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性松懈论析
2024-01-21易联树
易联树,张 曼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引言
精神懈怠危险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首要危险。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探讨如何跳出“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其主旨就是如何防止精神懈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了精神懈怠的危险,并将其置于“四大危险”之首[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告诫全党要警惕精神懈怠危险,要深刻认识其尖锐性和严峻性[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明确要求,我们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的情绪[3]。从实际情况看,2012 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全国高档消费公款吃喝扎堆现象明显下降。半年后,“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现象又有所抬头”[4],开始试探法纪红线是否带“电”。随后,纪检监察部门对公款吃喝立案查处和曝光力度加大,吃喝之风又逐渐消停。可以看出,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党性修养不够,或受外在环境影响,放松要求,降低标准,状态逐渐被动,尝试触碰底线,再根据得到的反馈,确定下一步是收敛自己的试探还是继续选择放松,产生了试探性松懈问题。
试探性松懈是精神懈怠危险生成的重要阶段,从“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5],到惰性逐步发作,精神懈怠散漫,是一个持续复杂的演化过程。其实质在于既有侥幸松劲、放松懈怠的一面,也有随时重拾纪律要求、振作精神士气的一面,具有明显的试探性。若未及时治理,就会形成“破窗”,养成不良风气,造成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懈怠。
1 试探性松懈的多维面相
试探性松懈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主体形态、管理层级、可否逆转、时间跨度、底线性质等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凝练出试探性松懈的不同类型及相应特征,各类型的状态表现、影响范围、严重程度等也各具差异。把握试探性松懈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有助于加强对试探性松懈现象的研究和治理,有利于溯源追根。而从源头上扭转救治试探性松懈,既是紧盯问题、疏堵漏洞并动态调整应对策略的关键支撑,也是克服和化解精神懈怠危险的重要基础。
1.1 个体的试探性松懈和集体的试探性松懈
个体的试探性松懈,顾名思义,就是指单个的个体思想上出现滑坡,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外在要求底线不断试探性挤压侵蚀,或对自我设定的奋斗目标开始试探性疏远背离。无论是过去或现在,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保持着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满腔热忱地投身所从事的事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但确实也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受享乐主义的影响,背弃了宗旨信念,希望能轻松地工作。只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理想和外部的压力,才会使他们以更快的步伐前进[6]。这些人群中间很容易产生故意磨蹭、轻松工作、侵蚀底线的倾向。个体的试探性松懈,在初始阶段常常表现为个体出现“歇歇气”的想法、“松松脚”的行为,或认为领导层的工作部署与纪律要求只是“一阵风”式的运动,雷声大雨点小,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侥幸心理。个体的试探性松懈也表现为与初时奋斗劲头相比,拼搏精神淡化,开始试着自我放松。个体在试探性松懈中,有显著的观望和博弈心态,管理层面一重视马上就狠抓,不强调立刻就放手,抑或见到他人对要求底线的侵蚀挤压行为受到惩戒,就会立即收敛,并重拾纪律要求和责任使命,继续保持前行势头。
集体的试探性松懈是个体形态的集合,但不是简单的综合。个体的试探性松懈行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个体与群体因素相互作用下,群体成员中产生的偏离行为导致群体氛围具有传染效应[7],其他集体成员就会纷纷效仿。特别是集体人数较多时,集体的试探性松懈持续发展,就会演化为“集体惰化”,带动整个集体出现懒散拖延、投机取巧的风气。集体的试探性松懈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导致集体凝聚力减弱、战斗力降低、效率整体性滑坡,集体建设弊病丛生、积重难返。
1.2 领导层的试探性松懈和执行层的试探性松懈
领导层的试探性松懈是指一定层级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管理人员或领导机构,拼搏意识、进取精神有所弱化,放松了自我要求,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与谋划推动本单位本领域工作时,在底线的边缘上徘徊试探,时紧时松,见机行事,得过且过,不求进取。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是统揽并推动全局发展的关键,本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动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8],推动工作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9]。但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与作风出现消极变化,养成了敷衍应付的不良习气,检查督促力度大时,就打起精神做做样子,风声一过就偃旗息鼓。领导层的试探性松懈,总体上多表现为抓一阵缓一阵,既缺乏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也没有对工作全局的统筹谋划。有时也表现为虎头蛇尾,重安排布置,轻贯彻落实、轻督导检查、轻兑现考核,缺少跟踪问效。
执行层在管理层级结构中所处地位相对被动,对集体及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认识和理解常常不到位、不深刻,甚至还会出现偏差。执行层的试探性松懈需要从多角度分析。从行动上看,执行者需要依靠外力约束才能较好地履行职责、落实要求,因而可能出现状态消极被动,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外在约束一旦减弱或消失,执行者就会逐渐开始歇憩观望、滋生惰性。从态度上看,执行者需要“挤牙膏”式的督促,挤一挤才动一动,不推不追就不动,有约束、有规范、有批评、有考核、有兑现,才会有行动,总体上需要靠外部压力倒逼。从作风上看,执行者缺乏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和主动担当的品格,存在慵懒散、推拖绕、怠乱飘的倾向,只要外在要求传递不到位,这些倾向就会暴露出来。从精神状态上看,执行者自我要求不高,精气神不足,缺乏上进心和主动性,对规则要求缺乏敬畏,存在“混日子”“摆样子”的状态。
1.3 可逆转的试探性松懈和难以逆转的试探性松懈
可逆转的试探性松懈是指松懈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大面积的或深层次的疲沓松软,只要及时警觉,通过内部自觉调整或外部正向引导,适当施加压力,松懈的状态就可以逆转或纠正过来。纪检监察部门经常运用反腐纪录片、《忏悔录》等形式,请落马官员现身说法,开展警示教育,让一些游走在法纪底线边缘的党员干部悬崖勒马、及时清醒回头,就是比较典型的可逆转的试探性松懈。当外部约束或内部自我激励减弱时,一些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容易出现疲软松懈的态势,积极性主动性出现下降。但是,松懈的精神状态还没有陷入颓废萎靡的泥潭,对自我的要求还没有彻底放松,行为举止还没有捅破底线要求。此时,这类松懈还有回旋的余地,其行为主体仍然具有继续爬坡上坎的愿望和能力,但抱有“松口气”“歇歇脚”的心态,待状态调整好之后,他们还会重振旗鼓、继续前行。
难以逆转的试探性松懈是指某些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长期试探、挤压底线要求,思想与行为“松懈”的量变不断增加,已经积重难返,无法重新回到拼搏进取、积极上进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的过程,量变的不断积累,必然引起质变。任由试探性松懈不断发展,在个体范围内,必然导致“习惯性松懈”;在群体范围内,必然引起松懈现象在群体成员中间的传染。试探性松懈在更深更广范围内滋生后,相关个体或组织即使想重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也会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若不注意部分员工松弛现象的治理,很容易演化出难以逆转的试探性松懈。尤其是当领导班子换届调整之后,由于普遍的趋易避难倾向,单位内不思进取、疲沓松散等问题很容易“击鼓传花”式地遗留给下届领导班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难题会越积越多,在员工中形成难以逆转的懈怠和松弛就在所难免。
1.4 短期的试探性松懈和长期的试探性松懈
短期的试探性松懈,是指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试探和松懈,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特定主体在试探性地放松要求、触碰底线的过程中,由于类似的试探和松懈行为受到惩处警示,很快进行自我调整和行为收敛;二是主体的试探性松懈行为初露头角时就受到批评教育或得到负面反馈,不得不克服自己的试探和松懈;三是出现试探性松懈行为后,行为主体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自我调适,克服了情绪疲惫、动力缺乏、身心懈怠的状态。时间短意味着扩散面不大,影响程度不深,扭转难度小,因此,短期的试探性松懈和可逆转的试探性松懈有较强的关联度。
长期的试探性松懈是指某些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存在一定的投机倾向或浮躁风气,对自己的要求、对集体的期望都不高,在较长时间内既没紧张起来,也没完全懈怠放松,只要不破红线就好,客观表现出明显的松懈状态,并长期在底线要求附近反复试探。产生这类试探性松懈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缺失,没有明确而稳定的奋斗目标,或集体组织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班子,主要干部担当意识不够、进取精神不足,没有在集体中形成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风气。试探性松懈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负面效应就会逐步显现,如工作热情减退、精神面貌不振、遇事只求差不多、低欲望、无斗志等等。长期的试探性松懈与难以扭转的试探性松懈有较高的关联度。
1.5 消解自我要求的试探性松懈和试探制度纪律的试探性松懈
消解自我要求的试探性松懈是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对自我设定目标、自我要求底线的试探性背离和抛弃。在观察和研究中,经常会发现,某些党员干部在学业成长或干事创业中,初期总是斗志昂扬、聚精会神,热衷于规划蓝图目标;但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状态不佳、责任感不强,或受到外部不良影响,到了中期就开始降低自我行为标准,做不到惕厉自省,更做不到对标对表,在一步步的试探与放松中,渐渐忘记初心、丢掉使命,变得得过且过、草草收场,将规划蓝图、任务目标全都抛诸脑后。这类现象在集体组织中照样存在。
试探制度纪律的试探性松懈是指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通过试探制度纪律的边界底线试图挑战既有的制度纪律,并根据得到的“试探—反馈”信息,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下一步行为。特别是在新规章制度、新纪律要求的实施过程中,某些党员干部或集体组织往往心存侥幸,若多次试探没有收到负面反馈,侥幸心理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在一次次的边缘试探中逐步消解规则要求、制度纪律。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作为观望者,自身虽没有实施试探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的行为,但通过观察他人的试探行为有没有受到惩戒或负面评价去分析试探行为的风险或代价,并据此决定收敛或放任自己的松懈行为。
2 试探性松懈的主要特征
试探性松懈是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向松弛懈怠状态演化过程中的观望犹豫、风险评估和初步试探阶段。它既是作风积聚变异势能的一个过程,也是作风演绎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要加强作风建设,防范精神懈怠危险,需从理论上概括和把握试探性松懈的主要特征。
2.1 观望徘徊性与动态博弈性
观望徘徊性是试探性松懈的显著特征。所谓观望,一是看上级组织或单位领导贯彻落实工作任务的态度坚不坚决、力度大不大、要不要动真碰硬;二是看前后左右的党员干部和集体组织有没有认真落实工作纪律要求,没认真落实的有没有受到批评惩戒。徘徊就是尚未看清情势,显得犹豫迟疑,既不想“苦行僧”式地艰苦奋斗,又不敢置纪律要求于不顾,因而选择根据观望作出判断并见机行事。从心理学上讲,试探性松懈是某些党员干部或集体出现了松懈的想法与倾向,但又受到身份地位、规则要求等因素的制约,不便松懈下来,便左顾右盼,抱着侥幸心理小心试探,是欲松懈而又未决定松懈的一种迟疑犹豫状态。一旦要求高了、管得严了、抓得紧了,试探与松懈就会有所收敛,呈现潜隐状态;一旦纪律松弛了、督导考核松软了,对底线要求的挤压和试探的数量和强度都会明显增大,呈显性状态。因此,试探性松懈常常表现为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存在一个很难走出来的怪圈[10]。
动态博弈性是指试探与松懈的广度及深度同纪律要求的严明程度,存在着明显的此退彼进、此进彼退的动态博弈关系。每一名党员干部、每一个集体组织,都要接受所在单位或上一级组织的领导。所有单位及其上一级组织都相对代表着一定的权威,肩负有组织建设与管理的任务;具体的个体与组织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需要担负一定的工作任务。这事实上形成了双方既协调统一又矛盾对立的关系,试探性松懈本质上是部分党员干部或团队集体产生了松懈的想法而在矛盾统一体内与组织提出的纪律要求进行博弈所采取的策略选择。换言之,纪律要求的落实执行如存在宽严波动,则策略选择相应存在动态调整,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既有松懈试探,又有收敛作为。
2.2 思想摇摆性与行为偏差性
思想摇摆性是指试探性松懈在思想内因上存在着反复性,摇摆不定,还未作出明确而坚决的方向选择。产生思想摇摆的主要原因,在于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牢固、目标追求不明确、自律定力不坚韧。思想一旦出现了动摇,在遵章守纪、学习工作、干事创业上就会出现两面性,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社会形象,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完成基本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又不想彻底地执行纪律要求,不想再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抓好学习和工作。这种心态上的两面性,必然导致思想上的摇摆,传导到作风上,就表现为时而紧张、时而松懈。也就是说,思想上的动摇与试探、松懈现象密切关联:当正向的心理占据主导时,就会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而当负面的思想处于支配地位,精神与行为上的松懈,以及对纪律要求的试探就会随之而来。
行为偏差性是指试探性松懈必然伴随不符合法纪规则或制度要求的行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一旦出现动摇滑坡,行为上也就慢慢开始心存侥幸,试探着偏离正轨。松懈既指思想层面的懈怠,也包括行为层面的松垮;而试探则有鲜明的行为属性,只是这里的“试探性”行为,具有动作幅度小、波及范围窄、影响危害不明显等特点,主要目的是用来“测试”纪律要求是否“带电”。试探性松懈中的行为偏差,本质上是出现了对初心使命和正途正道的背离倾向。一是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上有所背离,忘记人民立场,领导关心关注什么就抓什么,什么对单位或个人有好处就干什么,而对群众关心的事,不愿用心、不肯尽力。二是在遵守法纪政策上钻空子,肢解、曲解上级的政策要求,以对策应付政策,视规定约束为“橡皮泥”,搞“选择性”执行、“象征性”作为[11],导致执行政策或贯彻落实工作任务变形走样。三是在落实工作要求上打折扣,遇事“踢皮球”,相互推诿塞责,碰见问题先看看、再等等,能拖就拖,不推不动,面对复杂任务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缺乏担当,甚至在其位不谋其事,知而不行。
2.3 底线侵蚀性与风气破坏性
底线侵蚀性是指试探性松懈具有挑战法纪制度和工作要求的底线的客观效应,会对底线形成挤压,甚至触碰或突破底线。法律制度、党纪党规和工作要求,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确保集体或个人行为有效、执行到位并完成职责使命的重要手段,是人人都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试探正是对这些准则是否管用、是否存在死角漏洞所作的小心测试,松懈也正是相对这些准则要求而出现的散漫。当试探与松懈对底线形成挑战时,只有纪律规矩发挥带电的“高压线”作用,试探性松懈才会收敛,否则,底线就会被不断侵蚀。盘点多位落马官员的悔过书,都是始于试着收受一张购物卡、笑纳一件礼物、一起吃顿饭,他们并不是不知底线,而是对各种“温情关怀”和利益诱惑放松了警惕,思想的第一道防线松懈了,导致底线被慢慢侵蚀,直至越过底线。“小洞不补,大洞难堵”即是这个道理。换言之,苗头性的试探与松懈若不及时补救,“久而久之,必将积重难返,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小管涌就会沦为大塌方”[12]。因此,试探性松懈必须从源头掐灭,严加防范。
风气破坏性是指试探性松懈能使怠惰散漫风气蔓延,对组织内部风气氛围和干事创业生态造成损害,导致朝气消而暮气生、锐气遁而惰气深、清气降而浊气升。试探性松懈的破坏性源于对风气问题认知的简单化和不良风气的传染性。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不重视风气塑造,对制度要求有规范、无执行,对纪律问题有发现、无惩处,对待“小毛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只有涉及违法违纪、性质恶劣的重大问题才算败坏风气。他们错误地认为,小问题小毛病不具备改变风气或破坏风气的能力,没有主动建设和正向带动意识。事实上,当个别不太引人注意的懈怠风气开始露头的时候,若没及时惩戒,就会给身边的人传递一种暗示,周围的同事就会有样学样,纷纷效仿,形成更大面积的懈怠散漫风气。一旦蔓延开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彩现象就会大量抬头,从而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透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4 普遍易发性与局部反复性
普遍易发性是指试探性松懈现象在各个领域、各类主体中都容易产生。由于试探性松懈只是游走在底线边缘的懈怠,隐蔽性很强,其危害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关联上往往具有间接性,在发展上往往具有渐进性,导致组织难以及时发现、个人难以自觉警醒、制度难以有效规制[13]。这一特征给那些自觉性不高、内动力不强的党员干部创造了条件,很容易让其产生松软懈怠。新的环境条件是导致试探性松懈易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攻坚克难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而真正的攻坚克难,就要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逐个击破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落地见效。这需要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伴随着痛苦的体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毅力,很容易选择退却。此外,普遍存在的本领恐慌是试探性松懈易发的又一重要原因。个别党员干部由于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又不及时给自己“蓄能充电”,跟不上步伐,对待棘手的工作或问题做不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遇到困难就绕道走,极力回避问题,喜欢停留在舒适区,试探与松懈就在所难免。客观地讲,在党内的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个别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都是存在的。当一项工作超出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能力范围、看不到希望和尽头时,有的人十分容易产生沮丧和抵触情绪,“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14],直至出现懈怠和逃离行为。另外,由于工作压力和情绪耗竭产生的职业倦怠感[15]、自我效能感低下,或者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及时的正向或负向反馈,也都容易导致试探性松懈的产生。
局部反复性是指试探性松懈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个体或团队中具有顽固性,难以根除,长期反复发生。某些领导干部和组织对试探性松懈等“小毛病”不重视,认为只要不出“原则性大问题”,日常的混水摸鱼、散漫随意只是工作生活上的小节,没必要上纲上线。久而久之,这些从思想到行为的逐步放松就会很自然地在试探中反反复复,最终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难以改变。从现实情况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初,明目张胆的公款吃喝大幅度减少,但并未得到有效根治,从“雷霆行动”到“雨过地皮湿”再到执行上玩“躲猫猫”,各种转移阵地、隐匿于市的公款吃喝现象不时露头;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部分群体利用“添桌子”“加隔断”等方式暗渡陈仓......“这么多年,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风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16],试探性松懈现象在局部领域的反复性和顽固性显而易见。
2.5 松弛有限性与后果可控性
松弛有限性是指试探性松懈是一种有限度的放松和懈怠,并不是精神的肆意松懈,或工作上毫无顾忌地“撂挑子”,客观表现为精神状态时紧时松,对待工作缺乏紧张有序的全局性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拖延、庸碌、降低标准和要求等问题。换言之,试探着松懈的党员干部,并非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或达不到组织提出的要求,而多是享乐主义作祟,不想继续艰苦奋斗,抱着侥幸心理游走在纪律要求和规则底线的边缘。他们非常清楚组织的要求是什么、纪律的红线在哪里以及逾矩的后果,因此,他们会严格把握松弛的限度。
后果可控性是指试探性松懈虽具有一定的危害,但由于并不是彻底松懈下来,而是处于一种观望状态,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在事态恶化前紧急调整状态,其衍生的损害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一定的弥补达到止损效果,影响总体有限且基本可控。部分党员干部在长期精神紧绷的状态下,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短暂微妙的松懈,游走于遵规守纪与短暂放纵之中,努力状态时断时续。尤其是当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时,可能试着选择暂时“躺平”。当然,试探性松懈带来的后果尽管总体可控,也需要及时矫正和治理,长期松懈养成的“佛系”思想,容易导致任务难落实、工作难到位,给单位和集体的事业带来持久的干扰和危害。
3 试探性松懈的研究价值
试探性松懈既不是典型的懈怠,也不是该有的干事创业的良好状态,它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形态与特征,并与精神懈怠危险密切关联,对党的作风建设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当前,精神懈怠危险已是摆在全党面前的现实而尖锐的问题,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大力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这都凸显了试探性松懈的研究价值。
3.1 深化对作风建设规律的认识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7]。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注重作风建设,每隔一定时期都会在全党开展作风教育整顿,对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已有深刻认识。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严的主基调,突出抓住‘关键少数’[18],准确把握住了作风建设的关键是领导干部、核心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重点是真抓实干、路径是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建章立制,并且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建立扎实严谨的作风,不是临时“紧一紧、抓一抓”就能实现的,不仅要预防在先,更要加强日常监管,对试探性松懈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试探性松懈现象的发现、概念的提炼及其在审视作风建设时的视角引入,可以为研究者在相对微观的层面进一步加深对作风建设的认知。它可以引导研究者观察到好的作风如何一步步变坏,尤其是可以深入观察到作风变化过程中心态的观望、对底线的小心试探、对要求的挤压侵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博弈,以及坏风气如何从单个个体向更广的面和更深的程度扩散。认识的丰富程度决定对策举措的精准程度,对作风演绎变化的更深程度更多维度的认识,可以为加强作风建设提供更好的思路。
3.2 拓展党建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理论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热点不断转换,研究阵地与队伍持续扩展壮大,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10 万多篇,出版的专著有数千部。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追逐热点的多、独特视角的少,宏大选题的多、微观剖析的少,阐释性研究多、探索性研究少。开展对试探性松懈现象的研究探讨,一方面是党建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既区别于对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党建思想研究、思想路线研究、党性教育研究等传统选题,又表现出对热点选题的超越。这种区别和超越是对党建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研究和探讨试探性松懈现象,也是党建理论研究向微观领域的拓展,注重从个体出发,观察、分析和研究好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如何在挤压和触碰底线要求的反复试探中逐步滑坡,走向懈怠,以从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3.3 促进人才队伍成长
人才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关键要素[19],自然也是企事业单位抢占发展先机、赢得激烈竞争的关键依靠。近年来,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都将建设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自己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人才队伍成长发展,很容易受到试探性松懈问题的困扰,一些优秀的党政干部在不断试探法纪底线中滑向深渊、带坏风气,一些潜质过人的专业技术苗子在反复放松自我要求中泯然众人、助推了躺平的氛围,如此等等。研究试探性松懈现象,一个重要旨趣就是从关注具体的个体开始,分析探究试探性松懈的主要表现、基本特征、发展阶段、产生原因,进而找到克服它的有效办法。当前,应抓早抓小治理试探性松懈,防止这种不良现象在群体中扩散,使群体内始终保持拼搏进取、健康向上的充盈活力。特别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营造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从而为群体内每一位成员在方向和目标选择上提供有益的价值引领,进而更好地促进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3.4 克服和化解精神懈怠危险
精神懈怠与试探性松懈紧密相关。前者主要是指个体的或集体的精神风貌与工作作风已经出现退化甚至败坏的一种状态,后者是指个体或集体依然具备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上的能力,但已经在犹豫要不要“躺平”,并开始试探“躺平”的代价,“以‘躺平不干’和‘先躺为敬’的行为表征,预设‘拼搏奋斗’的不可能性,消解‘勤奋努力’的实践价值”[20],消耗了个体本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前者是持续量变引起的质变,后者是量变的开始。关于防范和治理精神懈怠,无论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还是现实的实务实操,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依据党性教育的内涵要求构建方法体系,强调坚守理想信念、强化群众监督、提升能力水平、完善制度建设等路径和举措。这些当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依据量变质变辩证关系,通过阻断或减缓量变而控制质变,不仅是克服和化解精神懈怠的一种思路,而且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方法。通过研究试探性松懈现象,研究者和管理者可以较为精准地观察、分析和把握精神懈怠的源起和流变,从而在防范精神懈怠时,能够更好地紧盯关键、捏住“七寸”,防微杜渐,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地堵住从试探到懈怠的发展演化。
4 结语
在对试探性松懈现象进行概念化、理论化分析的基础上,不仅要融入多形态、深层次、全方位的思考,抓住试探性松懈的问题根源与逻辑内核,还要厘清试探性松懈与精神懈怠之间的关联与区别。试探性松懈强调的是一种变化过程,即在干事创业中以一种犹豫观望的心态对底线进行小心试探、对要求进行挤压侵蚀。它既是一种主体与自我之间的博弈,也是一种主体与外部约束之间的博弈,若不及时扭转整治,就会向更深的程度、更广的范围扩散。因此,要克服试探性松懈问题,维持自身优势和继续取得成功,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持续努力,踔厉奋发,毫不懈怠,不断增强斗争本领和能力。这既是个人发展之需,也是社会发展之需。后续有关试探性松懈问题的治理研究,可以在结合宏观机制进行探索的前提下,重点从微观机制入手,从中提取具有普遍性的应对之策和治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