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精神内涵探析
——以红色书信为中心的考察

2024-01-21李国亮白立辉

关键词:夏明翰遗书书信

李国亮,白立辉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湖湘大地,英杰辈出。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湖南涌现出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不乏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亦有罗亦农、向警予、夏明翰、杨开慧等一大批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严酷岁月的青年革命家(者)。 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 虽生命短暂,却气势恢宏。 据不完全统计,著名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群体人数即有100 位左右, 其中被列入“双百”人物的就有10 余人,实属一座“红色富矿”。这些青年革命英烈生前留下了众多红色书信,流露出了他们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骨肉情深的无限挂念的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这些鲜血和生命凝就的红色书信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振聋发聩,掷地有声,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活文本。文章即从品读红色书信的视角切入, 挖掘湘籍青年革命英烈们彰显初心使命的光辉事迹, 凝练总结革命英烈精神内涵,籍此找寻初心、滋养初心、守护初心,引导广大青年向前辈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舍我其谁: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同心同德、 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便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压迫,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湘籍青年革命英烈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以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宣告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 用鲜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青年英烈们在书信中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对救国道路的诠释都呈现出了湘籍青年英烈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

袁国平,湖南邵东人。本着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初心,袁国平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浪潮中。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袁国平曾先后参加了包括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在内的诸多革命斗争。1927 年,面对夏斗寅谋袭武汉的危机,袁国平在寄给母亲的照片中题词道:“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照为死别之纪念”[2]87。 踏上革命征程后不久,袁国平即已立下了以身许国的远大志向, 这封信便展现了其甘为革命慷慨赴死的豪情壮志。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1939 年, 袁国平在给侄子袁振鹏的信中写道:“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太不聪明了,然而世界上应该有一些像我们这种不聪明的人”[3]238。 而恰恰是像袁国平这样一群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不聪明的人”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千钧重担。 皖南事变中, 身中四枪的袁国平在章家渡一处古庙醒来,为不拖累部队前进,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5 岁。 袁国平用自己鲜活的生命与勇毅的革命情怀诠释了一名纯粹的革命者的精神风范。

熊亨瀚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南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大革命时期,他曾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 湖南通俗日报馆馆长。此间,他在给弟弟的一首诗中写道:“读书岂是抬身价,学剑须当振国魂。 碧血已教天地老,敢抛鲜血洗乾坤”[4]58。 既表达了自己学为报国的初衷,也以此勉励弟弟亦要胸怀大志。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 熊亨瀚受组织委派先后加入湖南省教育会、 湖南反帝大同盟、 湖南省雪耻会等群众组织。 同年,在参与驱逐赵恒锡的斗争中,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下诗句:“也怜香雾湿云鬟, 一枕柔情一夕欢。暴雨惊雷残梦碎,先支大厦庇人寒”[4]58。道出了自己为救国救民情愿舍弃惬意生活的革命初心。马日事变后,熊亨瀚在党的领导下,在武汉、九江等地建立秘密据点,筹划武装斗争。 此时,奔走于彭泽与武昌之间的熊亨瀚写下诗句:“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4]60。 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也表露出自己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1928 年11 月,熊亨瀚在武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7 日由武汉押回长沙, 次日英勇就义,时年34 岁。 狱中熊亨瀚自料必遭反动派杀害,便写下一封绝命遗书,既告慰生人,又表明他为国为民牺牲的赤子之心,写道:“余之死,非匪非盗,非淫非拐,非杀人放火,非贪赃枉法,实系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含冤负屈而死”[3]332。 熊亨瀚不仅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更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

陈觉,湖南醴陵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学习,在苏联与赵云霄结婚。1927 年9月,两人一同回国,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 1928年在领导醴陵年关暴动期间, 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入狱,旋即英勇就义,年仅25 岁。 就义前,陈觉坚守着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情操, 不曾丝毫屈服于敌人的严刑拷打。陈觉父亲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儿子和已有身孕的儿媳, 但敌人开出的条件是签一份悔过书。对此,陈觉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 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3]326。 面对敌人开出的价码,陈觉断然拒绝,宁可玉碎保持对党的忠心,不为瓦全而求得儿女私情。陈觉在遗书中还向妻子诉说了他对父母双亲的感激之情,谈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写道:“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3]327。 正是为了救助全天下的父母和妻儿, 他们才毅然选择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陈觉在就义前用刚毅的话语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初心,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和非凡的思想境界。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红色书信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深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有着巨大教育启发意义。书信中蕴含的心忧家国、 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操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追寻先烈足迹, 践行初心使命树立了穿越时空的朋辈榜样。

二、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决定作用, 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 无数进步青年走到了共产主义的道路上来, 树立起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夏明翰、向警予、陈毅安等湘籍青年英烈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践行信仰,彰显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精神底色, 形成了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品格与革命风骨。

1921 年,夏明翰进入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长沙地委书记, 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 农民部长。1927 年任全国农协秘书长,积极推动农民运动走向高潮。 1928 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年仅28 岁。 入狱后,夏明翰自知时日无多,不顾受刑后的遍体鳞伤,急书了致妻子、母亲、大姐及外甥女的三封遗书。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夏明翰写道:“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3]286展现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坚守真理、坚定理想的崇高品质。 在给母亲的遗书中,夏明翰指出:“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 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3]284。 面对死亡,夏明翰看到的是即将到来的充满希望的中国,他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诠释着自己对革命真理的坚贞。 在给大姐和外甥女的信中,夏明翰写道:“人该怎样做,路该怎样走,要有正确的答案。我一生无遗憾, 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3]288之所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之所以迎难而上、不惧艰险,皆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强大支撑,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刑场上, 夏明翰更是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3]283。 夏明翰用自己的生命坚守和捍卫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生追求“造真学问储真能力”的向警予同样展现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守革命真理的光辉形象。 1920 年8 月,身在法国的向警予在写给父母的信中提到:“总要不辱你老这块肉与这滴血,而且这块肉这滴血还要在世界上放一个特别光明”[3]71。 这封信在宽慰父母之余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娓娓道来。 回国后,向警予鲜有回家,尽管家中二哥病危, 但她仍毅然投身到妇女解放运动中,为党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1923 年1 月,在得知二哥病逝的噩耗后,为劝慰亲人,向警予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解释道:“儿此次远行, 在常人眼光看来本属不近人情,盖居家未满三月,又值二哥性命危笃之际,唉! 我这样匆匆究竟为什么? 造真学问储真能力, 这不是对国家对两亲对兄弟对自身的惟一光明惟一希望吗? ”[5]306信中她向母亲诉说了自己分身乏术的苦衷。在向警予看来,参加革命乃是造真学问储真能力的地方, 是对国对家对己的唯一希望所在。因此,尽管在常人看来似乎不近人情,但她毅然选择踏上革命征程。在广州出席党的三大期间, 生活拮据的向警予仍对革命事业保持乐观, 在给七哥七嫂的信中写道:“此间偏近热带,终日头昏脑闷,不能多事之。 加以妹之热衣裤,已有者均不知丢往何处”[5]311。在衣衫褴褛的日子里,向警予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坦然面对,明确表示:“事业一层,不必太求急进。平常人所视为荣辱得失者,自吾辈视之真不值一笑!吾辈当求真心得,做真事业,尤其要树好身体基础”[5]310。 用简明的语言向兄嫂表明自己纯粹的革命理想和价值追求。

陈毅安, 湖南湘阴人,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考入黄埔军校。 在戎马岁月里,陈毅安为发妻李志强留下了五十四封家书和一封特别的无字诀别书。 1926 年4 月,身处黄埔军校的陈毅安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这个人不是我一个人喜欢同他恋爱,世界上的人恐怕没有人不钟情于他。这个人是世界上的怪物,也是帝国主义者的敌人,就是三民主义、列宁主义。 你若明了他的意义,恐怕你也要同他恋爱了。若是你真能同它恋爱,就是我同你恋爱的真精神”[4]99-100。 信中陈毅安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比喻为对爱情的忠贞, 道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年后,陈毅安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更是直抒胸臆地指出:“我们即(既)明了世界的潮流,有了阶级觉悟,我们的言语行动就要无产阶级化, 就要做一个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革命党员”[4]106。这时的陈毅安不仅从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已经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秋收起义失利后,陈毅安毅然跟随毛泽东在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同年十月,在写给妻子的信中, 他将自己愉悦的革命心境在信中抒发出来,写道:“我天天跑路,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6]89。1930 年7 月,陈毅安应彭德怀之邀担任红八军第一纵队队长兼攻打长沙战役的前敌总指挥,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遭敌机枪扫射,腰部中弹,不幸壮烈牺牲。 陈毅安牺牲后,妻子李志强于1931 年收到了一封无字诀别书,而这是陈毅安在参加大革命时就与她的约定:如果牺牲了,便会托人捎回一封无字家书。无字胜千言,陈毅安用约定的方式完成了对妻子的承诺, 也用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理想的坚守。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红色书信忠实记录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新时代青年感悟初心、守护初心,涵养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的意志品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营养。

三、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

无论革命境遇如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千磨万击还坚韧” 的毅力克服革命征途中的诸多挑战,也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态度无惧敌人的死亡威胁,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举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在生死抉择的革命斗争中历经锤炼而党性弥坚, 面对敌人的恫吓和屠杀展现出的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追逐理想、 敢于斗争的真实写照。

作为韶山特别支部最早的五名成员之一的钟志申, 曾多次随毛泽东深入韶山贫苦农家开展实地调查。马日事变后,钟志申隐藏于长沙以货铺老板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1928 年2月,因叛徒出卖,钟志申在店中被捕,于是年三月英勇就义,年仅35 岁。牺牲前,钟志申写下了留给亲人的遗书。遗书开端,钟志申即表达了自己已抱定必死的决心,写道:“我的案子突然变得严重,可能无出狱希望,这并不可怕。 当我入党之时,就抱定视死如归的意志。 我认定,共产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3]281。而后,钟志申道出了自己之所以不怕牺牲的真实缘由, 即为革命流血牺牲是必需的、 值得的,“我牺牲生命, 把一切贡献于革命,是为了寻找自由,为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 我知道我的牺牲不会白牺牲,我的血不会白流”[3]281。钟志申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自己在迎接死亡时的坦然, 其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跳动着他对信仰的赤诚,承载着他英勇奋斗、无畏牺牲的革命气节。

谭绍福,湖南慈利县人。1927 年,谭绍福任慈利第七区农民协会指导员, 积极领导农民开展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马日事变后,组织参加中共石门县委领导的武装暴动,旋即被捕入狱, 于1928 年5 月被杀害于慈利县城,时年31 岁。 狱中谭绍福自感出狱无望,遂给亲人写下了遗书。 遗书中谭绍福不止一次表达自己愿为革命牺牲的志愿,写道:“我为民众谋利益而死,非为自私自利,死亦无悔,牺牲是革命代价”[4]35。 不同于“自私自利”的死,谭绍福为自己因革命牺牲而自豪。一句“牺牲是革命代价”,表达了他为革命甘愿献身的决心。虽身陷囹圄,但谭绍福仍心系革命,写下“泣求双亲大人,二、三弟……各同志继续努力,共同奋斗,铲除土豪劣绅,拥护农工利益,完成革命”[4]35。 谭绍福用这封遗书将自己的革命事业托付给至亲,也将自己的革命气节寄予其中。随后,谭绍福写道:“我,人虽死而精神不死。 革命一定成功。前仆后起,杀之不尽,努力努力”[4]35。这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英勇赴死前的遗言,更是一声向死而生的呐喊。

罗章凤,湖南浏阳人。1924 年,经兄长罗章龙介绍, 考入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附设湘江中学。1926 年,进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在毛泽东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在长沙、溆浦从事农运工作。被派作省农运特派员赴溆浦之前,罗章凤并未回家看望父亲,而是写了一封信, 表明了自己愿牺牲一切投身革命的决心,指出:“我已粗通革命道理, 今后, 决心把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共产主义革命事业。为人类崇高的目的奋斗终生,百折不回,以实现此远大事业”[7]84。不幸的是,1931 年12 月,在完成中华苏维埃筹备委员会的保卫工作后, 罗章凤因叛徒顾顺章出卖于上海被捕。 狱中罗章凤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就义前,他在给父亲的遗书中写道:“革命乃神圣事业,我为革命而死,实在死得其所,心情坦荡,毫无遗憾”[7]84。 这是罗章凤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总结,展现了他敢为人先、忠诚革命、无畏牺牲的精神风范。

“牺牲换人群幸福,革命是吾侪生涯。 且将点滴血和泪,洒遍天下自由花”[4]16。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红色书信记录了浴血斗争的革命事迹, 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鲜活教材。

四、拳拳在念:骨肉情深的无限挂念

书信是革命战争年代英烈们向亲人表达思念之情的重要方式,承载了英烈对亲人的拳拳挚爱,也给天各一方的烈士与亲人以情感寄托和灵魂慰藉。湘籍青年英烈对父母、爱人和子女晚辈的挚爱在书信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将英烈对亲人们的挂念如泉水般涌现出来,连绵不绝,叩击人心。 这些文字早已超脱了一般的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革命者的大爱、大情怀。

书信是英烈向父母表达眷念的重要方式。 长期身处异乡的英烈们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书写在一封封家书之中,纸短情长,辞浅情深。 1928年3 月,夏明翰调任湖北省委委员后,因身份暴露不幸被敌逮捕。 狱中的他难抑对母亲的思念,写道:“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口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离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 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3]284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牵挂, 也道出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 1928 年11月, 熊亨瀚在绝命遗言中同样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眷念之情,写道:“余生未报父母养育之恩,死又增父母西河之痛,罪孽深重,上通行天。 然此时亦无可如何。望告父母,毋以为感(憾),倘来生有缘,再报寸草”[3]332。 1928 年, 钟志申在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入狱, 狱中他在给兄长的遗书中写道:“我死不足惜,但继母在堂,子女年幼,周氏不聪,全赖你们维持抚育,安慰他们不要悲痛”[3]281。用文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牵挂之情表露出来。

书信是连接英烈与爱人心灵的纽带。 革命年代无数革命者奔走四方,其中不乏新婚伉俪。他们用一封封家书甚至是遗书向远方的爱人诉说着自己的绵绵爱意, 而这份爱意也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革命的气息。 1928 年,夏明翰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3]286。见字如面,字里行间充盈着他对妻子的深深惦念。临刑前, 陈觉在给狱中怀有身孕的妻子的遗书中写道:“你也迟早不免于死, 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3]326。 回忆往昔夫妻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的爱情生活, 陈觉最后一次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1928 年10 月,杨开慧在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附有《偶感》一诗,写道:“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 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7]28时值杨开慧听闻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染上足疾,故作此诗,展现了一位妻子对远方丈夫的牵挂。 战场上、牢狱中,英烈们留下的往往是一幅幅坚忍不拔的赤胆形象,而在这一方方书信中我们方能觅得他们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书信也是烈士寄语晚辈的重要载体。 英烈们对家中晚辈的牵挂与期望之情尤为浓烈, 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寄给家中晚辈的书信中。 1921 年,在法勤工俭学的向警予在寄给侄女的信中表达了她对侄女进步的欣慰,写道:“我来法年余,接得你两封信,第二次文字思想迥异于前,几疑不是你写的。 这样长足的进步,真是‘一日万里’,不禁狂喜!”[3]72欣喜之余,向警予还勉励侄女要立志做一个改造社会的人,关心世界发展潮流,切忌“专门只关门读死书”,要亲师敬友,问道求学,多向“毛泽东、陶毅这一流先生们”[3]72学习。 1939 年,袁国平在给侄子的回信中叮嘱其要锻炼身体, 以报祖国:“千万要好好保养身体,锻炼体格,是准备担当大事业的前提”[8]128。 并对侄子的学习生活作了长远的规划:“你中学毕业后我准备介绍你到另一个地方去学习,望努力科学的研究,学校中有英语一科吗, 能够学会英文对于将来研究近来的学识是有助益的”[8]128。品读这些书信,既能看到烈士们自身成长的经验之谈,亦饱含着对晚辈的深切期望。

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亦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一方方家书便是他们最澄澈、朴素的情感表达,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红色书信中向警予、夏明翰、袁国平等湘籍青年革命英烈对父母、 妻子、 子侄的殷殷关怀与拳拳爱意, 展现出了他们平易近人、 真实可感的动人一面, 堪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的柔情笔触,为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提供了生动的榜样参照。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生发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践行初心、舍生忘死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品读这一封封红色书信, 可以看到烈士们真实的斗争实践和情感生活, 可以看到对革命的摇旗呐喊和令人悲怆的生离死别, 可以看到坚守不渝的信念追求和深埋心底的丝丝牵挂, 更可以感受到那一颗颗彼时彼刻正搏动着的初心。 湘籍青年革命英烈的精神内涵就融汇在这一封封写给父母、爱人、亲友等的书信中,言真意切、沁人心脾,蕴含着他们救国救民的革命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骨肉情深的无限挂念等,是血泪铸就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 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支撑他们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是坚定理想信念。 毛主席、贺老总、夏明翰烈士等满门英烈而初心不改。 马日事变后湖南一片血雨腥风,革命者血流成河却没有被吓倒。夏明翰身陷牢狱坚贞不屈,在给妻子的家书中发出‘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的豪迈誓言”[9]285。以书信的形式展现革命战争年代湘籍青年英烈为信仰、为挽救民族危亡抛洒热血的动人场景,细察革命先辈笔下流露出的真实心迹, 归纳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厚植、革命气节雄浑等精神内涵,能更有效宣传和传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优良传统中的红色基因, 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引导广大青年向前辈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夏明翰遗书书信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夏明翰妙对审问
陈云凤:夏明翰烈士之母的革命人生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银环桥下的遗书
共 筑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别有用心
遗书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