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综述
2024-01-17朱怡祺
朱怡祺
(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210046)
教学行为的研究最早始于Kratz在1896年对优秀教师品质的研究,并依此制定出教师特质的量表,作为教师培训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语言、声像、板书等向学生所呈示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1].
我国学者喻平在《中国数学教育心理研究30年》(以下简称《30年》)中探讨了1978—2008年间我国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况,其中罗列出来的成果多集中于2000—2004年,这期间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以思辨研究和质性研究为主.本文基于《30年》一书的探讨,梳理出2000年至今我国关于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概况,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展望.
1 研究的基本概况
借助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从论文发布年度趋势和主要主题分布两方面分析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主题,总结出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基本情况.教师行为是可分解、可训练的,从而对充满变化、纷繁复杂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可以从具体可感、便于观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来进行.为了全面、准确检索到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00-1-1—2022-12-31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国内相关文献550篇.
2 研究图景
2.1 发表年度趋势
从图1可以看到,国内年度刊载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新世纪以来取得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的.具体来看,2000—2022年间该主题的文献发表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平稳过渡期(2000—2006年),这期间刊载量逐年平缓递增;其次是高速发展期(2007—2017年),这一阶段年发文量有较大的增长,从11篇增加到53篇;第三是发展稳定期(2018—2022年),年刊载量逐渐回落.
2.2 各阶段主题分布
为了解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研究领域,以下对各个阶段的主题分布进行分析.在平稳过渡期,研究内容主要从经验总结层面探讨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含义、教学行为的偏差及相应对策
图1 发表年度趋势
和课改下教学行为的初步探究等,该时期的研究方法偏向思辨研究.在高速发展期,研究内容有了一定的扩展,学者们关注到数学教师的信念、教学观念等内在因素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并且较之前一时期更加频繁地使用实证的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到了发展稳定期,研究更多关注到“TPACK”“技术支持”等新兴教学模式.
3 研究内容分析
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在“学术期刊”中进一步将来源限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搜索到46篇文献;在学位论文中搜索到4篇相关的博士论文.另外在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以关键词“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为检索内容,时间范围限定为2000年至2022年进行检索,搜索到121篇文献.对以上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删除重复文献,剔除无关文献,最终得到80篇有效文献.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4个主题.
3.1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水平层次研究
依据教学行为的效能大小,国内研究者大都采用简单的两分法对教学行为进行层次划分,分为偏态性(不当)教学行为和有效教学行为,或者低效教学行为和高效教学行为,且把研究重心放在有效或高效教学行为之上.陶宏伟等人从便于观察的具体教学行为切入,探讨中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行为的含义,并设计了数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2];王光明曾重点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及其特征[3-4].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偏态性教学行为:黄小莲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缺失性、过度性、滞后性、专制性、偏见性、阻隔性、盲从性”等7类偏态性教学行为[5]; 叶立军等人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偏差现象并予以相应的应对策略[6-7].
整体来看,这种两分法往往忽略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常态或尚可的教学行为.探讨两极教学行为的相关问题对于构建理想的教学行为模式是有必要的,但缺乏对常态教学行为的考察,这并不利于构建一个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3.2 数学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研究
叶立军指出,教师提问行为、语言行为、教学反馈行为及等待行为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主要教学行为[8],而曹一鸣团队认为,中学数学课堂上关键性最高的A层教学行为有师生互动、教师提问、教师展示、学生听讲以及学生做题等[9].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角度讨论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主要行为:课堂导入行为、课堂讲解行为、课堂提问行为和课堂反馈行为.
3.2.1 课堂导入行为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类教学行为.于鸿丽结合若干课例,从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导入技能的应用要点探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相关问题[10].王光明等人则分别对高效教师和低效教师同一节课的导入环节进行比较与课后访谈交流,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11].张宗山等人指出情境之于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教学案例具体论述设置数学情境导入新课的策略[12].
当前对课堂导入行为的研究多是结合教学案例,对导入的设计、课堂导入策略等宏观层面进行探讨,很少从每个维度对课堂导入行为展开精细的考察.另外,课标要求强化情境设计,那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课应该采用何种导入策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可待研究的课题.
3.2.2 课堂讲解行为
课堂讲解行为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各种教学媒介等进行信息陈述和解释,揭示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行为.涂荣豹提出例题教学的若干原则:目的性、接受性、启发性、示范性和延伸性[13].臧立本专门探讨了例题教学的一种策略——“不讲艺术”[14].课标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学生思维参与的例题教学课,教师讲得再多都是做无用功.赵士元根据平时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指出教师讲解要提升趣味性、突出整合性、凸显数学性、关注生成性、强化探究性[15].
整体而论,已有关于课堂讲解的研究缺少从心理学或元认知视角对例题教学进行深度的理论分析,而且也很少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种教学行为从单个维度进行分层研究.此外,学者们提出的讲解策略也很少有实验研究检验其在真实课堂中的实践效果.
3.2.3 课堂提问行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见的教学行为.温建红在“课堂提问”基础上提出“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概念,他提出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6个主要特征:目的性、启发性、多样性、方法性、示范性和情感性[16].在提问行为研究领域,国内的研究更注重教师提问方式和问题类型的研究.叶立军等人先后从提问类型、方式、数量等角度分析代数课堂、初中统计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现状[17-18];王迎等人结合案例比较高效与低效数学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异同[19].许多学者还将分析的视角转向与国外的比较研究:周莹等人以安德森分类学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提问类型、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对中美数学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研究[20];曹一鸣等人以中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芬兰4个国家的中学数学课堂录像为研究对象,从教师提问的次数、对象、内容、话语量等方面比较异同[21].
目前对于课堂提问行为的实证研究多是基于录像分析聚焦于某一具体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并逐渐将分析的视角从中国本土引至与国外的比较研究,这对于教学改进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亦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比较的路径与结论.
3.2.4 课堂反馈行为
课堂反馈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做出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上的评判[22].彭豪祥认为,只有同时具备准确性、针对性、制导性、激励性、适时性、多样性、交互性特征的教学反馈才能对教与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23].斯海霞等人借鉴已有教学反馈行为分析框架,研究特级教师在概念教学不同环节、针对学生不同应答的教学反馈行为[24].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引起不同的学习效果,李娜等人通过对4个不同城市24节初中数学课的录像研究,探究数学教师在处理学生错误时的行为[25].
从目前对课堂反馈行为的研究成果来看,已有的量化研究多是针对教师的理答行为.教师的理答行为是数学课堂上相对直接和灵活的反馈形式,但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理答行为大多只关注其中一个维度——评价或评析,而就这一维度也很少有学者依据当下教师理答水平的实际情况从不同子维度对这种行为进行分层研究.
3.3 影响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研究
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要受个人内在因素和一定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具体有哪些?笔者整理分析国内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发现大多从内外两个角度来阐述,见表1.
表1 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
续表
除上表提及的因素外,有学者还探索幼儿园教师数学教学信念、领域教学知识和教学行为的现状及三者间的关系[36].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到单一因素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而教学是在真实情境下发生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往往不会局限于单一因素对其的影响,因而这样的研究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并没有关注到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或者某些因素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3.4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发展与探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而教学行为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也成为人们研究课堂教学的重点.曹一鸣等人利用视频分析工具,对启发式教学进行编码研究,探究中国数学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本真面目和内涵[37],这为深入解读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视角和依据.随着技术的变革,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张敏霞以高中数学课例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为研究问题,对高中数学课堂的多种教学行为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38];杨宝忠等人以天津市某区小学数学新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TPACK的现状开展调查[39];刘喆等人依托智慧教室开展智慧教学研究与实践,从新技术使用状况、技术使用指向和课堂教学互动3个方面进行分析[40].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逐渐构建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了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与提高.但是对于新模式的实际实践效果很少有针对某一策略进行实践前和实践后的比较研究加以说明.
4 反思与展望
4.1 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师的特殊性体现不足
数学教师含于教师这一大集合内,与其他学科教师存有共性的一面,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性,相应地,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在对国内文献整理分析过程中发现,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多是从教师的共性角度切入研究,且存在片面性和局部性.
(2)研究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从已有的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多是基于课堂观察或是视频录像的案例研究,或是结合教学实例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给出经验性的归纳或解决策略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只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探索,比如针对当前教学行为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缺乏实践检验,这无疑降低了研究的质量.
4.2 数学教师教学行为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数学教师特有的教学行为特征的研究
对数学教师特有的教学行为特征的研究,首先,要注意到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有关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应充分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其次,对数学教师行为的研究要关注到数学教师的整体.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采取什么样的途径、如何对常态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良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最后,要注意时代性.不同时代对教师行为会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设计逐渐成为教师的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对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一轮课改之下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有哪些转变、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成为有待研究的课题.
(2)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
为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有理论依据且适应当前核心素养目标导向的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框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已有的评价体系大多是从具体的教学行为切入评估,就课堂反馈行为来说,结合当前新课改要求可以考虑把教师是否关注核心素养各水平的表现情况融入评价课堂反馈行为的编码系统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表现情况进行反馈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深入研究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分析某一因素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很少根据数据分析性别、教龄、非智力因素等个人特征因素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此外,国内学者很少从学生层面或者社会环境角度考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事实上,对于数学教师教学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早在2006年就有国外学者研究过,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文化环境以及民主政治有密切关系[41-42].对此,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可以考虑开展民族文化、区域经济等因素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研究.未来对国内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可以考虑超越单因素的影响,跨层次分析检查更多变量对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交互作用,并深入研究如何改良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4)从重理论研究到重实验研究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推进,时代对教师教学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各种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以往对新模式的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而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之后的适配性如何,很少有学者对此通过实验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加聚焦于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与行动,考虑设计策略应用前后的实验研究,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探讨分析策略的实际教学效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