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胃肠道疾病的筛查利器

2024-01-20刘亦歌

家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进镜结肠镜小肠

刘亦歌

上消化道病变首选胃镜检查,胃镜基于内窥镜技术,是一根长长的纤维软管,前端带有摄像头,能够通过口腔或鼻腔进入体内,然后经过食管、胃、十二指肠一直到十二指肠降部乳头处,医生在进镜过程中可通过显示器来观察受检查者上消化道的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胃里有病变情况,需要进一步行病理检查,则可以直接钳取相应的组织。

胃镜检查通常可分为普通和无痛两种,前者就是让很多人感到恐惧的一类,因为其一般不需要麻醉或只是含服局麻药,故检查过程中可能会使受检者感到恶心、腹胀、腹痛等不适;而无痛胃镜则需要通过静脉注射麻醉剂,让受检者处于“沉睡”状态,故检查中不会感到不适感。

胃镜检查的适应证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者;年龄40岁以上;存在反复上腹不适,早饱感(一吃就饱,食量少于平常),反酸,烧心,进食哽噎感,不明原因食欲减退,大便发黑,体重下降等消化道症状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喜欢腌制食品,长期吸烟饮酒,喜欢吃烧烤食品、烫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者;体检中提示胃部疾病的指標异常,比如癌胚抗原(CEA)、胃泌素、胃蛋白酶原不正常;有慢性胃病的人群,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残胃炎等,有进展成恶性病变可能,需要定期复查胃镜。

结肠镜可以观察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至回肠末端的肠道粘膜,并可实施活检术,主要用于诊断结直肠炎症、良恶性肿瘤、息肉、下消化道出血及憩室等疾病。

推荐下列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1.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便血和反复黑便或大便隐血,但上消化道检查未发现病变;存在腹痛、腹泻、便秘、腹部等可疑结直肠病症状者;大便习惯和(或)性状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黏液便或脓性便;钡剂灌肠、X线或CT等检查发现可疑病变但不能定性的,需行结肠镜检查以确诊;炎症性肠病患者,做鉴别诊断或需要确定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等以及治疗后的复查;大肠癌术后或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大于45周岁,或有大肠肿瘤家族史或家族性息肉病史者,需要定期筛查。

大多数人可较好地耐受结肠镜检查,只是感到有些腹胀或压迫感;如果对疼痛较敏感,可考虑做无痛结肠镜检查,即静脉注射镇静剂。在检查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结肠准备,这可能涉及清淡饮食、服用泻药以及进行肠道排空,以确保内镜能够清晰地观察结肠内部。一般情况下,结肠镜检查结束后即可进食,但如进行了内镜下息肉电切手术,可能需要口服营养液和止血药物。

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可以显示患者整个消化道情况。胶囊内镜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无毒无害等。缺点主要是不可控和无法取可疑组织进行活检,此外还可能会嵌顿在体内或造成肠梗阻等。

小肠是人体中最长的消化管道,由于其位置深且冗长,一直是消化道检查的盲区。而胶囊内镜的发明和应用,填补了全小肠直视下检查的空白,是消化内镜检查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以下情况都比较适合应用胶囊内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监控小肠息肉病综合征的发展;监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的治疗;疑似小肠肿瘤;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临床上需要排除小肠疾病者。

小肠镜于近些年才“问世”,其通过对气囊的注气和放气等方法,将内镜送达小肠深部,从而实现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小肠镜在发现病变后可以取活检及内镜下治疗,比如息肉切除术、异物如胶囊内镜等取出术、血管病变治疗术、狭窄扩张术等。但它难以观察整个小肠,小肠病变的阳性检出率低于胶囊内镜,因此多在胶囊内镜初筛发现小肠病变后需要活检或内镜治疗时才“出场”。

一般情况下,医生需要借助小肠CT、胶囊内镜等确定病变,以决定小肠镜是从口腔进镜还是从肛门进镜。如果是单经口进镜进行诊治的,不需要口服泻药肠道准备。但如果是经肛门进镜或者经口和经肛对接的方式进镜的就需要进行口服泻药的肠道准备。此外,因为人体小肠比较长,且操作难度高,所以小肠镜的检查过程一般在90分钟以上,这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体力都有一定要求。

十二指肠镜采用侧视镜的方式,视野受限,容易遗漏部分病变,所以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下列情况者才考虑使用: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并可进行乳头处病变活检,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进行取石和支架置入等相关治疗。

超声内镜是将普通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检查方式,通过在内镜顶端安装或经内镜操作孔道放入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对消化道管壁进行实时扫描,从而获取消化道各层的特征及周围脏器的超声图像。与体表超声相比较,它消灭或缩短了超声源与成像器官之间的距离,并排除了骨骼、脂肪、含气部位的妨碍,可以获得最清晰的回声成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胃肠道及胆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除上述,临床还有一些特殊的内镜技术,比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等,其各有优势。比如,染色内镜是在普通内镜基础上,将色素染料喷洒至病灶表面,以更好地完成对病变的对比观察;放大内镜能将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LE则结合了前两者的优势,是在普通内镜头端整合共聚焦激光探头,使用激光束作为光源,并使用特殊的荧光剂,可将病变放大1000倍,能直接观察组织细胞形态,达到“光学活检”的目的。

那么,这么多内镜检查,该如何选择呢?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应该了解到,不同的消化内镜适用于不同的消化系统问题,医生会根据症状和病情提供最合适的建议。此外,要考虑不同检查方法可能带来的风险。有些检查可能会引起轻微的不适,如喉部麻醉、肠道胀气等,了解可能的不适感并与医生讨论,以便选择自己更能接受的方式。

猜你喜欢

进镜结肠镜小肠
灌肉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结肠镜不同进镜次数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肠镜进镜难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三步法”输尿管镜技术在输尿管镜入镜中的应用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经鼻胃镜检查86例临床分析
一根小肠一头猪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