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开发利用探析

2024-01-18马雪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开发利用

摘 要: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发展“长城+”产业的有效途径。以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开发利用提供助力。

关键词: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内涵;开发利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举措,也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更是发展“长城+”文旅产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试图为其他地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一、辽宁省长城情况概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中国历代长城墙体总长度达21 196.18公里,历经周、秦、汉、唐、明等12个朝代,拥有2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从此,我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从时间跨度看,我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既包括了战国、秦、汉长城,也涵盖了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和金界壕,以及明长城等。从分布地区看,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辽宁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前沿,也是长城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中可以看到,辽宁省长城段资源点段认定数量在全部长城沿线的省份中高居第5位,规模庞大,跨越战国(燕)、秦、汉、辽、明等5个不同历史时期,其中,战国(燕)、秦长城的墙体长度约为107公里,明长城墙体约1 236公里,总体走势呈现出“M”状蜿蜒分布,西接燕山余脈,东至鸭绿江畔,北抵内蒙古草原,南临渤海之滨。

二、辽宁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

辽宁省强化顶层设计,围绕“长城+”发展目标,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工作中已取得一定进展。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长城辽宁段数量众多,分布广,且年代跨度大,长城保护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任务繁重且复杂。为了更好地统筹协调相关建设工作,辽宁省从省级层面专门成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对标中办、国办有关的建设方案,在2021年完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专项检查督导组,对涉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13个城市开展督导。各地也纷纷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建设已成为丹东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第二,加快项目建设。辽宁省以项目建设为重要抓手,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建设品质,围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长城管控保护、长城公园主题展示、文化传统利用等功能建设,规划了长城文化保护传承、遗址遗存研究发掘、公园环境配套、文旅融合发展、数字情景再现等重点工程,2022年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下达的专项配套资金共计2.35亿元。目前,辽宁省辽西地区的绥中、兴城、建平、锦州和辽东地区的丹东等5个重点区段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丹东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已完成部分建设工作,盘锦市兴隆台烽火台保护性设施修缮工程以及锥子山长城景区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程等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三,积极发展“长城+”产业。辽宁省充分利用境内长城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全力打造“万里长城”国家风景道(辽宁段)和“万里长城东起点”的文化IP,大力推进“长城+”的发展模式。如在虎山长城景区举办“辽望长城行大道”主题书法美术摄影展,弘扬了长城文化。在葫芦岛市绥中长城博物馆,深度开发“葫芦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另外,还特别出版了《辽宁长城旅游线路手册》,有17条辽宁长城主题精品线路进入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三、辽宁省长城国家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辽宁省在长城国家公园建设上做出了较大努力,但受到长城分布广、环境复杂、历史久远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一)长城整体性保护不足

辽宁长城遗存类型、形制、结构和材料丰富。明长城从材料类型来看,包括土墙、石墙、山险墙、自然山险、河险等多种类型。同时,明长城作为重要的防御体系,既存在墙体及沿线防御单体设施,还有堡城、所城、卫城及镇城等军事防御子系统遗存。在以往的保护工作中,更加侧重于长城墙体和聚落单体等各自保护,忽略了镇—路—卫—所—堡各层次军事聚落之间以及长城墙体、军事聚落和驿传、烽传线路之间的整体性保护。同时,由于长城分布区域广泛、地形地貌多样、保存状况差异大,古代防御体系的历史分段与当下行政区划不一致,需要各地交通、住建、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环保、文旅等部门资源共享、协同管理。但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在长城部分段落勘界、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交叉问题,一些地区缺乏系统融合和创造性转化利用的思路,亟待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保护与整合。

(二)缺乏项目建设专业人才

长城国家公园建设及长城资源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从现实情况看,辽宁省各级文物管理机构管理层级不统一,特别是县区由于文物管理人员编制不足,普遍没有专门设立长城保护管理机构和专职的保护工作人员。从人员专业素养看,由于长城主体包含军事、生态、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需要对多元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呈现,辽宁省专门从事长城保护规划、文化遗产发掘、文化IP策划等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甚至实施保护修缮的工人也严重不足、技术水平有限。此外,长城沿线各地虽然通常已经设置了专门的长城保护员,但受地方财力和专项经费的限制,经费缺口较大,对长城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三)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不足

受到地方财力、发展观念和思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城保护工作在责任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上存在较都不足,特别是在对一些“野长城”和小规模遗迹的保护上,缺乏科学保护设施和手段,如一些重要遗址未设标识,一些长城文化资源集中的地方缺乏连片保护措施,导致不同资源保护力度差距较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长城文旅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开发模式较为粗放,展示利用资源存在同质化现象,更为重视经济利益,存在重旅游开发、轻遗存保护、轻文化建设的问题。

(四)“长城+”发展路径有待扩展

长城辽宁段沿线分布了大量的自然景区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项,发展“长城+”大有可为。然而,现阶段的“长城+”除旅游观光外,与周边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度较差,长城价值研究和阐释深度不足,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交通可达性一般,导致文化教育、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挖掘相对有限。此外,宣传展示力度相对较弱,大多局限于展馆、成果展等,数字信息技术在“长城+”的应用明显滞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许多优秀的“长城”资源还鲜为人知。

(五)长城自身安全增加国家公园建设难度

尽管辽宁省为保护长城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多种影响长城安全的因素,增加了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的难度。从自然因素看,近年全球气候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长城沿线季节性雨水明显增多,导致长城周边杂草、灌木生长加快,苔藓及菌类等病害程度加剧,加之年久失修,导致长城墙体结构松动和自然劣化,部分长城城墙、敌台、关堡等出现新的险情。从人为因素看,在长城未开发开放的无人管理区域,还存在刻画、踩踏、放牧、农耕等行为。

四、推动辽宁省长城国家公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应进一步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优势、公众需求,加强整体谋划,以“强保护、促融合、快发展”为目标,加强整体保护和系统研究,处理好传承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从省级层面统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解决多部门协作难题,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考虑长城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整體性,扎实推进四大功能区、五大建设工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全局思维对长城与周边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二)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长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好长城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是建设长城国家公园的应有之义。围绕长城所承载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所形成的边塞攻防文化、戍边文化、边贸互市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特色,所流传的关于长城或长城沿线的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遗址遗存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可借助研学游等旅游热潮,打造开发长城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适应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研学游基地,让大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和认识长城,了解长城历史,感悟长城精神,传播长城文化,凸显长城的文化传承使命。

(三)推动“长城+”融合发展

英国哈德良在长城规划和建设上设计了骑行与漫步线路,带动了长城沿线旅游与服务酒店开发蓬勃发展,作为提升经济与社会福祉的一种手段已经形成固定的保护利用模式,哈德良长城的保护与管理模式值得学习借鉴。辽宁省可充分利用长城沿线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推动“长城+”模式的发展。在自然景观优美、交通便利的丹东、沈阳、葫芦岛等地区,充分开发长城的旅游功能,按照旅游项目需求逐步完善长城步道、凉亭等基础设施。推进现有景区转型升级,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裕的地区,可开发长城的文教功能,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传习中心和功能展馆,设立非遗互动展销体验区等。同时,可以学习北京故宫文创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寻求专业团队合作,加大长城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长城文化相关的工艺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食品等具有辽宁特色的系列商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各地之间要差异化发展,不能“千篇一律”。

(四)加快培育引进专业人才

针对项目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对接,邀请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参与长城公园建设。同时,支持具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加快人才培养,可设立长城公园建设研究生、本科生工作站,吸引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课题或工程研究,做好人才储备。对长城保护员进行保养维护技术等专业性培训,培训合格后,允许其开展相关日常保养维护工作。

(五)加大数字化应用和对外宣传力度

数字化应用是长城文化宣传、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英国把大量文化遗产相关图片、产品免费投放于政府网站,供高校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普通爱好者学习、传播,众多相关的趣味性游戏也随之在遗产地周边学校蓬勃开展。英国将长城文化有效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可利用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长城历史故事等场景展现出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活化。同时,设计体验式环节,让游客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加深对长城文化的记忆和理解。除传统宣传模式外,支持公众在长城周边创意拍摄,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宣传。

(六)加大基础素材收集力度

素材资料收集、储存和利用程度决定了长城保护研究和利用领域的发展高度。英国政府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获得大量哈德良长城沿线的素材积累。以图片资料为例,英国政府和各级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常年的收集,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档案和航空图片。比如英格兰档案馆、苏格兰档案馆以及剑桥大学就储存了大量、丰富的航空图片,为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和广阔的平台。考古和文物保护学者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航空摄影图片进行比对,得到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对遗址和文物的影响,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害发展趋势。反观自身,辽宁省应广泛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尽快搭建辽宁省长城资源平台,为基础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吕东珂,张晓飞.辽宁长城多元化文旅发展路径研究: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J].辽宁经济,2022(12):33-37.

[2]陈默.基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化月刊,2021(4):188-192.

[3]张曼,汤羽扬,刘昭祎,等.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塑建成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关系[J].北京规划建设,2020(4):54-57.

[4]任慧.国家文化公园“建好用好”的理论与实践[J].军事文化研究,2022(4):25-31.

作者简介:

马雪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开发利用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