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活动研究
2024-01-18徐安南
摘 要: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设立的民众教育馆是地方实施民众教育的中心机构。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成立以后,通过开展各項民众教育活动和举办美术展览,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时期河南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史料、案例,梳理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历程,研究其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情况,客观地揭示了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对近代河南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完整地呈现了早期河南社会美育发展的全貌,并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民国时期;河南;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
民众教育是近代以来特有的教育形式,它的出现使教育的范围和受教群体有所扩大,是在正式学校教育之外所设立的非正式教育机构。最早的民众教育馆是江苏省南京政府为社会基层民众所设立的社会教育机关,其目的是成为“办理一般老百姓们的教育的地方”[1],并希望起到推动社会教育进步的作用。自南京民国政府成立以来,民众教育馆开始在中国各地实施,河南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开封设立了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开办事业众多,前人对其开展的美术普及活动有所记录,但并未进行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理清了民国时期河南民众教育馆的重要美术教育活动,更为清晰地反映出民众美术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为当代的美术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概况
(一)馆史介绍
在民众教育馆成立之前,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通俗教育”为名的社会教育活动,以此使更多民众接受教育,来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蔡元培在理解西方康德和席勒的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他们关于美的的解释[2],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美术教育主张,通过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这三个途径,确保美感教育的顺利推进。其中社会美育借助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陈列馆等美育场所,主要以美术作品展览等形式在民众之间进行推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众教育运动”催生了一种新型博物馆——民众教育馆,其汇集了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教育事业的受教育群体。
“民众教育馆”首先从江苏省兴起。1930年,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制定出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指明艺术教育要“使民众发生美感”“指导民众娱乐”“养成民众艺术上的技能”[3]。民众教育馆制度在江苏确立实施后遂推广至全国。
河南地区的民众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社会式的民众教育,如宣讲处之类的,今日虽难找到统计,然以简易的识字私塾发展而推,河南也不至于落后其他省份”[4]。1927年6月,在河南省政府设立民众教育处,同年9月,冯玉祥以开封城隍庙为馆址,成立“河南教育馆”,馆内设有博物馆、史地室、学校成绩室等。1931年2月,河南省政府会议决定改河南教育馆为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隶属河南省教育厅领导,设教导部、展览部和总务部3个部门,展览部下设艺术股、设计制作股、图书股等4个分支机构,艺术股和设计制作股主要负责馆内进行展览活动时征求社会各界展览品以及设计制作展览横幅作品等工作。
1933年,刘峙将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由城隍庙迁移到中山市场,市场内一切文化设施归民众教育馆管理。八角琉璃殿为美术馆,隶属于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经费独立,在营业期间可根据民众需求购置美术展览物品。这一时期开封的群众美术、展览、戏曲等活动相当活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众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度。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开封后,省立民众教育馆停办,到1946年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恢复,设有总务、教学、展览、演讲四部,其中展览部主要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活动,通过展览的形式普及美术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美术教育事业。
开封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接管了省立民众教育馆,于1949年3月改称为开封市人民教育馆并延续至今。现该馆分设美术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等六部室,承担起开封市全民艺术普及、文艺活动展览、文艺团队培训、群众文化创作、非遗挖掘保护等职能,对开封市的民众美术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发展的历史,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众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于1927年创办到1938年停办再到1946年恢复,肩负着河南民众教育发展的重担。其作为河南民众教育的中心机关,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办学理念符合当时国情,顺应时代思潮,其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对推进河南省的艺术文化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也在艺术界起到了先导作用,为河南未来的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石。
(二)美术馆组织架构及设施设备
河南民众教育馆自创办以来,积极开展民众教育事业,其中艺术类包括美术馆、民众游艺馆等,美术馆隶属于展览部艺术部,馆内设干事一名,主管馆内一切事务。美术馆主要工作是举办各种艺术展览、放映电影等,主要职能是通过艺术展览来陶冶民众心性。
在美术馆经营期间,团体参观需提前预约,为了避免参观者产生审美疲劳,激发当地观众的参观激情,每周六及纪念日次日停止参观,对馆内展品进行调整。同时购置大量的古玩和丝织品,征得各名家中西画品石膏像展览于馆内[5]60,以此来满足参观者的审美需求,丰富参观者的审美体验。得益于本馆展览形式的不同,参观游览的人数日益增加,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陶冶了民众的审美情操。
二、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开展的主要美育活动
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开展的美术教育事业主要以美术馆和民众游艺馆为主。据统计,在1933年至1934年度,主要以社会美育为核心开展艺术救国运动,其间美术馆“共举行十次展览,其中本馆所筹备四次,分别是九一八国难展览会、年俗展览会、卫生展览会以及国际形势展览会,外界共筹备六次,多是些书画以及绘画展等”,在查阅众多文献时,发现九一八国难日展览会和年俗展览会这两次展览,对于民众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故就该两场展览进行主要叙述。
(一)九一八国难展览会
在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时,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第九次馆务会议讨论决定,定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18日到24日举办为期7天的九一八国难展览会,地点设在民众教育馆的美术馆及民众听讲处两处。该馆在会场布置上别出心裁,“布置方法按照事实经过的顺序,标以年月,贴上许多醒目的标语,更有由河南艺术学校赠予的一些惕目警心的大布画张挂于每室中间,庄严万分,使人一入室中,便有千丈豪气、万种悲伤,油然而生。”
这次展览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甲午战争追记,第二部分为九一八事变记,主要通过绘画、剪贴、书写这三种绘画形式[5]137,将日本人的罪行公布于众。其简单醒目的展览形式,使参展者深刻地了解到本次展览的主题。展览一共持续了7天之久,在开办展览时,由于阴雨天气,故将展览推延至27日。虽天气不佳,但来参观的群众依然络绎不绝,除各学校各团体外,还有社会各界人士,总计参观人数约15200余人次,可见此次展览效果显著。
展览结束后该馆为激发民众抗日意识,以谈话的方式组织了相关的民意测验,民众对此反应强烈。其中商人代表吴有谈道:“此展览会颇能提起同胞们的精神,给大家一个深刻的刺激,胜过徒在运动场开一个无味的纪念会,这种算一个很好的纪念方法。”工人代表王济华也在参观结束后说:“惟希望我国四万万同胞齐心努力一致团结总动员,一面坚持到底,经济绝交,永久抗制仇货,誓雪国耻,必须达到恢复东北四省面后已。”从民众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关于抗日救国的意愿,民众的思想是统一的。此次展览通过直观的艺术作品,让来参观的民众真切地感受到日本侵华的残酷与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唤醒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精神和意志,同时通过展览给后人以警示,提倡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
(二)年俗展览会
随着新年的到来,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经二十二次馆务会议讨论决定,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14日至三十日在美术馆内举行为期6天的年俗展览会。其目的是破除民众迷信、减少无益的消耗以及纠正社会不良习俗。在举办展览期间,从参观者的回忆录中了解到,“开幕当天,正值旧历元旦,参观的人,真是人山人海,肩磨踵接,我们同仁和工友,大有照顾不暇之势,识字的民众,都是极力的称赞这种举动的正当,不识字的同胞,经我们讲解后,也都非常感动。”[5]150可见此次展览到会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泛。
本次展览的物品主要是通过社会各界征求和购置而来的年俗用品,数量和品种繁多,例如有各类神仙的年画、烧纸、供品、香烛、赌具、年糕以及各种年俗讽刺画等,除了展览这些风俗品,在每个展览品上都附有说明,比如放鞭炮的讽刺画上写道:“一声爆竹声,聆者宜心寒,记否东三省,倭奴掷排弹。”[6]从这次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看出,该展览主要通过作品展示和文字说明,潜移默化地渗入民众的思想,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从而改革以往不良的年俗习惯,借以宣传破除迷信等思想。为使此次展览效果更佳,除了向民众展示各种年俗用品以外,还通过散发各种印刷品、组织讲演等方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散发的印刷品主要有兩种,一种是国历二十四节气歌,另一种是国历平闰及月建计算法,并且里面还印有各种展览品的图片和说明,展览品说明多是破除迷信、改良民风的内容。
除此之外,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还专门举办了展览会对民众进行卫生健康教育和休闲教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13日至19日,在民教馆美术馆内举办了七天的卫生展览会,该展览以宣传健康教育为主,展示了各种卫生模型,并派专人讲解。为了使卫生健康教育贯彻的更彻底,民教馆还联合开封各大电影院进行卫生幻灯的放映,组织大批的民众观看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宣讲效果。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5月15日专门举办了象棋竞赛会,其目的是为了提倡民众的正当娱乐,实施休闲教育,培养民众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除在本馆内开办展览外,由外界筹备的艺术展览共6次,主要以书法和绘画等形式为主。美术馆的绘画展览利用漫画、宣传画、画报等通俗的形式,采集贴近民众的素材反映社会问题,在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常识,来感化民众心灵。该展览采用美术教育的形式,使不识字的民众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感受到美术作品传达的信息,起到了改良民风、唤醒明智的社会教育作用。
三、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民众教育肩负着推动社会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任务,包含美术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在不断匹配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现代的教育体系和传统的教育形态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特别是冯玉祥主豫以后,河南民众美育教育更是呈现出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局面。例如,在举办年画风俗展览时,大众化的画报、画集、壁画等美术内容配置以白话文,这种雅俗共赏的形式,让识字不多的民众能够图文并茂地了解时事并观赏艺术,使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渗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指导民众对艺术常识和生活美化进行正确理解,扩大美术教育受众群体,不断影响民众的审美思维,从而改变社会的审美风尚。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产业,在实施过程中使民众的价值观得到更新,生活方式得到转变,并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其招生、教学、考核等管理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展览、收藏、交流也开始向规范化转变。例如民意测验就是通过与观众谈话的形式,与民众进行交流,得到民众对展览的反馈后,针对民众的意见改进教育形式,从而使民众美育教育工作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美术大众化步伐
民众教育馆自建馆以来致力于创办各种美术教育展览活动,使得艺术审美教育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在弱化艺术孤芳自赏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审美时尚和新的艺术形式,将其快速渗入民众生活,调节了单一乏味的民众生活形式。随着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推广,美术开始在大众生活中蜕变,通俗宣传和教化育人的功能也在大众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显现。比如抗战时期,民众教育馆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紧扣抗战救国主题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河南省立民众教育美术馆在推行教育民众化的过程中,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艺术生活化、通俗化。其举办的美育活动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新的文艺方向,民众更容易接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其欣赏能力和认识能力,并使更多的民众能够走出家门,了解当下社会教育动向并参与其中。
四、结语
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美育普及事业的开展,对民国时期河南美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馆在艺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水准虽不能与专业的美术馆相比,但值得肯定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基层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风气。这一时期,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旧到新的发展历程,逐步成长为不可或缺的社会艺术教育机关,美术馆以艺术展览的美育形式使民众接受教育,培养民众美的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唤醒了公民美的意识,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方式。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建立,对河南的美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鉴古而知今,民国时期河南民众美育事业的整理总结,对现今开封文化馆美育工作既有史料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能够激励当代美术馆以及文化馆工作者,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好美育事业,勇于承担起启迪民智的重担,为现代河南社会美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慧梅.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夏安琪.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9(S1):128-131
[3]刘云谷,徐朗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初步计划草案[J].民众教育,1930(7):75-99
[4]张本一.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5]杨晓晴,主编. 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工作报告 二十二年度[M].开封: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教导部,1934.
[6]郑伯鲁.年俗展览会之经过及其内容[M].开封:河南省立民众教育馆,1934:69.
作者简介:徐安南,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