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肝纤维化的中医辨治*

2024-01-20曹正民李彦波武庆娟吕文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阳化肝阳有形

曹正民 李彦波 武庆娟 王 丽 吕文良△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2.北京中医药大学

肝纤维化是肝脏损伤后细胞外基质异常分布与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1],本质是慢性肝病过程中一种可逆的肝组织损伤过度修复反应,是各类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与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2,3]。调查显示,全球肝纤维化发病率逐年增加,造成巨大医疗负担[4]。目前尚无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物,中医药治疗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有效途径,可有效抑制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病理进程[5,6]。中医根据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积聚”“胁痛”范畴,笔者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析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辨治思路,旨在为肝纤维化的临床辨治提供新思路。

1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内涵

阴阳理论最早起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内经》“援易入医”,把阴阳理论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相联系,用来指导疾病的诊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阴阳的属性和气化规律进行了描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即阴阳二气相互为用,阳主动,有温煦、推动、升发的作用,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阴主静,有濡养、凝敛、潜降的作用,能够将无形之气凝结为有形之物。清代医家高世栻在《素问直解》中亦谈到:“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即化气、成形分别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系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阳躁而动,惟借阴之潜敛,才不至动极而亢;阴凝而静,需赖阳之温散,方不至滞涩不通。“阳化气”与“阴成形”达到平衡,则人体能够保持稳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若“阳化气”与“阴成形”失衡,如“阳化气”太过,“阴成形”不足,则会使机体阳盛而亢,无以潜降,进而化热伤阴,铄灼津血,导致脏腑失养;或“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则会使机体失于温煦,津血等阴液不得布散,留滞不通,从而化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因此,“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了阐述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阳化气、阴成形”这一气化运动的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6]。故《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

2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肝纤维化发生

肝纤维化可由多种病理因素引发,但总体而言无外乎外邪与内伤,或因外邪侵袭,如疫毒、六淫,或由内伤所致,如酗酒、情志内伤,而肝“主疏泄”“主藏血”,具有调摄气血运行的重要功能,内外之邪客于肝,尤易使气血失调,引起肝中“阳化气,阴成形”的失衡,出现“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有形之邪停聚肝络,导致本病的发生。

2.1 阳化气不足,温煦失职阻碍气血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即指出阳气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来源,具有促进万物气化的重要作用,阳气周行于全身,推动着机体津液精血的运行和输布,以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若阳虚不能化气,则失其温煦、推动之功,气血津液运行滞涩,聚生痰瘀等有形之邪,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言:“阳气愈消,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而肝为“体阴用阳”之脏,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依靠肝阳的推动和气化。温病学家宋鹭冰教授所云:“肝主疏泄,亦有赖阳气之温煦”。若肝阳不足,则疏泄失常,一则气机郁滞,不能推动血行;二则不能助脾土之运化,所食之水谷不能生化,反而停聚而成痰湿,阴邪成形太过,更阻碍肝阳升发,造成恶性循环。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因此肝阳的盛衰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阳化气不足是发病之本。

2.2 阴成形太过,实邪停聚阻滞肝络 阴气是有形物质化生之来源[7],精血津液的产生皆为“阴成形”这一气化运动的结果,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木之性在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肝阳不足,无法助脾之升清,导致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四布,壅滞于脾,进而蕴生痰饮,积于肝络,阻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和气化,血瘀于肝,与痰湿相互搏结,使积聚更甚,造成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阴凝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险笃”,即是此意。《难经》亦云:“积者,阴气也”,表明痰瘀等病理产物凝集于肝是阴成形太过在肝纤维化中的体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肝脏处于外邪或内伤等病理因素引发的炎症状态时,未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等成纤维细胞被激活,进而增殖并分泌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在肝组织广泛沉积,造成肝组织微循环障碍、肝小叶结构破坏,而成肝纤维化[8]。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从微观角度说明了肝纤维化过程中存在“阴成形”太过的病理基础。

3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肝纤维化治疗的指导作用

3.1 温肝阳以助气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无阳则阴无以化”,因此温补肝阳,恢复阳气的正常气化功能是肝纤维化治疗的核心。罗伟生教授临床治疗肝纤维化时,即以温补肝阳,健脾益气为基本治则[9];赵学印[10]将温阳通络作为慢性肝病重要治法;王旭东等[11]通过文献挖掘及方药筛选,发现阳气不足、寒痰积聚、气滞血瘀是积证发生的关键病理因素,将应用辛热药物温阳消积,是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核心治法。故在临床辨治肝纤维化中,当配以温补肝阳之药,如黄芪。《素问》云“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又云“辛甘发散为阳”,而黄芪甘温之性正为补肝气、温肝阳之要药[12]。黄芪活性成分能通过调控p38 MAPK、TGF-β1/Smads、NF-κB等信号通路,改善肝脏炎症、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13]。关幼波教授即常用生黄芪-党参这一温阳补气药对治疗慢性肝病[14]。此外,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欲去浊阴,急急通阳”,因此温补肝阳也是祛除“阴成形”太过所生的痰、瘀等有形实邪的必要手段。

3.2 祛痰瘀以消阴邪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指出:“阳气愈消,阴凝不化,邪气留而不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故而治疗肝纤维化当在温阳化气的基础上,与化痰祛瘀,散结消阴相结合,依据痰、瘀等有形阴邪之偏盛,辨证论治以祛邪。张俊富教授即认为活血化瘀、软坚化痰是肝纤维化的论治要点,常用黄芪、虫、丹参、虎杖等药物组成的抗纤软坚冲剂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15];盛国光教授亦认为毒、痰、瘀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因素,在肝纤维化早、中期,当以解毒、益气、化瘀为法,中、后期则以解毒化痰行瘀、软坚通络为法[16]。段桂姣等[17]通过对近10年中医药肝纤维化的中药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治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位药物为丹参、黄芪、鳖甲,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为丹参-黄芪,表明在温补肝阳的同时,当配伍化瘀散结之品以消有形之阴邪。基础研究也显示,由桃仁、丹参、浙贝母等组成的化痰行瘀汤能够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脾指数、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PCⅢ、Ⅳ-C、HA、LN,可以减轻肝纤维化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18]。

4 小结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对阴阳气化运动规律的高度总结,也是肝纤维化临床辨治的理论指导。“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贯穿着肝纤维化病理进程的始终,痰、瘀等有形阴邪阻于肝络,而肝纤维化的进展亦由于“阴成形”偏盛,进一步阻碍“阳化气”,如此循环往复,造成疾病逐渐恶化,最终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故治疗时,当在温补肝阳的同时,根据患者有形阴邪之不同,佐以化痰散结或活血祛瘀之法,使肝“阳化气,阴成形”气化复常,以抑制甚至逆转肝纤维化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阳化肝阳有形
从无形到有形 化复杂为简单
基于“肝阳虚”浅析肝癌发病机制※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春季养肝发怒别超三分钟
未定义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