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三重逻辑
——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2024-01-21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王 敏

1.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1]。新时代,人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必定绕不开对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基于思想形成与发展史层面的考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进行明确而详细阐述的早期著作,对于理解共产主义原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文本价值,是认识和理解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锁匙。美籍犹太裔学者马尔库塞将《手稿》定位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认为它“把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和原来含义的争论置于一个新的基础之上”[2]。纵观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明显地呈现出批判、建构与超越的三重逻辑。质言之,马克思在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思想、流派、观点等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刻批判的前提下,提出了要“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3]47,即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来思考和建构其“人的核心”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不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共同创建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有原则高度的哲学基础和初步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今天我们牢固树立和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启悟价值。

1 历史出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形形色色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第三部分中对共产主义进行了比较集中和详细的论述,主要涉及“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一节中的5 点内容,“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中的第6 点内容,以及“私有财产与需要”一节及后面的“增补”一节中第7 点内容。纵观马克思的整个论述过程,批判的主旨构成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语境与首要逻辑。马克思正是对《手稿》所提及的形形色色共产主义思潮开展诸多批判和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最终达致对共产主义的正确理解与初步建构。在马克思看来,当时欧洲社会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思想或流派,大致可归类为“粗陋的共产主义”“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三种主要形式。他认为,这三种类型的共产主义观点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和实质之所在,是需要坚决加以反对并进行批判的。

1.1 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具体地指明“粗陋的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从马克思笔下“粗陋的共产主义”一词的来源来看,它主要来源于赫斯的论文《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行动的哲学》中的概念。“赫斯文中所谈到的‘抽象的共产主义’‘粗陋的抽象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都是指巴贝夫及其拥护者的主张”[4]40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明确指出:“巴贝夫主义者是粗鲁的、不文明的唯物主义者。”[5]335恩格斯后来曾在《反杜林论》中对“粗陋的共产主义”代表人物进行过归类:“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种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闵采尔派、英国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和邦纳罗蒂等人。”[6]“粗陋的共产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用“普遍的私人所有”来反对带来贫富差别的私有财产,鼓吹彻底的平均主义。它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并不从根本上否定私人所有。它也提到了共同性,但是这种共同性只是一种仍然没有跳出私有财产观念框架的平均主义思想,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来“公妻制”,但“公妻制这种思想是相当粗陋的和毫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3]76。换言之,马克思认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本质是没有私有财产或私有财产较少者“对比自己更富足的私有财产含有嫉妒和平均主义愿望”[3]76的抽象式共产主义,也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开历史倒车的平均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3]76。马克思在《手稿》的另外一处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共产主义决不是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的的消逝、舍弃与丧失,决不是人的采取对象形式的本质力量的消逝、舍弃与丧失,绝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3]110马克思由此得出了其基本的判断与结论:“粗陋的共产主义”虽然已经涉及劳动、涉及共同性,涉及对私有财产的否定,但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劳动对立关系并没有被扬弃,私有财产本身也并没有被真正地扬弃。

1.2 对“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对“按政治性质是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展开批判的文本篇幅不长,说得也比较简单,所指对象也不太具体和明确。从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思潮来看,“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都具有明显的政治理想主义的性质与特点,因而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根据麦克莱伦的考察:“马克思这里提到的‘民主的’共产主义一定是埃蒂埃纳·卡贝等人提倡的在当时的巴黎,尤其在正义者同盟中所日益流行的、乌托邦的、非暴力的那种类型的共产主义;‘专制的’共产主义有可能暗指巴贝夫的追随者所提倡的无产阶级的过渡性质的专政。”[7]总体来看,马克思笔下的“民主的共产主义”大概是指以皮埃尔·勒鲁、艾蒂安·卡贝和路易·勃朗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学说。皮埃尔·勒鲁认为:“人民主权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只有人民的代表才可以充当立法者。”[8]251艾蒂安·卡贝宣称:“我与其说是革命者,不如说改良主义者,首先是民主主义者。”[8]251路易·勃朗主张通过民主选举和议会制国家来建立社会主义,其“思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共和国,实现这个目标的图景是社会改良,他不相信暴力革命”[8]234。至于马克思笔下的“专政的共产主义”,则主要是指布朗基派和德国魏特林的主张。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中指出:“由于布朗基把一切革命想象成由少数革命家所实现的突然变革,自然也就产生了起义成功以后实行专政的必要性......又事先服从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专政。”[9]“布朗基的思想要点就是他的暴力革命学说”[8]230。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贫苦罪人的福音》等书中明确表达了要革命不要改良的观点,不但公开宣称“革命万岁”,而且表达了革命胜利之后“专政”必要性的观点[8]121。综合来看,无论是民主的共产主义,还是专政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可归到具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的类别,虽然它们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消灭私有财产的理念及政治性的社会暴力革命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此种共产主义思想缺少一种将共产主义理论化和哲学化的能力。

1.3 对“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是同对“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的批判放在一起进行的。马克思认为,这种“废除国家的的共产主义”,主张通过废除和取消国家及政府来实现共产主义。这里主要是指具有无政府主义传统的法国共产主义,具体来说,其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德萨米、盖伊和蒲鲁东等人[4]403。就观点和主张而言,德萨米提出:“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不论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也不论他们现在和过去属于什么国家,所有的人都将亲如兄弟一样生活。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将拆除国家之间的一切屏障,人类将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8]252曾经主张强制实行工资平等的蒲鲁东也承认,自己所构想的以小生产者为基本活动形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并且认为自由就是无政府状态,理想的共和国是一种绝对的无政府状态[8]241。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是不彻底的、也没有最终完成的,当然也不可能最终完成的共产主义形式,即:“虽然这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已经把自己理解为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但是它还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理解人的需要的本质,所以他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3]77。马克思在此处所提出和论证的理论工具还是“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虽然“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的的确确且旗帜鲜明地指向了私有财产的经济事实,主张通过废除国家来消除私有制,但在本质上仍然只是把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当做目标。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与人的本质异化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私有制也并没有得到真正扬弃,当然人也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自己本质的占有,从而算不上真正的科学的共产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批判的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流派与学说,其实并不止上述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限于篇幅,其他学派和学说不再一一列举与展开。但无论如何,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经济事实出发来开展批判论证的,并从中顺利地找到了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向。

2 思想阐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建构逻辑

在正面批判中表达和建构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是马克思开展思考、研究和论述的惯常做法。马克思通过对历史上和同时代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学说和流派的剖析批判,逐渐形成和初步建构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归纳起来,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出和建构的共产主义思想,至少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与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第二,共产主义是具有诸种和谐统一关系的至善性社会形态;第三,共产主义是一种消除异化的现实的社会运动。

2.1 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复归人的自由本性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77–78这段话集中回答了《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核心意蕴与根本观点,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与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而全面的发展,即实现一种“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78和“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3]78的自由自觉而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从扬弃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推翻异化秩序,从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角度来阐述的。马克思认为,处在异化秩序的社会生活中,人是一种异化了的现实存在,而不是真正的本质性存在。一方面,工人群体与劳苦大众虽然辛苦工作与辛勤劳动,但却无法做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甚至自己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劳动力商品;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剥削分子不通过劳动就能获取甚至全部占有劳动人民生产的劳动产品,人的本质因此得以异化乃至丧失。对此,马克思从三个维度就人的本质进行了阐释。第一,人是“自然存在物”。人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产生以后还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够维持生存和发展。第二,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于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这种有意识的、自主性的同时也体现人的类本质属性的劳动,就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尺度。第三,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必须与他人发生密切的社会交往,这便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就是说,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在这其中,第二重维度的精神属性恰是起着联结另外两重维度属性的中介属性,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的劳动概念,完整实现了人的三维属性的统一,并重点凸显了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3]53的属性特征,从而最终达及“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3]82的人的本质或人的本性的复归与实现。

概言之,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就是扬弃私有财产、推动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复归人的主体主动和自由自觉的本性,“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人本身”[10]。显然,这既表征出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内涵,也涵括着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意蕴,那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自觉而全面的发展。

2.2 共产主义的目标社会图景是人的关系和谐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其共产主义思想时,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显著地呈现了出来:“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3]77–78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这三类关系(矛盾)的和谐统一(真正解决)。

2.2.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清醒地看到,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异化劳动突出变现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下的人(主要指工人)的异化和自由的丧失、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与失谐状态。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不仅提出了“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3]123的人的自然属性,还提出了“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3]52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3]52的自然的属人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最高级别的自然存在物,必须从系统整体论视角出发,将人与自然界当做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是因为: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保障生命存续的基本物质条件,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够开展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离开自然,则人不能成其为人;另一方面,人又按照自己的类特性和智慧及审美尺度来不断地影响和改造自然界,形成人化自然,如果离开了人的因素,自然也不能成其为自然。因此,《手稿》正是基于人与自然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判断,提出了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至善性社会形态。

2.2.2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张,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如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样态,只有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真正占有人自己的本质并实现人的自由本性和人的发展。具体而言,马克思从两个层面阐释和论证了共产主义视域下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一,从直接层面来看,“人”的存在是一种具有相互规定、相互成全的双重关系性存在,即每一个人的存在,“既是他为别人的存在,也是别人的存在,还是别人为他的存在”[3]53。正是这种相互规定的社会性的人的存在,不仅让以往那种人与人相敌对的异化状态或“利维坦”状态具有本真复归和彻底消解的可能性,而且能让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和谐友善关系“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3]123。其二,从更深层次来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关系的生成与构建,又能在更大程度上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和谐关系网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因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正依赖于每一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与和谐交往,正依赖于人与社会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根本规定性。用马克思的话说,“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3]83。甚至可以说,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在改变社会和人自身的同时,也应积极建构一种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网络。

2.2.3 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象化的或外化的自由”和“外在的和谐”明显不同的是,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主体的内在的自由和内在的和谐。人只有实现和表征出了这种内在自由与内在和谐的关系之后,才真正地意味着“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77–78。从《手稿》中的相关论述来看,马克思所论及的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主要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翔实梳理与深刻剖析而得以展现的。在马克思看来,置身于异化劳动状态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中的人,其实就是作为对象、外物、工具、手段而存在的人,但这显而易见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即:现实中的异化人的存在和理论上的本质人的存在处于一种相互脱节的矛盾状态和敌对状态。这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条件下现实中人的异化劳动或者对象化劳动并没有确证和生成人的自我本质,反而是造成人的本质偏离、自我异化与自由丧失。马克思正是因为发现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人的本质偏离、自我异化及自由的丧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个体属性与类本质的区隔化与疏离化,进而导致人的外化、物化、工具化的现象事实与矛盾根源,从而提出了共产主义条件下的人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11]。只有这样,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间的对立和斗争才能得到和解或化解。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对人类自身之谜和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

2.3 共产主义是一种扬弃异化的现实社会运动过程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谈到,共产主义是一种扬弃异化的现实的社会运动。关于作为“运动”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扬弃异化的社会变革运动的实践行动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当时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变革现存社会的实践行动及其过程。马克思高度肯定了带有实践特质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即唯物主义思想通过与当时先进的社会阶级(即资产阶级)力量的完美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新世界。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及其精神通过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相结合,也能够创设一个能推翻资本主义“异化秩序”的、具有真正实践精神和社会正义的更新的世界。这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萌芽与理论准备。正因为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把唯物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必然会让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天然地具有能动的实践精神与历史原则,自然就带有明显的实践特质与运动特质。从扬弃异化秩序的现实革命运动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状态是一种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的人的本质力量丧失和本质属性异化的失序状态。而马克思当时所面对的形形色色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思潮和流派,虽然有部分认识到要扬弃私有制与异化劳动,但要么是流于空想,要么是开历史的倒车。为此,马克思从推动历史前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扬弃私有财产、复归人的本质的共产主义观点。马克思这样说到:“既然人的生命的异化仍在发生......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践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1]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共产主义是为了真正解决人在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活动)中所面对的各种异化问题与矛盾困境,所以这种真正解决只能“是最近及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3]90,只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无限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而非静态的理想社会切片图景和有限的奋斗目标。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与之适应的社会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5]539。事实上,“在共产主义的视域中,人类过去的历史是人的‘异化’史,未来的历史将是实现人的‘解放’过程史,这一解放进程将是异化过程的反转,是人把被异化出去的本质力量收回自身的存在之中的过程”[12]。因此,为了真正解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的共产主义行动与实践,只能通过一个十分漫长的、无限的共产主义运动过程来实现。用马克思《手稿》中的话说就是:“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3]126

3 当代在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启悟

《手稿》的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对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进行深刻反省与思想批判的理论产物,也是马克思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理性筹划与积极探索的初步结果。虽然该著作因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印迹,及其与科学共产主义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而受到诟病,但它其实已经是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和“诞生地”,其思想史发展地位可见一斑,其“整钢”方法论意蕴自不待言。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批判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建构,不仅具有原则高度,而且呈现出巨大的超越性。可以说,《手稿》中共产主义的初步论述不仅科学论证了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科学性与历史必然性,而且能为新时代人们开展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与当代价值。

3.1 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补钙壮骨”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阐发了以“人的本质占有、人的本性回归、人的自由自觉而全面的发展”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思想,从实质性上系统回答了究竟“何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何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性问题。“《手稿》呈现了真正的人类存在的诸种意境,共产主义生活恰似荷尔德林所言说的诗意栖居,这是一种能全面生产美和美感的社会状态或诗性境界”[13]。《手稿》十分明确地让共产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根本、最具恒久价值的宝贵思想遗产与精神财富得以揭示和流传下来。正是这份遗产与财富,使马克思主义由一个徘徊于欧洲上空的“幽灵”,变成全世界向往美好生活、崇尚自由解放的人们的理想信念与现实追求,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传播盛行于全世界,并成为一项世界性、人类性、恒久性的历史伟业与壮丽风景。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即为:“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14]概言之,共产主义为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都提供了信仰的光芒、正确的道路、历史的方向和科学的原则,从而使其闪耀着永恒的真理之光,彰显着无穷的行动力量。

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正在努力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就是坚守并践行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信念与壮丽事业的生动展现。它不仅是对《手稿》中所阐明的“复归人的自由本性”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和核心原则的新时代继承与展现,也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政党与共产主义者的初心与使命,即一种通过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组织纲领、奋斗目标所凝练和表征出来的初心与使命。从性质宗旨来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政党性质明确定位为工人阶级的政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作为根本宗旨;从组织纲领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高擎共产主义的大旗,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从奋斗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政治纲领的前提下,又提出了针对不同形势任务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年历程中,能够由边缘走向中心、由弱小走向强大,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在于其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邓小平总结道:“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16]所以说,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有原则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信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提供了恒久的精神力量。

3.2 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阶段和终极归宿是一个“自由自觉的人的活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真正解决诸多矛盾、冲突与问题并至为凸显人民价值的和谐美丽社会。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从劳动异化与人的异化的现实视角,提出了真正解决人与周遭环境、人与自身的种种矛盾与冲突的共产主义方案,这就要求必须重点建构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关系的美好生活世界,根本性地凸显出共产主义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人的本质确证与生成的哲学视角,揭示了社会活动目标的人民获得性、社会活动过程的人民参与性、社会活动结果的人民共享性,旗帜鲜明地彰显了共产主义人民性的价值旨归。这对于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悟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不能坚持发展人民性的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发展成果不能由人民共享,就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这就与马克思《手稿》中所提到的人的异化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更不可能真正促进“人的本质确证与生成”。总之,马克思《手稿》中提到的共产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的价值内涵,就是要求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17],实际上就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词汇与创新表达,也是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科学理念与制胜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作了重要阐述和专题部署。创新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就是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人民的创新主体地位”“人民的伟大首创精神”,不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汇聚民智和激发民力。协调主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自觉、和谐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主要涉及到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做到优化人民的绿色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绿色生活权益、满足人民的绿色健康需求。开放主要涉及如何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的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谋求世界各国及人民的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交流互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主要解决社会发展成果的享用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共同收获国家改革红利、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可以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深深地渗透并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与价值旨归,坚定继承和弘扬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不变的“人民立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18]毫无疑问,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正是马克思《手稿》中人民性政治立场与价值旨归的新时代表现。贯彻落实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不断追求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和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3.3 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在《手稿》所提出的作为运动形式的共产主义,其实就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追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而促进社会关系伟大变革与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与实践推进过程。显然,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虽有历史的必然性,但不是靠敲锣打鼓和徒手等待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个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发展转变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漫长而富有意义的现实性社会生产与生活运动的历史实践过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继承与表达。作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思想萌芽阶段的《手稿》,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启示与宝贵财富,特别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蕴含着实现伟大社会变革的巨大实践力量与实干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践意蕴与价值旨归与《手稿》中蕴含的思想意蕴相契合。所谓“撸起袖子加油干”,落脚点在“干”字上,表现为“实干”和“苦干”的实践行动。此处“干”的实践,主要是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时代实践。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当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国情,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国梦,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与人的本质复归的新时代实践。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指出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81换句话说,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史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通过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重构人的本质属性,从而实现对人的本质和本性的重新占有与回归,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努力推进并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要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实践。只有依靠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造伟力与实践精神,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4 结语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和论述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在深刻批判当时盛行于欧洲社会的形形色色共产主义思想或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明确将人的自由本性、本质作为阐发和论证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9],并以此为基础初步阐明和简单建构了其共产主义思想。这不仅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各种共产主义思潮,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开问世与成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知识准备与方法论基础,还“初步奠定了其学术生命与政治生命的主基调”[20]。虽然马克思在《手稿》写作时期,在很多时候是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在一起等同使用,甚至有时候还把社会主义当成比共产主义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无论如何,《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蕴藏在思辨性共产主义和人本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中的一个极为关键也至关重要的理论思想,是马克思后来所创造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的前期理论探索与初步表达。尤其是《手稿》中所提出的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性的真正复归,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及对人类自身之谜和历史之谜的解答。至于《手稿》中展现的变革现实社会的现实性社会运动等思想,对于当前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任务的完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启悟价值。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丢失的手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