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理路

2024-01-21陆鹏飞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陆鹏飞

1.哈尔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做出了“两个行”的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源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我们党对自身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制胜法宝,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经要诀。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阐释清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机理和深层逻辑意蕴,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学理剖析和实践创新,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注入精神力量和学理支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后,学者们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行”的研究,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学界高度关注“两个行”的研究。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行展开了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品格进行论述。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并实现了中国化和时代化[1];侯惠勤认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在于守正创新、立足自我革命[2];李捷认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两个结合”[3]。第二类研究侧重于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探讨[4]。第三类研究主要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行展开论述[5]。总之,学者们充分肯定了“两个行”研究的重要性,并认为仍有继续探讨和研究的理论空间和必要性。为此,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作出较为深入的思考。

1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一个价值评价。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评判,通过揭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态度[6]。尽管价值评价是通过主体的感知作出的,具有主观性,但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却是现实的,具有客观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价值评价的主体是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基于历史事实客观地作出了“行”这一肯定性的价值评价。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作出“行”的价值评价,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力地解决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1.1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鸦片战争爆发后,世界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中国,西方的坚船利炮裹挟着现代化思潮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7]。面对强敌,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抵抗。中国社会各阶级开始了探索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之路,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各种主义和思潮粉墨登场,如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有的还红极一时,但都没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方案,没能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在诸路不通的生死煎熬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和无助境地。在人们艰辛求索而无助之际,“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8]。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和掌舵人。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为迷茫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革命的路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获得革命成功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否则就会犯不可挽回的牺牲和损失。在党的奋斗历史上,当党处于幼年时期时,由于缺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识和经验,曾经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虽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需要科学的、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马克思主义,但没有意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没有看到中国革命已经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大潮中,无产阶级有能力领导革命。由此一来,他将革命的领导权拱手相让,导致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血流成河。与之相反,王明虽然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重大问题,但没有结合中国现实,而是教条地、本本主义地、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给党的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挫折。在一次次的血的教训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决同错误思想作斗争,最终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2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翻开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崭新一页。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任务,对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党排除了“左”与“右”的干扰,在借鉴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平且高效地在中华大地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了“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9]13的重要理论。遗憾的是,由于党此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教条化、片面化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遭遇重大曲折。

1978 年,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现实淬炼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生产力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方位提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创造了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9]18。

1.3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历史经验,带领全国人民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全面小康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7]。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是根源于时代的科学理论,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今天,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前进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和挑战。例如,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党风廉政和腐败问题痼疾仍需解决,国家治理面对的考验前所未有。面对这些风险挑战,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党攻坚克难、保持战略定力和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柱。

回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每次历史困境的跨越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历次重大历史关头攻坚克难、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旗帜,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2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行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它就必然“行”,而是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它才“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着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不断生成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可能性何在?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回答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核心问题。

2.1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可能性:不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遇到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就是这种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还是对具体结论的创新?我们可以借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阐释这一问题。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由硬核与保护带构成,硬核包含纲领的形而上假设,不允许被经验证据反驳和改变,否则就会丧失研究纲领的灵魂而变成其他纲领;保护带是硬核和经验证据之间的缓冲地带,起到保护“硬核”免受反例冲击的作用[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相当于理论硬核,保护带类似于具体结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是理论硬核的变化还是具体结论的变化呢?如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硬核创新,经过创新发展后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吗?如果仅仅是对具体结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似形而上学的实体一般,不动不变,僵化保守,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吗?由此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内在困境,可称之为“拉卡托斯困境”。

要使马克思主义摆脱“拉卡托斯困境”,就要采取新的理解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拉里· 劳丹的“研究传统”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劳丹不认同拉卡托斯提出的只能修改保护带而不能触动硬核的断言,认为此种看法是僵化的。劳丹认为,科学理论不仅可以修改保护带,还可以修改部分硬核。正是这部分硬核的修改让劳丹的“研究传统”比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能够更好地解释发展问题。劳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他的理论,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往往通过对硬核的部分修改而解决了反常问题,化解了危机,保留了研究传统的核心。在劳丹看来,研究传统延续了核心精神和概念的相关性,部分硬核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研究传统被放弃了,也没有创造出新的研究传统[11],而是现有传统内部的连续性发展的进化,因此反而能更有效地解决新问题。而将科学理论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有机体,就可以有效解决“拉卡托斯困境”。

实践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从人文科学的视角提出了与劳丹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每种学说都有一些“从属性”理论和“核心性”理论,可以在“边缘性”和“从属性”方面吸收对立传统的优点;特别是在面对无法克服的二律背反时,可以通过吸收对立传统提供的资源来解释自身传统的缺陷。正是由于利用了对立传统的优势就会比对方做得更好,传统也就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发展[12]。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视为不可改变的,就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没有生命力的不动不变的“实体”,必然陷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设计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陷阱中。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每个阶段都蕴含着既对保护带的修改,也对个别硬核的修改,否则就不会有“一国胜利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创新理论的提出。这些理论创新都对马克思主义的硬核”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不仅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而且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断创新发展的活的理论。需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硬核中影响其质的稳定性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变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内在规定性,如果这些被改变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成为其他什么主义了。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意味着:一方面,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将时代赋予的新元素、新视界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将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先进理论以及其他国家的优秀元素也会被不断丰富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统”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呈现为不断生长完善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自信地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2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阐释框架:实现现代化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要有力地回应时代之问,理论也只有在时代大浪的淘洗中才能获得真理性的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动力植根于时代给予的阐释框架,即马克思主义要解决现实问题和困境。时代发展的阐释框架就类似于库恩提出的“范式”,它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生成于时代的现实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3]基于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4],即当前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人类历史发展也将沿着这一世界历史大潮行进。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大的时代背景下,现时代又有其特殊性。现时代的诸多复杂问题看似毫不相关,处于孤立、分散的存在状态,实则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借用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理论来理解,现时代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蕴含在总问题这一阐释框架中。今天,决定时代走向的总问题毫无疑问是现代化问题,即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总问题”,也是理解其他问题的“母胚”。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最初有些人也经常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一度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典范”。然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辩证本性:一方面,西方现代化创造了超越过去一切世代的生产力,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的文明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带有物质主义的“原罪”,导致人的单向度片面发展和社会的畸形生长,物质繁荣的背后是精神荒芜、道德信仰缺失和社会意义危机。因此,后发国家应充分意识到西方现代化并非至真至善,要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改变西方现代化这一单一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背景,就是基于对无限制追求物质文明的单维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换言之,正是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我国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总问题。所谓总问题,就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纲领性问题,决定了其他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式、具体路径和未来走向。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总问题派生出了其他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总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其解决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同样根源于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问题形成了一个具有标识性的独特概念体系,如“新时代”“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新发展理念”“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等。这一系列概念形成了一个概念网络,它们之间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凝练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式、价值追求、依靠力量、世界历史意义等。这既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又展现了我国依据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性的“重撰”,蕴含着对西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和中国式重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积极成果。

2.3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品格:植根实践性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于其独有的思想品格,即实践性,由实践性派生出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等优秀品格。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506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青年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哲学应当“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16],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去积极地改造生活和世界。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就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理论旨趣。

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思想品格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事实性和规范性的统一。从事实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能体现时代精神、契合时代问题、反映时代现实;从规范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走在时代的前面,具有规范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功能。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还指向一种未来性,从这一维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理论之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化,它将永远处于开放状态,是一个不断超越的、永远处于未完结状态的生长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将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会不断发展。而且,“化”本身就意味着动态发展的过程性,而非静态的停滞状态。如果按照劳丹和麦金泰尔的“研究传统”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似拉卡托斯说的永不能变的、僵死的“硬核”,而应是永远处于开放状态和生成建构中的不断创新的、活的生命体。

2.4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之道:实现“两个结合”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在现实中没有使自身陷于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7]17。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时代化是因为坚持了“两个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生根发芽。马克思主义作为诞生于西欧的思想理论,只有解决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之问。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够解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都是在不断解答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的新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科学思想,要将其本土化,必须要有思想和文化基础,这类似于解释学的“前理解”,但一定不要将这种“前理解”的接受过程变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同化过程,否则就堕入了用中国传统文化筛选马克思主义以使其适合中国传统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不仅源于它们都不以同化对方为目的,还在于它们之间的文化精神具有融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17]18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真正实现了视域融合的创新统一过程。其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蕴藏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密码,但它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因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影响下将其中囿于封建时代的思想观念剔除出去,使之由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发展为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千年中华文明、赓续华夏文化精髓,使其再度焕发青春活力;其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科学思想能够在中国发展,离不开涵养它的中华文化沃土,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必然会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7]18这意味着具有现代文明思维的马克思主义与具有千年文明的中华文明相贯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人民潜存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由此激发出的巨大的智慧和能量,对中华文明的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革命性影响。

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加以审视。当代全球化已经由经济全球化向总体性全球化转变,意味着全球化在交往内容上更广泛深刻,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已经“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8]。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要保持开放状态,同世界各民族文化持续交流,实现一种视域融合。这种视域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和各民族先进文化交流与批判的过程中“涅槃重生”,完成现代化转型,形成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的中国特色。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还具有一种世界性的普遍价值。当然,这种普遍价值与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是完全异质的,它不像“普世价值”那样将某种特殊性的文明普世化,而是涵括了各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诉求,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和共善理念。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立足全球视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两个结合”缺一不可,相互作用。我们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彰显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成功密码。

3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践进路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就要在实践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7]19。马克思在《莱茵报》做主编时就为摩塞尔地区劳苦大众的利益和权利辩护,初步确立了为底层民众伸张正义的价值取向。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的同时也确立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民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标志。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具有内在需要的人,而这种内在需要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肯定人民内在需求的合理性,为满足人民需求而持续奋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满足人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最终依靠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人民温饱生活的需要全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今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改革成败的标准,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工作重心,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激情和创造性;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探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历史合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一如既往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17]19,将人民提升到“江山”的中心地位,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人民“打江山”、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的历史时期依靠赢得人民的心“守江山”,党只有时刻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同甘共苦才能确保“江山”千秋万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才能使我们党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自信自立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力量,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内驱力,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胜利的精神特质和动力。只有坚持自信自立才能从容应对前行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源于几千年未中断的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三座大山”并最终依靠自身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近代社会发展到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来没有现成的“模板”和“母版”可以遵循,更不是对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再版”和“翻版”,而是依靠自力更生、不懈探索、迎难而上,一点一滴奋斗出来的。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会遭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没有任何现成的道路可以遵循,只有坚定“四个自信”、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在实践上建设出超越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理论上探索出契合中国实际、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思想,真正建构出具有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观念。守正创新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思想品格,“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7]20。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面向实践和现实生活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创新、原则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创新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思想品格,源于中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开放包容的内在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又基于时代性对其进行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推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7]20理论只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问题为导向,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敢于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旧思想决裂,这种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15]527。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束缚于教条主义的“本本”,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才真正实现了“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会不断突破自身,实现创新性发展。

第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科学的系统观是具体全面地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关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19]。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诸领域的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系统。社会愈向前发展,系统性特征就愈发明显,其中某一环节或领域的变动都将对社会整体产生系列的连锁反应,各部分的结构比例也会促进或制约整体功能的发挥。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发挥好整体性的系统功能、实现各领域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对治国理政进行全景式的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大局着眼,把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置于全球视野中擘画,“顶层设计要有世界眼光”[20],从全球视野更准确地定位我国发展的战略优势与劣势。同时,要在把握好大局的同时抓住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的解决,以更好地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进而推动全局的系统性变革。坚持系统观念是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弥新、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就在于它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1]。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与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相契合。中华文明蕴含着具有普遍性价值理想的天下观念,此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祛除了封建的意识形态性,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理想。天下观念的基因文脉为胸怀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社会发展、世界和平和人类自由的崇高追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为解决全球治理困境指明了航向,用实际行动回应着“世界之问”。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将中国问题置于世界发展大潮中进行思考和谋划,在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贡献力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了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尊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特殊性的新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选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博大情怀。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将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恢宏的气魄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4 结论

历史和现实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民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中国一切发展问题的成功密码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未来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要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征程,只有立足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阐释框架、植根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指南。我们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看家本领,在实际工作中将其作为思想武器,才能不断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赢得历史主动,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