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2024-01-20吴小娥

健康之家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

吴小娥

摘要: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雌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愈、好转以及无效)、出血控制效果(出血量、月经量)、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出血量、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月经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在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用药后出血量、月经量少,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青春期少女在初潮来临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并未完善,导致性激素分泌失衡,最终引发异常子宫出血[1]。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发病率较高,且易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贫血等症状,甚至会影响生长发育[2]。

针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临床通常使用药物治疗。性激素类药物可以调节患者内分泌水平,从而缓解症状,加速康复。雌激素是目前主张使用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药物,可有效修复子宫内膜,加强子宫内膜稳定性,从而起到止血效果[3]。孕激素可调节患者内分泌,促使子宫内膜向分泌期转换,同时可提高血管稳定性,缓解出血[4]。

研究表明,雌激素联合孕激素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效用良好,具有协同止血作用,在修复患者子宫内膜的同时可抑制其增生[5]。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雌孕激素序貫疗法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12~18岁,平均(15.37±1.28)岁;初潮年龄9~16岁,平均(12.32±1.17)岁;出血时间12~44 d,平均(25.76±5.78) d;出血淋漓不尽17例,出血似月经23例。观察组年龄12~18岁,平均(15.52±1.37)岁;初潮年龄9~16岁,平均初潮年龄(12.15±1.09)岁;出血时间14~43 d,平均(26.36±5.14) d;出血淋漓不尽19例,出血似月经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12~18岁少女,初潮年龄9~16岁;近期未接受过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治疗方案;对本次研究涉及药物不过敏;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合并生殖系统疾病;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哮喘。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雌激素治疗:给予戊酸雌二醇,早中晚各1次,口服,初始剂量为每次2 mg,在患者出血情况有所好转后减量至1 mg/次,1次/d,持续到患者止血后21 d。观察组给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用药21 d。首先,同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治疗,在服用戊酸雌二醇的第11天加服醋酸甲羟孕酮,连续服用10 d,每次10 mg,1次/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彻底消失,连续3个月月经规律,经量正常,激素水平消失;好转,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连续3个月月经基本稳定,经量显著减少,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治愈+好转。(2)比较两组出血控制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出血量、月经量。(3)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液样本适量,经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保存于-80 ℃冰箱中。使用SF-8200C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量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出血控制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出血量、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月经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水平均显著短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多数属于无排卵型,患者机体发育未完全,雌激素正反馈调节尚未建立,内分泌紊乱,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6]。同时,青春期少女通常处于中学阶段,需承受较大的学业压力,睡眠不充足,精神长期紧绷,且不注意合理搭配饮食,易发生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7~8]。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引发继发性感染、贫血,甚至将来不孕[9]。

作为一种雌性激素药物,戊酸雌二醇常用于雌性激素偏低所引起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于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可促使患者子宫内膜增厚,同时还可调节机体内分泌,从而缓解症状,起效时间快且安全性良好[10]。然而,由于雌激素主要为苯甲酸雌二醇针剂,虽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但其稳定性不佳,导致患者预后不佳。此外,一旦单独使用雌激素治疗的患者停药,易发生二次出血,影响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应用良好,可有效控制出血,改善凝血功能且安全性良好[11]。雌孕激素序贯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时,首先采用雌激素对内膜创面进行修复,后期加用孕激素,可显著提高机体黄体分泌功能,致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子宫内膜快速转变为分泌期,使内膜间质向蜕膜细胞转变,增强并维持内膜血管的稳定,以控制子宫出血的情况,从而促进疾病恢复。

本研究纳入所有患者均為青春期子宫异常出血,由初潮后机体发育不完全引发的内分泌紊乱所致,无子宫内膜息肉引起,因此均使用药物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量、月经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雌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在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用药后出血量、月经量少,凝血功能得到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薛雪.雌激素与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急性重症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研究[J].重庆医学,2021,50(S1):110-112

[3]杨雁鸿,郭敏,冯帅英,等.妈富隆联合云南红药胶囊治疗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23):51-54.

[5]俞敏,谢伟,许琳玲,等.孕激素联合雌激素治疗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9,47

(2):190,193.

[6]岳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1:360-368.

[7]黄颖,高波,李玲.两种方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8例临床疗效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2):170-171,172.

[9]杨东艳,肖西峰,田颖.固冲止血汤对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及凝血指标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22,42(11):1302-1305.

[10]易淑梅.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联合葆宫止血颗粒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6):1019-1020.

[11]秦琳,郑阳.醋酸甲羟孕酮与戊酸雌二醇片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441-443.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发生率凝血功能
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凉血固表消斑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