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传统木质吊脚楼建筑结构研究

2024-01-18张有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木楼苗族建筑

摘 要:风土建筑是各民族生活沉淀与经验累积的智慧精粹。聚焦于苗族木楼建筑结构,记录木楼重建的过程,包括平面空间、使用功能、建筑工具、营建工法与建构流程等资料,记录方式分为影像、工作日志等;在重建过程中调查访谈传统建筑工匠,以了解苗族建筑风俗,希冀为苗族建筑研究留下真实的资料,归总出苗族建筑之特色与其隐性知识力量,达到文化遗产保存与人类智慧传承的基本目的。

关键词:苗族;建筑;木楼;建筑工法;形式特色

一、苗族木质吊脚楼建筑

(一)苗族与苗族工艺简史

1.苗族简史

“苗”作为族称的含义有两种诠释:第一,苗为民族或部落之意;第二,苗意为嫩草、嫩芽,以此隐喻苗族为土地之子。《苗学研究》列举出各地苗族自称的汉语拼音,这些自称分属于不同苗族方言和土语,有蒙、猛、孟、某、妙、谋等,其共通点为读音相近,且声母都是m[1]。自汉代以后,苗族与其他南方少数民族被统称为蛮,到了明清时期,苗的意涵还概括了其他少数民族,成为中原王朝对南方非汉民族的泛称。近代研究中常以地方通俗称呼或是以外显明确的服饰作为苗族辨识系统。

2.苗族工艺简史

工艺是人类因应生活需求所发展出来的艺术文化,同时也是反映生活经验、传承智慧的产物。苗族工艺反映了苗族人在美好生活层面的追求,如:女性专注于为家人准备保暖衣服的织布工艺以及在服饰上展现才能智慧的刺绣、染绘两大类工艺,男性为家人建造安全居所的房屋建造工艺和打造象征财富的重要装饰的银饰锻制工艺。

苗族的传统纹样蕴含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反映了族群独特的文化信仰。大体上,其花纹图案可分成几何纹、自然写实纹和复合变体纹三大类。复合变体图纹以多样变化的龙和蝴蝶妈妈的造型居多。在造型上,蝴蝶妈妈有自然蝶形、人首蝶身、人体蝶翼三种;苗龙多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组合,常见的造型有水牛龙、人头龙、鱼龙等,而在风雨桥或房屋建筑上常见有双龙图纹,苗族人称其为双龙抢宝。在苗族建筑物上也常看见鸟类图纹的应用,尤其是在屋顶上中脊线两端的翘角,潜藏着房屋是家族、民族生命繁衍所在的重要寓意[2]。

(二)苗族建筑形式

1.斜坡式木楼(吊脚楼)

建在山腰斜坡或临溪河的高地边坡上的苗族房屋,从表面看上去会有许多柱子悬吊着,此种形式一般被称为吊脚。建筑在斜坡地基上的房屋主要依山势地形减少土石的填挖量,是为适应山区地形起伏的特点,而产生的灵活的建筑构造。

2.平台式木楼

建筑于平地基座上的苗族木楼,通常可以有较大的建筑面积,房屋格局也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平坦的基座上建筑瓜柱形式的木楼,也称为平台式吊脚楼。此种建构形式的木楼,构造形式美观大方。

3.水边吊脚楼

苗族是通过河流,即水路迁徙到中国西南山区的,这除了反映在苗族水边吊脚楼的样式上,还反映在几乎所有的苗寨都崇尚一种依山傍水的理念。苗族水边吊脚楼房屋的柱头立在水里,实现从船到房屋内部空间的结构和建造,都是利用水路运输便利需求及其逐步累积的经验推动生成的[3]。房屋的造型乃至室内空间的形状,不追求维护形制的严格规整,而是讲究房屋构造对河流的实际利用效果。

(三)苗族吊脚楼

1.房屋结构

苗族吊脚楼的屋架结构中,柱瓜的数量取决于房屋的进深。屋架的顶部有两种构造:一是以柱瓜成檩,近似传统的穿斗式的立帖,不用抬梁;二是既不属于抬梁式又不全属于穿斗式的屋架[4]。

传统苗族吊脚楼的瓜柱有许多种形式,五柱八瓜式采用穿斗式结构修建的,沿大梁方向的柱子间隔称为排,面向梁断面的右边称为东山,左边称为西山,以西山二排的断面为分割。檩木通柱称中柱;侧面的通柱称二柱,柱子的基底是石头,称为垫的兜;固定房屋外围柱子的横木称地脚枋。

2.区域差异

东部方言群的建筑大致上都是有柱有瓜的形式,横向展开,因此房屋横向的面积比较大。中部方言群建筑采用柱瓜式结构,但建屋诉求较强调纵向空间的拓展,就是偏向高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层,就是典型天、地、人三层的结构形式。黔东南区的木楼地基通常有两层台阶,前半和后半各在一个台阶上,一半悬空采悬柱形式,也就是斜坡式地基的柱瓜式结构。在西部方言群地区,低层楼建筑较常见,地层常辅以土石台基,墙面常以竹编来替代木板,房子大都是通柱式结构,房间小但柱很密,这是西部方言群的房屋结构常见的特点。

二、苗族木质吊脚楼案例

(一)锦屏县河口乡姚氏木楼

姚氏古宅在建造时大量地使用了昂贵的紫檀木和优质油杉木,大门左右两侧的福、寿二字和上方窗棂雕花生动而精美。门前走廊上封流线型顶板和放置于大门两旁的一对刻画麒麟的石墩门当,显示出主人建房时恢弘的气势。本栋建筑是重檐悬山式屋顶之干栏结构楼房,为典型天、地、人三层配置形式的传统木楼。

(二)修建程序与工具

1.修建程序

木楼修建工程,可概分为编号拆移、物料整理、整装搬运、施工建造等四大阶段。拆移拆迁前的编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步骤,编号方式是以天、地、人三层分类,以楼层、上下左右依序编号,自组一套编号系统。在进行拆卸工作时,物料的存放则依照编号分类,以便清點后来重建欠缺之物料采购与重组[5]。

2.苗族建筑工具

建筑过程使用的工具可概括分为土工和木工二类:土工多为农民垦荒使用之工具,如锄头、斧、耙、畚箕、扁担等;木工工具包括锯、刨、凿、钻、锤、石磨、尺、准线、墨斗、曲尺等。

斧,建筑师傅惯用鱼尾斧、凿斧;锯是细部切割工具,多为单人弓锯或工字锯,用以切割划线之木料;刨将木料刨平的工具,常用于平刨、边刨、槽刨等,属于木工基本手工刀具;凿为上方有手握柄之刀具,刀口为单斜口,刀宽有多种尺寸;钻,手钻头为螺丝形,尾端镶有木杆,穿附一支挖孔横木片挂线于木杆尾端,利用线带动钻头旋转于木料上,依需要挖孔;锤,手锤多配合凿使用,也作为施工组合物品用具,另有为组合建筑物构架,用木工使用原木余料特制之大型木槌;石磨,作为磨整削利前述工具之利器,多种石料制,如油石、青石、麻石等;尺用来量测木料;墨斗苗族木工用于划线分径之主要工具,由墨盒、辘线等组成,斗状头部设有一线辘,将辘上之线穿过内盛墨汁之墨盒后拉出,可在木料上弹划出需要之标准依据线条。

(三)形式与做法

1.构架修复与加工

构架修复与加工是在成堆木料中先将状况良好的山墙木构架挑出,并予以组装成第一、二组构架,其他构架则将原有堪用构架挑出后依其尺寸重新打造,在新单元完成后再予以组合。

2.施工流程

主构架搭建:当山墙构架材料完成加工后,需先行将每一山墙构架于现场预订位置之地面组装完成,全部构架组装后再依次将之竖立,在竖立构架并同时将横向系梁穿妥接合,形成一个不甚稳定的方形架,再经过调整柱底基石、量测楼层水平后,利用木钉及榫目栓于系梁外侧及梁柱接合处,插入绷紧使整体构架完成。

立架屋:第一阶段施工为主构架之组合搭建,原山墙构架材料皆相当粗壮,但经整理挑选后的原木料仅能组合第二组之山墙构架。

对榫:因为苗族木楼的建造过程不使用铁钉固定,而是使用全栓、榫方式来连接各构件,所以对榫几乎是每个衔接物件后必须进行的动作。其中对于构架榫头之制造与尺寸,是将主梁及桁梁之榫头頭部略微缩小,以便组合时以大进小出之方式接合,在组装时将木料相互迫紧稳固。

架门窗:门窗使用构料较细,所以木工施作时会仔细测量尺寸,凿切时也会格外细心。雕花窗及常需要活动的部件会使用不同的木材,如柏木、樟木等。

修饰加工:上油防腐。在苗族地区,建筑物盖完成后,会在向外的墙面与窗门涂布一层当地生产的桐油。

三、苗族木楼建筑特征与省思

(一)历史文化角度

透析苗族木楼的构成形式及屋脊上的瓦塔意象,可归纳出其建筑文化的初始形态与原始巢居有密切的关系。苗族木楼不论是平台式干栏屋或瓜柱结构的吊脚楼,其特征都是以木桩支撑整座房舍,居住面高离地表,有通风、凉爽、避潮湿的功能,最终形成穿斗式、瓜柱结构的独特建筑风格。

(二)工艺技术角度

苗族木楼建筑大致上由石砌台基、木架屋层、墙身板壁和杉树皮覆盖的屋顶组成。屋架空透,屋顶古朴而粗放,木楼立面、瓜柱虚实相间,墙面木竹版片线条纵横穿错,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

苗族的房屋建筑并没有复杂的装饰追求,主要因为其建筑的形式和装置,在于实用功能的需求实践和潜在寓意蕴藏的提醒。美人靠通常设置在堂屋的正面,是苗族居家生活的一个重要设施。有简单的栅栏式座椅,有鹅颈式出挑栏杆做法,在纵横交错的坚硬木柱横梁构件中呈现出曲线的柔和,使整个建筑显得刚柔并济、和谐优美。这在雷公山区苗族民居中是一项非常显著的建筑特色。

(三)空间使用角度

祖先崇拜是苗族最为普遍的原生宗教现象。就生活与信仰的层面而言,苗族人认为房屋的乔迁与居住过程,就是与祖先神灵沟通交流的过程。

苗族居住空间划分规则认为中堂最尊贵,居中的梁木也就是最尊贵的存在,划定了中堂是祖先的空间,还是龙神居住的空间,也是家庭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划分的基本原则是在房屋纵向空间位置的中间,即人层。苗族三个方言区的房屋建造理念中,都存在纵向居中的空间功能预置思想,表示人居于天地之间的概念。

(四)民族文化的省思

第一,苗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为了避祸及寻找好的生活居所,立寨选择多于高山地区;第二,苗寨多聚集而居,自成一体,能妥善地处理好安全防卫与耕种生活的矛盾,所以苗族对寨落选址有一套脉络沿袭的原则。在环境资源中,平衡和谐的干栏式木屋在中国南方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是非常普遍的民居建筑形式。

就物理环境来看,贵州气候炎热多雨,土地潮湿,山谷易产生瘴气,为创造干爽舒适的生活环境,架高筑楼以离湿热。苗族人民充分彰显满足生活需求的建造智慧。苗族人民为利于营建,依山就势发展吊脚楼建筑,以桩木架高的方式来获得平整的居住空间,省时省力。林木资源丰富是建造木楼的重要因素,中国西南山区的杉木和松树森林催化了苗族木楼建筑发展,是苗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变通和善用大自然资源创造演化的最佳见证。

四、结语

建筑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发展出来的重要工艺,蕴藏着民族群体生活智慧。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研究与认知,犹如将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自己身处的环境。

在修建苗族木楼的过程中,观察吊脚楼建筑形态特点与苗族人的生活哲学,发现收获最大的不是解读了苗族建筑结构与重建的工艺技术,而是其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生活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不刻意因风水、五行而大兴土木,开塘挖穴,其居室格局也不特别讲究尊卑方位,建造行为主要是满足生活所需,而不是夸耀与显富。苗族的建筑工艺或许不是最精巧细腻的,但其顺势发展、与自然协调的吊脚楼建筑模式,促使人们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谦卑思维,这是研究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傅游磊.侗寨中吊脚楼的改造性研究[J].美术大观,2010(11):171.

[2]张丹,毕迎春,张怡.吊脚楼特征及其生态技术初探[J].低温建筑技术,2010(8):21-23.

[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3-54.

[4]张宗森.建筑装饰构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4.

[5]孙晓.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与现代生活方式适应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21-128.

作者简介:

张有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木楼苗族建筑
苗族蜡染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小木楼
建筑的“芯”
赠木楼故人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苗族民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