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中职音乐课程育人策略探究
2024-01-20许慧媛唐千慧
许慧媛 唐千慧
摘 要:广西桂剧历史悠久,是极具盛名的地方剧种之一,融汇了广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具有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在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加入桂剧戏曲,可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运用戏曲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当前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的非遗传承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体系不健全、学生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桂剧的传承“有心无力”。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生动学习课堂、营造课外学习氛围、挖掘桂剧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思维,实现了课程育人、联合育人、思政育人、劳动育人的目标,联合推进中职院校音乐课程的非遗活态传承,做到紧跟时代、大胆创新,实现了桂剧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关键词:非遗活态传承;中职院校音乐课程;课程育人;桂剧
一、研究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广西桂剧历史悠久,是极具盛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其剧目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音乐特点突出,唱腔多样,融汇了广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特点,具有贴近生活的质朴简约之美。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下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一,响应了国家对艺术职业教育的号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廣西桂剧作为古老的地方剧种,蕴含了中华文化和地方人情之美。在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开展桂剧教学,能让桂剧在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帮助下焕发生机活力,满足艺术职业教育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要求。第二,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学生通过课程体系学习知识,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可以涵养品德,最终实现了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在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加入桂剧戏曲,可以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运用戏曲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桂剧传承在中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现状
活态传承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这里是指在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挖掘桂剧戏曲学习资源,利用专门的艺术课程进行传承。随着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产业的重视,非遗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培养新时代的非遗传承人也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作为专门的艺术培养课程,始终以培养热爱音乐、具有艺术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非遗活态传承非一日之功,尤其是桂剧类戏曲传承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所需的戏曲功底高,这对中职院校音乐课程的开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传承渠道不畅通
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学校课程是与时俱进的,由学校及教育专家共同负责和开发。在当前的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非遗活态传承方面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还是基础的声乐课,注重学生演唱歌曲、识读乐谱等音乐能力,对地方特色音乐、乡土音乐、中华戏曲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略显不足。同时淡化了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与思政育人价值,强调学生对作品本身技能的掌握,而不是对作品的全面鉴赏和赏析,音乐的感染力在课程中被削弱,学生得不到情感上的培养,也就无法感知到音乐中的传统文化之美。舍本逐末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与非遗文化渐行渐远。
(二)师资体系不健全,传承方式欠创新
长期以来,曲艺传承是靠师徒制进行传承的,主要方式为“口传心授”,即师父靠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但是其教学并没有专门的体系或完整的教材,这就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培养周期长。如今,更多的教育者将桂剧戏曲引入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期望以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提升培养进度,以系统的戏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目前的桂剧传承日渐式微,熟悉桂剧的曲艺人逐渐老去,新一代的师资力量又未培养起来,导致中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桂剧教学有时空有理论,而无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学完之后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在新环境下创新传承方式、提升师资专业能力,成为桂剧戏曲传承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学生能力待提高,传承能力不突出
中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大都生源质量不高,学习能力待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也稍有欠缺,这就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学生在学习桂剧文化时,往往一知半解,教师教授时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此外,愿意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极少,这与社会就业有很大的关系,学生都愿意学习与信息社会相接轨的专业技术,认为学习桂剧戏曲等非遗文化不仅在前期耗费时间,而且进入社会后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中职学校要利用音乐课程开展桂剧戏曲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戏曲,进而愿意进入该领域进行深造,以提升学生对非遗的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中职院校音乐课堂的非遗活态传承育人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留下的历史积淀,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关人员亟须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挖掘,使其得到延续和发展。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将非遗教育融入课程实践中,挖掘其育人价值,定能让桂剧戏曲类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有新的发展及出路。
(一)构建生动学习课堂,实现课程育人
地方职业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备专业性的师资力量以及优质资源平台,有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能很好地将“桂剧传承+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那么,如何才能让中职院校发挥特有优势开展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呢?
非遗文化更重视体验性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对桂剧的观赏、学唱,以及学校邀请非遗桂剧传承人进课堂现场表演、展示唱腔、表演身段等,能够在生动的课程活动中了解非遗,感受戏曲之美。同时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订特色培养方案,在课程中融入桂剧的相关专业能力,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音乐课程体系,先打下桂剧学习的基础,将桂剧流派、起源、唱腔特点等作为核心课程,以职业发展方向的表演课作为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深化桂剧理论的学习,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桂剧接班人。
(二)营造课外学习氛围,实现联合育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以继之的,需要联合学校之外的力量,才能让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当前,桂剧戏曲的传承困难也包括市场机制方面的原因,曲艺作为大众表演艺术,需要在市场中接受检验,演出市场和观众的喜爱程度影响着桂剧的传承与创新。随着当下文化市场的多元碰撞,桂剧等传统曲艺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难以走出地方,传播程度不广,年轻观众也日益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传承好桂剧非遗文化,在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培养出优秀的新传承人,需要学校激活市场需求,利用外在条件带动非遗教育的发展:
第一,关注市场动向,教师要带领学生创作喜闻乐见的新作品。桂剧历史悠久,作品内容丰富,但不少作品到今天已经不再热门,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功扎实的情况下,对桂剧作品进行创编,以满足当下观众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第二,进行现场互动,提升审美能力。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传统文化和戏曲故事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到现场观赏戏曲,与演员进行互动,通过良性反馈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能间接培养出新的曲艺观众群体,提升曲艺市场的繁荣程度。第三,引入传统师徒制,开展双向培养。“一对多”的现代教学模式能够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出完善和合理的曲艺知识体系。但是戏曲非遗传承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而过往的师徒制教学恰恰能保存桂剧的本真性,让戏曲更具人性魅力和音乐感染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学校可以将师徒制与现代化培养方式进行结合,引进民間曲艺传承人,开展师徒结对培养,让学生跟随戏班进行随堂学习,这也不失为好的课外学习方式。
(三)挖掘桂剧学习资源,实现思政育人
要想传承好桂剧,就要保留其原真性,桂剧的原真性在于原汁原味的桂林方言。然而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开展,普通话成为学生在课堂中交流的标准语言,不少学生已经忘记了原有方言,这也成为阻碍桂剧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能让桂剧重焕生机,变得浅显易懂,中职院校音乐课程要挖掘桂剧资源,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对桂剧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一,利用影音资料,将传承桂剧与传承桂林话相结合。由于当前桂剧传承人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学校有时难以邀请到民间传承人进课堂授课,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下载老曲艺人演唱桂剧的影音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提升学生对桂剧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同时桂林唱词采用了桂林方言特殊的句法及词汇,在使用上极具韵味,这是普通话难以替代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桂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使学生在传承桂剧的过程中,也重视桂林方言的学习。
第二,关注作品价值,将桂剧音乐价值与育人价值相融合。桂剧类戏曲有说功、做功、唱功等多种表演技能,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往往要将学生的曲艺基础功打扎实,学生才能在表演中熟练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完成一场演出。
第三,一场曲目的表演,不仅体现了演员的表演功底,还会考验演员对曲目本身的理解,演员在技巧之下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需要向观众表现故事内容,传递忠孝仁义等美德。为此,教师在教授桂剧的相关理论时,要注重挖掘作品中的育人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相融合,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劳动育人
知识作为动态系统,随时都在更迭替换。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意识到,在教育中只教会学生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当学生踏入社会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变化世界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培养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进行“知识充电”。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桂剧表演能力。桂剧的传承最终是要走向舞台、接受社会检验的,中职院校学生对桂剧的学习,最终目的还是要成为专业型人才和曲艺传承人。为此,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并从形体、气质、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所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意识。
非遗都是在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主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学习桂剧后,要能利用其特色元素,指导自身的劳动实践。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非遗创业,通过开设网店、微店等销售与桂剧相关的非遗作品,在扩大桂剧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产教融合,达到树德、增智、育美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传承桂剧戏曲等非遗文化,以发展广西特色文化,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在国家极力鼓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中职院校音乐课程调整了教学思路,以当地特色文化开发、传承为教学重点,以桂剧等非遗活态传承为培养目标,将对非遗文化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纵观中职院校音乐课程中非遗活态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可以发现,当前社会对桂剧等非遗传承的要求是创新,要想让中职院校学生真正从音乐课堂中汲取到桂剧之美,学校必须改进传承机制和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在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要想保护和传承好桂剧,学校既要培养学生对桂剧的审美感知,也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思路,吸纳地方特色文化和专门人才,联合推进中职院校音乐课程非遗活态传承,从而做到紧跟时代、大胆创新,实现桂剧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志. 非遗视角下广西桂剧传承现状研究[J]. 艺术大观,2021(08):98-99.
[2]杨玲. 从桂剧传承保护历程探索当下桂剧传承保护路径[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1(01):21-28.
[3]谢婷婷. 从桂剧的传承开发探索广西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径——以桂林市艺术学校为例[J]. 贺州学院学报,2011,27(03):31-34+39.
(责任编辑:孙晓林)
* 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基于非遗活态传承的中职音乐课程‘学习赋能创生研究——以桂剧为例”(课题编号:GXZZJG2022B219);2021年度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德育视角下中职学校民族文化社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LZZJS2021C0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