方法论的需要

科学方法论是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问题。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概括界定和阐释是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当中,结合我们党的百年奋斗,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渗透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并把这种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总结为“六个坚持”,充分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放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自信自立”,是对过去十年我们展现出精神意志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未来我们走好新征程所提出精神状态的需要和要求。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我们未来继续自信自强的历史依据和实践依据,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则是我们在新征程上自信自强的思想依据;“坚持守正创新”是重要辩证法内容,守正守的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正,创新是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新的实践发展问题的新部署和新战略,只有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现实的着眼点。我们党的理论是在不断回答时代课题中创新发展的,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战略,都是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二十大报告以逻辑整体构成一个大系统,体现了系统观念的辨证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科学思想方法。从适应世界革命大势中成立,到洞察时代潮流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顺应各种历史变局之势而为之,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来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强调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要求[6]。“六个坚持”深入回答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应该持有怎样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实性问题,是新时代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从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层面来分析其中内在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之成为学生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增强其从情感到行为的认同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观点的传授并不是主要的,方法论的传授则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融入中,教师要引导青年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学,重点是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学习掌握辩证思维能力,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来看待热点话题,清晰认识国情和世情、立足当前和长远、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透过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和自觉,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处理复杂局面和问题的本领,在基本理论理解、社会热点关注、现实探索总结上相得益彰,真正使学生能够知史、晓论、明德、悉责、立信。

二、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一)将党的最新理论融入理论课堂,提升理论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27青年大学生是实现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在二十大报告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学生思想成长发展的需要之间找到契合点,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理论课堂。

1.在理论课堂中讲出内容背后蕴含的深层规律。教师要把二十大精神“是什么”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不仅要“知其言”,还要“知其义”,更要“知其原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必然”[7]。要揭示出二十大报告表层内容背后蕴含的深层规律,让讲的道理经得起现实考验,经得起思想的交锋。例如讲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重点并不在于讲十年来的成就,而在于通过讲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讲出新时代发展进步的原因,要讲出“两个确立”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例如讲党的中心任务,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二十大报告党的中心任务的新宣示,这是党的思想成果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守住最基本的方向;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党的二十大对党的中心任务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新的阐述在新时代主要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现代化。

2.在理论课堂中讲出理论背后蕴含的思想力量。要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方法论基础上理清道理的各个维度及其相互的关系,讲出理论背后思想的力量,深刻领悟重大论断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例如讲透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就要讲出理论的原创性和学理性,讲出实践成就背后真理的力量,讲出政策背后道义的力量,讲出我们党行动方案背后智慧的力量,讲出学生学习这个理论的重要价值,也就是讲出学生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这种方法论。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好度的合理性,以教育的实效性作为转移,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引导学生透析事物的现象本质规律,辩证地把握矛盾的来源、现状和演进的趋势,从而坚定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

3.在理论课堂中开阔国际主义视野。党的情怀和胸怀体现在学生要有国际主义视野。通过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引导青年学生去面向世界、了解世界,不要局限于本国本土,要做到国内与国际的辩证。通过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中来坚定“四个自信”。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以马克思主义的广阔视野来看待人类解放事业,“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8]。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际责任,拓宽青年的世界视域处理好“全球——世界”“民族——国家”“个人——主体”等多重向度之间的关系。并在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基础上,关注其后的发生根源,探究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判断其中的是非曲直。运用在思政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来抉择指导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将个人、国家和世界发展的价值追求紧密融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声音。

(二)以社会实践课堂验证所学理论,引领学生成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2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站在实践的高度上来讲,基于实践的变革讲清楚理论的威力。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大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核心问题是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理论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亲身参与到党带领人民奋发的实践中,到社会实践课堂去验证思政课上所学到的理论,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成长。

1.在实践课堂中开阔理论视野。在立足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实践教学结合上下功夫,开阔理论视野,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契合点,用好校史馆、博物馆、红色革命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物“教材书”,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赴延安时强调,“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9]这些“无字之书”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的光辉历史,也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这种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领悟和验证所学理论。例如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这是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首次提出“两个务必”基础上的重大创新。教师通过发挥纪念场馆的熏陶作用,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回味历史、感悟当下,帮助学生感受“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务必保持的优良作风和精神状态,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的性质宗旨问题,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三个务必”内容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在实践课堂中培育家国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1]6。实践成就的获得异常艰辛,体现了党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和战略性布局。思政课教师可以围绕青年关注的科学、体育、经济等热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奥运冠军、企业家等作为主讲人结合亲身经历“讲故事”,以个人成长来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引导青年学生深刻感悟党的方针政策对发展的引领。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大思政课”,通过去企业和厂矿参考考察,进行实践调研,以小视角来透视大时代发展主题,引导青年学生从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变革发展与战略安排,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激发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担当。

3.在实践课堂中树立坚定信仰。二十大报告强调,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精准脱贫以后,怎样走向共同富裕,是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思政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进行实践调研,将二十大精神与乡村的教育资源衔接,查看村落发展的纪实资料,聚焦现实问题和发展困惑,通过鲜活的案例、身边的活教材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所学理论不再静止、被动,而是活起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体验党的民生政策,将感悟上升到学理的高度,从乡村振兴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共同富裕,引导青年学生更加明晰中国之治、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结语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许多新表述、新概括和新论断,对于思政课起到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顶层设计作用。推进二十大精神进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在于领悟其内容的思想实质,把握我们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从党坚持理论创新的百年奋斗中汲取信仰力量,进一步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思政课凝魂聚气的重要作用,引领青年学生从二十大精神中汲取智慧,接力复兴伟业。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要与党的二十大新提法对标,更新一些理论的表述,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由此凸显我们用学术讲政治,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学理性。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殷切希望: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4]!要高质量推进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之火,点亮信仰之光。树立科学方法论,使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加强四个自信,以更坚定的力量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二十大马克思主义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