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2024-01-21朱海燕刘清友何志华

关键词:双创竞赛研究生

朱海燕, 刘清友, 何志华

(成都理工大学 a.能源学院 ;b.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 610059)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选拔“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主要渠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现如今,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相继推出各类科技创新及创业就业竞赛来促进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目前,创新创业竞赛已成为各高校培养新时代研究生过硬素质的重要推动力和必经之路[2]。

立足于全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现状[3-4],以各高校创新创业过程中育人模式为切入点,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索取得新成效。纵观之,创新创业模式的推陈出新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思路[5-8],高娈等[9]阐述了明确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和理念的重要性。此外,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适用性问题,王超等[10]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三位一体”渐进式研究生应用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同时,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及针对性解决[11]。为使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再上新高度,北京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率先着手理论研究,最终推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交叉式、嵌入式培养模式[12-13]。李建平、程蕾等[14-15]也基于科研训练思维模式分析了开展“双创+科研人才教育”双向培养的可行性,为创建创新思维、实践实训相融合的双向培养模式提供了建议。

在创新创业成果产出方面,竞赛结果是表征产出的基本方式。赛道选择、比赛部署、决赛备赛,各环节均需具备充分的经验。王洪才等[16]结合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现状,优化了能源学科研究生“双创”教育的路径。刘畅等[17]以创新创业氛围为前提,阐述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经验。综上,通过竞赛模拟创新创业全过程,利用项目路演锻炼及表现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竞争力是现有培养模式下的成功经验。但研究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要形成以理论指导为基础,竞赛实践为途径,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育人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仍刻不容缓。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下,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探索实践在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领导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诸如教育思想固化、方式滞后、社会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差异、应有成果落地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涌出。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探索实践教育方面面临严峻问题,需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紧握创新创业大赛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的重要意义

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刷新毕业人数历史纪录。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但在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共同难题。笔者多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与经验表明,创新创业竞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缓解研究生就业创业压力的有效手段,基于创新创业大赛形成的育人模式具有如下优势。

(一)显著提高参赛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竞赛需要进行项目路演,即通过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制作及演讲将团队主要研究项目系统、完整、直观地呈现给评委,其核心目标是使倾听者迅速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辨别每个项目的优势及竞争力。一个优秀的路演人必须具备对时间的精准把控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及表现能力、熟悉项目并能提出独特见解的能力以及市场应用及战略部署等一系列能力。在比赛中,主参赛者必须具备这些能力,但个人能力仍不足以达到竞赛所具备的水准。因此,团队协作不可或缺。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优势互补的团队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校组队的情况下,团队可以提供给参赛者更好的个人成长及发展机会,团队协作能力对竞赛至关重要。

据统计,各类创新创业探索实践竞赛自开赛以来,吸引了全国上百万大学生参与。高校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创业的平台和孵化器[18-19],为初创期项目提供了基础保护。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探索实践竞赛的参与者,通过完成比赛中纷繁复杂的项目任务,拓宽了眼界,增加了对所掌握知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这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平台资源最大化利用,助力研究生创新创业

研究生创新创业探索实践需要依靠高质量平台的推动和引领,以得到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作为基本驱动力,同时最大化发挥高校引导作用。一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研究生初创项目提供创新创业孵化指导及基本办公场地,同时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促进研究生产学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最大化拓展高校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各类宣传服务媒体搭建大学生创业服务便捷平台,依托政府相关文件为研究生提供政策咨询、风险评估、项目申报、创业补贴、融资对接等服务。三是最大化借力合作企业。依托过去曾开展过项目合作的企业建立联动实习见习及培训教育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创业项目实践平台和专业性的创业指导服务。

(三)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就业新渠道

以鼓励在读及毕业5年内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作为突破口,通过“挖掘一批创业项目、设置一批实践岗位、扶持一批创业先锋”的方式,指导高校研究生进入生产实践领域进行创业就业和见习实习,最大化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理论的指导作用,利用搭建的新渠道拓宽研究生创业就业之路。此外,平台及其负责人必须从项目开发源头保证其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就业的竞争力。为保证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已孵化的项目需不断纳入新的相关专业项目成员,在创业实践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并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深入校园在学生群体中宣传、讲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开辟“绿色通道”,对优秀创业学子提供资金、政策、场地及人员等多方面的扶持帮助,促使初创企业渠道平稳发展。

三、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群体“双创”工作发展势头较好[20],“双创”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起点更高,其参赛效果也备受关注。与成熟的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比,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限制较多,效果不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形式上缺乏学科交叉,学生创业新想法产生受阻。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研究生开展“双创”工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生培养重创新轻创业,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与创新创业融合不够

研究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的阻碍,所选项目具有较高局限性[21]。首先是创业有效时间的局限性,信息整合对于创新创业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由于学习、科研以及实践已经占据了研究生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很少有额外的时间深入了解市场情况、行业发展、消费者需求等信息,因此创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比较理想化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其次,由于参赛经验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缺少专业培训指导使研究生很难参加一些高难度、高投入的科研创业项目。其与参加过专业培训指导的团队相比劣势明显,研究生专业知识丰富这一核心竞争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研究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相比,资金、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因此,更需要发挥其创新、技术性方面的长处,拓展领域融合,紧逼“新”方向,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以创新带动创业。

(二)研究生跨学科“双创”团队组建难度大,亟待构建学校“双创”实践平台并培养优秀“双创”导师

创业核心团队的创业素养和合理性是决定创业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7]。硕士、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具有一定优势,但他们主要聚焦于某一研究领域的特定方向,所形成的创新科研成果单一、创新创业竞赛成果难以统揽全局,学生在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双创”团队方面难度较大。此外,学校层面也存在“双创”实践平台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普遍现象,无法发挥平台现有资源的全部优势。

创业过程中,要求创业者具备相对全面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市场洞悉能力、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事实上,同时具备以上能力的参赛者几乎不存在,随着学科交叉的兴起和交叉成果的逐渐应用,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分工解决问题是弥补参赛者其他能力不足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并培养优秀“双创”导师,通过导师引导,学生联动的方式加强学科交叉培训,不断提升学科交叉深度和广度,组建具备深度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双创”团队,弥补参赛者自主性差、思维广度受限的弊端是“双创”取得新成效的制胜法宝。

(三) 研究生科研与“双创”存在冲突,亟需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竞赛规则的把控对于能否成功参赛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生自主选择参加创新创业探索实践竞赛时,对竞赛信息了解不充分。相比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花费在赛事流程把握上面的时间较少,如作品要求、报名流程、时间节点、赛制安排和评审标准等规则,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团队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对评分权重及展示指标研究不透彻,使得部分研究生参赛过程中有效作品数量有限,从而导致结果不理想。

由于身份属性原因,研究生在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方面不够深入,部分研究生在参赛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使得创作参赛作品不能与本专业领域的常规学术研究相得益彰,甚至经常面临着参加比赛与导师布置的课题任务时间相冲突的困境。因此,学校层面建立专业团队,强化宣传、层层把关,将时间的代价最小化是研究生取得创新创业成绩再突破的必经之路。

四、 研究生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现阶段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情况及校情,依托学校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竞赛赛事与“双创”平台基地、校园文化环境和“双创”长效机制等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形成了一套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育人的“三三三一”模式。

(一) 加强三类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构建科研竞赛育人协同发展培养模式

1. 加强三类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

研究生竞赛育人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科研育人环境。以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创新性思维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科研竞赛协同育人发展模式。面向研究生群体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知识教学、创业综合能力提升三方面课程。通过引入国际知名创新思维训练品牌项目,进行“专创融合”“校企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企业技术需求、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基础知识的训练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研究生提升从创新研究走向创业实践的意识。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创新创业研究生开设创新创业精英班,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供全方位实践指导服务,有效提升其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2. 构建科研竞赛育人协同发展培养模式

坚持“师生共创,学生为主”,构建“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教学、科研、实践、产教融合”协同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创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性。在开展科学研究时,教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调研和现场资料分析,掌握研究目标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敢于批判,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综述并探讨解决该问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以存在的技术瓶颈和科学难题为导向,集思广益,站在“巨人肩膀”上,评估实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各种研究手段的可行性,制订详细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确保研究成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科研论文,申报发明专利,申报科技奖励,产出高水平成果,培养成果转化思维,提炼具有优势潜力的研究成果并培育优势方向,为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提供基础科研智力条件。鼓励学生针对现有技术难题,在科研团队内部或者不同科研团队之间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兴趣小组,由团队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实验、模拟软件应用、实验装置操作等基础培训,通过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学长制”,使学生快速成长、快速转变角色,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综合科学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并为创新创业竞赛打造前期团队合作基础,有效解决了“双创”团队组建难度大的问题。

(二) 加强三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1. 加强三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创融合师资、通识课程师资、“双创”实战导师三支队伍建设。研究生院制定、实施研究生导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确保45岁以下研究生导师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师资队伍,通过专职带兼职的形式,形成一批课程教师团队,负责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确保全校所有研究生接受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建设一支由校外企业导师和校内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创新创业项目联合导师队伍,联合导师团针对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备赛项目、创新创业实战项目,分阶段、分类别开展实践指导工作。

2. 推出系列举措,培养优秀导师队伍

成都理工大学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提升我校教师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设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和“成都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讲课比赛”,鼓励创新创业导师积极参加四川省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初赛和决赛的评审工作,并组织导师参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高级特训课程线上培训班”,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导各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加入“双创”平台,建立良好的创业培训师资和管理队伍,极大发挥了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强化产教融合,注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互补共享科研资源平台,构建了校内外合同聘任、柔性引进与企业师资、产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建设机制,建设了一支技术过硬、创新思维超前的“双师双能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同时,积极联系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团队,通过典型培训案例交流的方式帮助研究生团队获得新思路,增强团队自身竞争力。

(三) 加强三个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建设,切实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资源平台支撑

1. 加强三个创新创业赛事建设

高校是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优秀平台的支持,需要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成都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围绕我国地质、矿产、石油、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研究生院和各教学学院,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组织动员研究生师生“双创”团队积极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电子商务“三创赛”三个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综合赛事。针对三项赛事创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营,探索并形成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培育机制,为创新创业研究生团队提供系统、科学的“双创”项目建设训练方案。

2. 搭建多层次、多维度“双创”平台基地

搭建“教学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科研创新平台、虚拟仿真中心、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多层次、多维度“双创”平台基地,为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平台支撑。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内外建设多个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孵化的平台,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以及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9-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连续承办了三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了一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会,搭建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成立独具特色的“攀登者”训练营,设立了“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培育项目”“成都理工大学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空间,充分发挥中心、项目、竞赛和空间的创新创业一体化优势,形成完善、高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基地。各类平台的建立不仅缓解了研究生紧张的科研氛围,同时整合了学校资源,有效地发挥学科交叉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资源的重要作用。

(四)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探索辅助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

1.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配合研究生院组织开展各类高质量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地合作,主动联系地方政府,积极融入环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形成校地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支持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落实。加强校友合作,联合校友会创建校友企业家俱乐部,通过设立校友创投基金、共建实践基地等形式打造创新创业共赢生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联动国内外高校拓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国际项目。

加强成都理工大学“攀登者”创新创业训练营建设,依托校外专家意见和自身积累的团队指导经验,形成并基本规范了“双创”指导流程,旨在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各个发展节点上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把握发展方向,并为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团队提供关键性帮助,使学校的资源投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 积极探索辅助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

由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牵头,研究生院作为责任主体,主动协同学校各部门、各学院,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校“成都-宜宾”跨区域办学优势,切实履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牵头单位职责,联合川渝地区高校,共同建设高质量“双创”课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组织高层次“双创”赛事、搭建市场化实践平台、营造多元化“双创”生态,立足成都、服务川渝、面向全国,构建一个在国内高校中具有较好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形成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良性运行机制,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依托多层次、多维度“双创”平台基地,创建“创新班”、“双创”群、“科创圈”科教融合案例,将“双创”工作放在全局性的位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双创”工作贯穿研究生整个培养环节中,强调师生“双创”工作的参与度,形成“老师严格把关、学生全程参与”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型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培养初期进行精准选苗、培养中期引导、培养后期链条式跟踪。设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取得突破的培养模式及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长效机制。

近五年来,学校通过构建和实施以“互联网+”大赛为驱动的“课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在校本科生100%参加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生人数较之前五年增长5倍,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数量增长8倍,有力支撑了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排名持续上升。2019-2021年,学校连续承办了三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了一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会,组织工作得到上级教育部门高度认可,并在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工作推进会上做了典型经验发言,学校连续三年获得省级“互联网+”大赛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优秀组织奖,并获得“互联网+”大赛全国先进集体奖(全国29个)。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成都理工大学准确认识了研究生在创新创业中发挥的作用,基于优质平台的搭建,建设了三类高质量“双创”课程、打造了三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组织了三个高层次“双创”赛事,营造了一个人人关心“双创”、人人参与“双创”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实施了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育人“三三三一”模式,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就业创业质量。同时,我校积极探索辅助研究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提高了研究生在就业方面的综合能力,推动了学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最终实现了研究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双创竞赛研究生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双新双创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