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的幸运与不幸

2024-01-20杨满沧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宜州黄庭坚

杨满沧

整整六年了!黄庭坚想起六年前被贬的情景,脸上露出一丝苦笑,真是造化弄人。

北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还不到十岁的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原属于元祐旧党的苏轼兄弟、司马光等人又获重用,纷纷回到北宋的权力中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一段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元祐元年(1086),新宰相司马光推荐黄庭坚参与校订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并受命编写《神宗实录》。正因为他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以后政敌留下攻击的把柄。元祐八年(1093)九月,偏爱旧党的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后,启用新党。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等一批旧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拜新党章惇、蔡卞为相,开始打击清理旧党。章悖从黄庭坚编撰的《神宗实录》中摘取一千多条内容,质问黄庭坚为什么把没有考证、有损于神宗光辉形象的事件编进去。黄庭坚固执地反驳道:“我写的都是实事,有些还是亲眼所见!”哲宗知道后,恼羞成怒,这年十二月,黄庭坚被诬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四川涪州别驾,黔州(彭水)安置。此时,苏轼老师正走在被贬广东惠州的路上。一听到被贬,黄家人和朋友都眼泪汪汪,唉声叹气。黄庭坚却神色自若,回到家中,倒床便呼呼大睡,鼾声如雷。

绍圣二年(1095)正月,春节刚过,北风劲吹,雪花如席,天寒地冻,道路阻塞。黄庭坚带着家人,赶往贬地黔州。自此,五十一岁的黄庭坚就开始后半生的贬谪生涯,直到孤苦伶仃地在广西宜州(今河池)去世。这是黄庭坚后半生的不幸。

幸运的是黄庭坚有位好大哥,兄弟手足之情深,能温暖化开寒冰。弟弟遭到被贬岭南的厄运,长兄黄大临(字元明)决定陪同黄庭坚一家,出汴京,经陈留、尉氏、许昌,渡汉水,过江陵,溯长江、夔州,翻过一百八十盘鸟也飞不过去的高山,越过风急浪高的四十八个渡口,有难同担。“尺五攀天天惨颜,盐烟溪瘴锁诸蛮。平生梦亦未尝处,闻有鸦飞不到山。风黑马嘶驴瘦岭,日黄人度鬼门关。黔南此去无多远,想在夕阳猿啸间。”(黄大临《题哥罗驿竹枝词》)一路上历经艰险,黄大临每次回想起来,后怕得心惊胆战。

哥俩相互鼓励帮助,不远千里,于当年四月,抵达贬所。弟弟的生活安排停当后,已到六月。黄大临挥泪北归,临走写首诗鼓励弟弟。黄庭坚依依惜别,泪眼婆娑,次韵和之。“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离家万里,身处逆境,猿声悲鸣,伤心之泪洒落在送别的酒杯中。往日的人生理想已经破灭,夜雨淅沥寒凉,不知何时才能和大哥对床卧谈啊?还是以后多写信吧!“脊令”一词,语出《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鸟在风雪中相互取暖,鸿雁离群孤飞。正如黄庭坚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这就是黄庭坚在黔州的生活环境。但他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被贬谪的日子,心情豁达坦然,日常轻松自在。“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黄庭坚《竹枝词二首·其一》)吾心安处即故乡。“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史君韵》)

绍圣四年(1097),黄庭坚的表兄张向被任命为夔州路最高长官。张向为避嫌,向朝廷奏启给黄庭坚换个地方。是故,绍圣五年(1098)六月,黄庭坚来到新的贬所四川戎州(宜宾),直到元符三年(1100)一月,哲宗去世,宋徽宗随后即位。

宋徽宗即位后,按惯例大赦天下。这年十二月,黄庭坚得到诏令,“复宣义郎、监鄂州城盐税,并还所夺勋赐”。官复原职,即从宜宾东归。到达峡州时,又得到改任舒州并被召入京、任吏部员外郎的好消息。但是,黄庭坚不愿再回到京城权力核心圈。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黄庭坚到达江陵(荆州)后,立即上表请辞,祈求徽宗皇帝允许他到安徽太平州(当涂)或无为任州长。一家人停止前行,在荆州等待朝廷的批复。

客居荆州期间,州长马城对黄庭坚很友善,生活上也很照顾。此时,荆州承天寺刚刚新建成一座佛塔,马州长诚邀黄庭坚作《承天寺塔记》,并刻石立于寺院,署名“作记者”黄庭坚、“立石者”马珹。当时在场的有湖北转运判官陈举,他也很想青史留名,要求一并署名刻石,但被黄庭坚当场拒绝。领导要求署名,你却不干,让这拍马屁的大好机会白白失去。陈举觉得很没面子,怀恨在心。黄庭坚得罪小人领导,为此耿直性格,付出人生惨痛代价。

崇宁元年(1102)的春节过得很平静。正月二十三日,黄庭坚从荆州出发,准备回江西老家看看。途经湖南岳阳,他登上岳阳楼,看到杜甫、李白、范仲淹等前辈留下的光辉诗篇。凭栏远眺,感慨万端,能活着回来并重新获得工作岗位实属万幸!此时,风雨潇潇,连日不开,湖水浑浊,山岳潜形,看不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八百里洞庭美景。黄庭坚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只有黄大临大哥和苏轼老师及秦观、张耒等几位好哥们了吧?

离开岳阳楼,进入故乡江西,黄庭坚的心情随之轻松许多。经修水南下,过万载和宜春,前往萍鄉。萍乡县长正是大哥黄大临,接到弟弟来信说回家相聚,很是高兴。“路入前村信马行,野花香好不知名。官卑无补公家事,时向田家问耦耕。”(黄大临《入萍乡道中》)黄大临的兴奋心情溢于言表。

黄庭坚和大哥在故乡相聚半个多月,接到朝廷恩准领太平州之命,便匆匆离开萍乡,前去赴任。途经新喻(新余)时,给大哥写了封信,情深意长。“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在家乡居住的感觉真好!但因病不能饮太多酒,甚是遗憾!白白辜负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盛情。有时在山野路边、小店里品茶乘凉,看到乡亲们稻谷丰收,安康快乐,我心里非常高兴。当年,你陪我远赴黔州贬所时的艰难路程,至今仍时常在我的梦中浮现。

崇宁元年(1102)五月,黄庭坚到达江州(九江)后,继续沿长江而下,前往太平州。但此时,北宋政坛人事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蔡京、赵挺之分别任尚书左右丞。不久,蔡京取代曾布,升为宰相,北宋“党争”又起。蔡京下令籍定元祐旧党姓名一百二十多人,由宋徽宗御书刻石,立党人碑于端礼门。凡列入碑中之人,家人不能住在首都汴京,重者被编管、谪,轻者被赋闲或贬职,无一幸免。黄庭坚刚到当涂(古称姑熟),还没有到达太平州时,即被罢官,心情郁闷难平,写信向大哥倾诉道:“追随富贵劳牵尾,准拟田园略滥觞。本与江鸥成保社,聊随海燕度炎凉。未栽姑熟桃李径,却入江西鸿雁行。别后常同千里月,书来莫寄九回肠。”(黄庭坚《罢姑熟寄元明用觞字韵》)人啊人!追求荣华富贵,如曳牛尾般徒劳无益,还是回归田园吧。自己原本就属于乡野,喜欢与鸥鸟为伍。我还没来得及在姑熟停留居住,为当地人民服务,就像孤雁一样飞走了。如今,我们兄弟虽天隔一方,但共在同一轮明月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您不要为我担心难过。

黄庭坚被罢太平州长后,溯流西上。八月,返回江州。此时,他被召管勾洪州玉隆观。这是唐宋时期的旧例,臣僚落职后,往往授以祠禄,转居某官观以养老。不干事还有俸禄,无官一身轻。九月,到达鄂州(武昌),恰逢好友张耒被贬黄州安置。黄州乃当年老师苏轼的谪居之地,与鄂州仅一江之隔。“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时间里,黄庭坚来往于鄂州与黄州之间,广交当地贤达名士,遍览名胜古迹,日子过得倒也清闲自在。

对所谓的官场仕途,他逐渐看透悟透。“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一邱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衅取刳肠。”(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新春佳节,不能回家团聚喝酒,他在梦中和大哥窃窃私语。世态炎凉,变幻无常。福祸无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唐代宗时,宰相元载获罪被抄家,仅胡椒就搜出八百石,他能吃多少年呢?美女头上金钗再多,金钱如山,能戴几天啊?一切皆如过眼烟云。不如寄情山水,隐居岩壑,学习《庄子》,甘愿做在污泥中自由自在摇着尾巴的乌龟,大可不必过分追求在聚光灯下前呼后拥、鲜花着锦般貌似受人尊敬的风光。否则,被剖腹刮肠的灾祸就在眼前。黄庭坚深受“党争”影响,对官场感到失望。借用老庄思想,自我疗伤,也安慰大哥。

可是,自我清闲轻松的日子没过多久,政敌们就想起与黄庭坚的宿怨。崇宁二年(1103)初,在荆州因刻石署名之事而得罪的长官陈举,根据副宰相赵挺之的授意,从黄庭坚撰写的《承天寺塔记》中摘取“天下财力屈竭”等句子,断章取义,诬陷黄庭坚“幸灾谤国”,应以治罪。这与老师苏轼因写诗获罪被囚禁的“乌台诗案”,如出一辙。

宰相赵挺之就是赵明诚的亲爹,也是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公爹。当年,黄庭坚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后,于熙宁元年(1068)秋天初入官场,任河南汝州叶县县尉。当时,官府要求百姓拔掉麦苗,种植水稻。叶县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种植水稻,黄庭坚认为“名为利民,其实害之”,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可见,黄庭坚是位实事求是的官吏。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在德州任上时,与德州通判赵挺之共事。赵为了突出政绩,大力推行市易法。黄庭坚坚持认为,这种改革并不符合德州的民生实际。两人为此争吵不断,得罪了赵挺之。赵挺之为讨好宰相蔡京,连亲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给予打击。黄庭坚的开门弟子陈师道和赵挺之是连襟,很看不起赵挺之的人品。陈师道家里比较穷,冬至那天,因参加皇上举办的郊祀,没有像样的棉衣御寒,妻子就自作主张,向任副宰相的姐夫赵挺之借了一件裘皮棉衣,可陈师道“不肯服。遂以寒疾死”。陈师道宁愿在风雪中受冻,染上伤寒病死,也不穿赵的衣服。

在赵挺之、陈举的无情打击下,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广西宜州。这次被贬得更远了,黄庭坚却一脸平静地调侃道:“宜州者,所以宜人也。”

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年近六十的黄庭坚从鄂州向宜州出发。家人、亲戚、邻居赶到江边送行。大哥黄大临很担心弟弟这一路的安危。“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罍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黄大临《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山谷弟贬宜州》)千山万水走过,今日一别,兄弟不知今生是否还能相见?临别无语哽咽,先喝了这杯苦酒吧。黄庭坚感慨万端,凄然地说道:“只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崇宁三年(1104)五月,黄庭坚抵达宜州。初来乍到,黄庭坚一家居住在城里生活。半年后,被当地官员赶到城外,在城南租住的民房紧邻着屠牛坊和牛马交易市场。黄庭坚自我安慰道:别人以为市声嘈杂,不堪其忧,我本来就是一位农民,如果没考中进士,我家周围的环境也是和这里一样的,这有什么关系呢?乃“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他将租屋命名为“喧寂斋”。

崇宁三年(1104)年底,大哥黄大临从永州特地赶来看望弟弟,兄弟一起度过崇宁四年(1105)的春节。哥俩难舍难分,过了“二月二龙抬头”,黄大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宜州。这是兄弟俩在一起的最后快乐时光,二人都心知肚明,谁都不愿说破。在宜州,哥俩一起游山玩水,喝酒下棋,诗词唱和,回忆青春。两人携手漫步梅林,欣赏盛开的梅花。春天来了,可他们心中的春天越来越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可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

崇宁三年(1104)二月初六,喝罢送别酒,黄大临挥手告别弟弟,踏上归途,不禁悲从中来。“桄榔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觞。市井衣裘半夷夏,阴晴朝暮变炎凉。莫推月色共千里,不寄江南书一行。无赖笳声上云汉,晓来偏绕九回肠。”(黄大临《留别》)南国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更让人思念故乡,异乡的果酒易醉人,也更使人徒生悲伤。“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千林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黄庭坚《宜州别元明用觞字韵》)我们兄弟俩都两鬓霜雪了,真期望和哥哥同活到八十高龄时,还能一起喝酒。最近,我时常想起故乡的明月湾和永思堂。黄家祖坟前的松树早已郁郁葱葱,枝老干粗,周围也杂草丛生了。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风雨如晦,密林深处的莺鸟呼唤着朋友的陪伴,可我们史弟却似离群的孤雁各自独飞。离别前夜,我无法入眠,并非因为喝多了春茶,而是夜听老鼠磨牙的声音格外令人心酸。

黄庭坚被贬黔州、戎州和宜州,是不幸的,但他有一个情同手足的大哥,又是幸运的。

更幸运的是宜州百姓善良淳朴的民风,给予黄庭坚极大的安慰和帮助。附近的老百姓给黄庭坚送来草药、水果、粮食、鱼肉、蔬菜、竹席等生活用品。登门送东西的老百姓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要求黄庭坚要写一张“借据”。原来,他们真实目的是拿着“借据”回家,让孩子们当字帖临摹,所送食物从不让归还。可见,北宋“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在当时的名气之大,闻名宜州这偏僻的岭南之地。黄庭坚的书法重视“法度”,强调“韵味”字,崇尚“意趣”,厌恶“媚俗”,自成一家。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黄庭坚的一卷《砥柱铭》,以四亿多元成交。如果当年的这些“借据”留到现在,对那些善良百姓的后代该是多好的回報啊!

黄庭坚知道内情后,心里暗自微笑。于是,在给老百姓的“借据”上,认真地写满唐诗、《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还有些人不惧党禁,亲送自家孩子跟着黄庭坚读书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位四川青年范廖,久仰黄庭坚的人品和学问,当听说黄庭坚被贬宜州,立即从金陵出发,千里迢迢,在崇宁四年(1105)三月来到宜州,一直陪伴、照顾着黄庭坚的生活起居。二人白天下棋读书,晚上对床聊天。这年九月三十日,天下着小雨,黄庭坚酒后坐在竹床上,把一双臭脚丫子伸到雨中凉快时,溘然长逝。

黄庭坚去世时,只有范廖一人服侍在身边。范廖强忍悲伤,默默料理完黄庭坚的后事。四年后,又亲自护送黄庭坚的灵柩回归江西修水故乡。他们两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南宋绍兴三年(1133),范廖偶然发现并得到黄庭坚在宜州写的日记《宜州家乘》。范廖觉得这就是他与黄庭坚的一世缘分,积极筹集资金,把这本日记刻印成书,传之后世。

崇宁五年(1106),一颗彗星划过北宋首都汴京的上空,元祐党人碑遭到雷击,断成两截。痴迷道教的宋徽宗以为遭到天谴神怒,乃下诏令毁掉各地的元祐党人碑,解除党禁。此时,黄庭坚尸骨未寒,而老师苏轼已经去世五年。这一切,来得太晚了!

掩卷而思。生活在北宋的文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并落实“重文轻武”的政策,树立起不杀文人和提意见谏官的誓言碑。并且,官员“宋制禄之厚”,“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据载,北宋宰相、枢密使职位上的月俸为三百千之多,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能买一百余亩良田。另外,还有春冬服装费、随从误餐费、茶酒钱、取暖费、马料钱等等。在政治上,文人士大夫与皇帝分权治理天下,个人的执政理念能得到部分实现。即使是观点不同,也没有杀头的危险,最多被流放到岭南瘴疫之地,这在唐代以前是不可能的。优厚的薪酬待遇,保证了文人生活上富足安逸,买房置地、填词听曲养歌伎,闲情逸致,风雅潇洒。不幸的是仍没有摆脱官场中的“党争”之祸,尤其是围绕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两党之争,改变了北宋的政治格局和走向,更影响到一大批文化精英的人生轨迹。历史吊诡的是,“党争”失败后被贬谪外放的文人又成就了北宋文学走向高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幸运。范仲淹“庆历新政”流产,王禹偁、苏舜钦、尹洙、梅尧臣、欧阳修、韩琦、范仲淹等被先后外放,成就了北宋诗词风格的转变和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散文为代表的文学小高峰。王安石“熙宁变法”虎头蛇尾,最终失败,使苏轼、司马光、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仕途坎坷,他们在用诗文、绘画、书法等艺术排解苦闷、对抗现实、自我疗伤、相互抚慰中,铸就出中国传统文化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峰,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我们。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幸运与不幸是相对的。因文字而不朽,又何其幸哉!

猜你喜欢

宜州黄庭坚
墨韵书香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