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创新表达
——2023 年央视春晚的文化遗产类节目解读

2024-01-17莉,程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兔年遗产文化遗产

李 莉,程 军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安徽蚌埠 2300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连续举办了四十年,成为每年除夕举国瞩目的春节民俗和意义重大的文化节目。作为一年一度的充满仪式感的文化盛宴,目前春晚的功能和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一台普通的电视晚会,而“从民俗的节庆仪式转化成了国家主流话语的表达平台”[1]。除了具有一般电视晚会的娱乐和教育功能之外,它还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文化使命和意识形态责任:在国内,春晚通过对大众集体文化记忆的构建,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团结各族民众、凝聚民意民心的积极功能;在海外,春晚则运用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来讲述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无论是文化记忆的构建,还是文化认同的形塑,抑或是文化自信的建立,都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力量。正如学者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春晚这场中国民众“精神年夜饭”的重要“食材”[2],是中国当代文化创新和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藏。

“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3],它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传承了中华历史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基于此,兔年春晚把传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节目宗旨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文化遗产项目上,把它们作为节目创意的重要资源和“食材”,紧紧围绕它们来设计、编创、制作各类节目。好食材需要好厨师的烹调,才能做出美味大餐。面对当下电视观众日益提升的文化、审美需求,如何通过春节晚会对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烹制出一道既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精髓和魅力,又能与当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相协调,同时还能为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就成为总台春晚节目组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总台邀请了曾担任过《国家宝藏》的制片人和总导演、深谙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之道的于蕾担任今年总台春晚的总导演,同时围绕她组织了一支高水平的节目设计、创编团队,再加上总台所拥有的国内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视觉呈现技术团队和设备的加持,为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在今年春晚舞台上的高质量呈现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对文化遗产项目的精挑细选、推陈出新以及在晚会舞台上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活”化、时尚化呈现,于蕾导演及其团队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把兔年总台春晚打造成一个展示、弘扬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的舞台。

一、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

在今年的总台春晚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纷纷登上晚会舞台,不仅成为歌舞、杂技、武术、戏曲、公益广告等节目创意的“内核”,而且成为布景、舞美、服装、道具设计的创意来源。如:春晚主舞台镂空花饰的巨型穹顶设计的创意来源于仰韶时期的国宝级文物——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开场节目《花开种花家》中的“吉兔”和“瑞兔”造型以布艺、剪纸这两项民间美术非遗为基础设计而成;舞蹈《碇步桥》以浙江温州的全国重点文物碇步石桥作为创编的灵感来源和表演的舞美背景;舞蹈《锦绣》以汉代织锦护臂和舞俑雕塑等珍贵文物作为创编的灵感源头;歌曲《百鸟归巢》以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素有“中国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千年非遗“南音”作为创作底本;杂技《龙跃神州》以来自北京地区的非遗“天桥中幡”为表演基础;武术《演武》以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武僧演武图》中所绘僧人的武术动作为底本展开表演;戏曲《华彩梨园》集中展示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六个国家级非遗剧种——京剧、婺剧、越剧、蒲剧、豫剧和莆仙戏;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中的六种神兽形象,以《山海经》《史记》《抱朴子》等古代典籍记载和故宫古建筑上的神兽雕塑作为原型设计而成;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中孩子们的表演则依托于山东地区的“海阳秧歌”、踩高跷等非遗项目改编而成;等等。在这些以文化遗产为创意基础的节目中,除了少数多次登上春晚(如戏曲表演中的京剧、越剧、豫剧,歌曲《绿水青山》中作为背景的黄梅戏等)之外,许多文化遗产都是第一次通过兔年春晚节舞台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像仰韶彩陶、碇步石桥、“天桥中幡”杂技、“南音”、莆仙戏、汉代织锦护臂等非遗和文物,都是今年第一次在春晚上亮相。兔年春晚有意识挑选这些观众相对陌生的文化遗产项目来设计、创编节目,一方面打破了往年春晚文化遗产类节目相对固定、程式化的题材和内容选择,利用这些“新”遗产陌生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激发起观众的新奇感和观赏热情;另一方面,发挥春晚的文化传承主阵地的积极作用,利用其巨大传播和宣传效应,推动这些知名度相对较低的文化遗产迅速走近大众,有效提升其普及力度和保护、传承水平。

二、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呈现

(一)文化遗产的“整体”传承理念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文化遗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其他不同类型的相关文化遗产在共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中共生、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遗产体系,构成人、自然和遗产和谐相处的完整的文化空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遗产,这使得任何地域的文化遗产往往都会以关联性、集群性、系统性的方式出现和存在,从而构成某一地域文化连续性的历史文脉和整体性的风貌特色。进入20 世纪以来,随着学术界对文化遗产这一特点的认识不断深入,“整体性”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理念,频繁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文件中,成为现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要原则之一。世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指导性文件《巴拉宪章》(1979,澳大利亚)就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从单一个体转向整体的、空间性的视角,强调遗产保护要超越单一、个别的历史遗存物而突显“地方”整体性文化意义的精神。[4]在“整体性”理念的影响下,当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逐渐从单个遗产转向对遗产群,以及遗产及其整体环境构成的整体系统”;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实践方面,“以相互关联的文化遗产整体核心价值评估为基础,建立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类型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系统阐释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5],同时“基于‘整体保护’的原则建立重点‘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重点区域实行整体保护”[6]。

(二)兔年春晚节目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呈现

正是为了彰显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承、保护的现代理念,科学、有效地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兔年总台春晚改变了往年遗产类节目只注重单个、孤立的遗产项目或碎片化的遗产元素和符号的展示,转而注重对某一地域或某一类型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融合性、整体性呈现。具体来说,就是在每个节目中以一个代表性遗产为中心,同时融合一系列相关遗产进行集体呈现,力求展现出由多个同生同源的遗产融合而形成的某一地域(或某一类型)文化的整体风貌和精神气质,比如歌曲《百鸟归巢》在以发源于泉州的南音名谱“百鸟归巢”为音乐底色的同时,采用了“官式大厝”(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和“泉州花灯”(南方花灯代表)这两项非遗作为舞美背景,整体展现了泉州乃至闽南传统文化的独特风采;武术《演武》在展示壁画《武僧演武图》的同时让绘画中的动作形象与演员现实中的表演动作相互映照,将形意拳、六合拳、大洪拳、罗汉拳等各种武术非遗进行集体呈现,生动表现了中华武术遗产的博大精深和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杂技《龙跃神州》将传统杂技与京剧、武术、古典舞等相关艺术遗产有机融合,大大丰富了杂技艺术的美学意蕴和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幡杂技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精神气质;舞蹈《锦绣》将汉代的织锦护臂、舞俑雕塑、音乐舞蹈、妆容服饰、宫廷礼仪等文化遗产融于一炉,通过舞者典雅端庄、顿挫有力的舞步,展现出大汉盛世礼乐文化恢弘而内敛、盛大而持重的赫赫威仪;民俗表演《我和爷爷踩高跷》以青岛高跷技艺为基础,融合了胶东半岛的海阳秧歌、胶州剪纸、胶东花饽饽、山东小调等诸多非遗元素,全面展现了山东沿海地区民间文化的整体风貌。

(三)文化遗产整体性呈现的美学与文化效应

兔年春晚节目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呈现,让多个同源共生的遗产以一种集群、融合的方式同时、密集地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为观众营造出一个个超越日常场景的或古色古香、或恢宏盛大、或雄浑豪放、或轻灵婉约的整体意境和舞台氛围,制造出立体化、多维度、融合性的传播效果,有助于观众形成多种感官的联觉式和沉浸式的视听体验,促使他们快速、深度融入到舞台情境和节目氛围中,获得深刻的共鸣和难忘的记忆,从而产生了极佳的美学效果和传播效应。另一方面,从文化遗产教育的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对某一地域(或类型)文化遗产的群体性、整体性呈现,在展示其多样性、丰富性的同时,更加强调表现多个遗产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它们的同源性、统一性,这不仅客观、完整地还原了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文化延续性和风貌完整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营造出极其浓郁、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这种呈现方式更加符合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客观规律,有助于观众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某一地域(或类型)文化遗产的美学风貌与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它们逐步走近大众,从而最终实现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三、文化遗产的“活”化呈现

(一)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3 月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演讲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2021 年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2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8]。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先“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为了促进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各地政府纷纷采用“文物+”或“文化遗产+”战略,让文化遗产通过与技术实现联姻、与教育展开互动、与旅游相互融合、与创意进行嫁接等路径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其中尤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意智慧对文化遗产(包括文物、传统工艺和艺术品、传统民俗、古代典籍等)进行“活”化呈现这种方式最为流行,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传播、传承的最有效路径之一。仅以视听节目为例,近年来以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视听节目,纷纷采用了“活”化呈现的方式来提升节目的美学品质和传播效果,如《国家宝藏》通过明星演绎、还原历史场景让历史“说话”,让遗产“活”化;《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高科技视觉特效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讲述它们精美、优雅形体背后的生动故事;抖音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利用数字三维动画科技,让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古代文物伴着现代音乐翩翩起舞;《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中国典籍中的经典文字进行故事化、戏剧化的演绎;《诗画中国》中运用音乐、舞蹈、舞台剧、三维动画等形式,对静止的传统绘画进行活态化、艺术化的动态演绎等等,都是成功的节目案例。

(二)兔年春晚节目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呈现

基于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理念,春晚节目组借助创意智慧和高科技的力量,让静止的文物、遗产、文字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武术《演武》的创编设计着眼于让画作中的历史人物走出壁画来到现实中进行武术表演,把静止的、平面的、虚拟的绘画形象转化为活动的、立体的、现实中的活生生的形象,用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武术动作把画作中人物招式的势、神、魂精彩地表现出来,在还原了清代各种武术遗产原貌的同时,展现出中华武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内在精神;舞蹈《锦绣》将汉代绘画和雕塑中静止的舞者形象和舞蹈动作创编、“活”化为充满汉风古韵的“锦绣摇”、优雅柔美的“红袖绕”、动感魔性十足的“汉俑转”等舞蹈动作,让沉睡千年的古老文物和遗产焕发出青春风采和时尚气息,重新获得了崭新的生命;舞蹈《碇步桥》以美丽的江南水乡风物和碇步石桥为背景,通过一群女孩优美的舞蹈语言讲述了她们青涩懵懂的少女时代的故事,故事中古老而沉默的碇步石桥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来来去去,铭记下人们纯净而美好的情感,成为乡情、友情、爱情的寄托和象征,从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把历史典籍和古典建筑中静止、神秘的六个上古神兽形象创新、演绎为时尚酷炫、充满活力的可爱形象,通过将它们与舞台上灵动活泼、活力满满的孩子进行跨时空的互动、交流,把神兽身上所代表的诸如仁义、勇敢、自信、博学等高尚品质和精神力量传递给下一代,达到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创新效果;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则围绕桃红、凝脂、湘叶、群青、沉香这五种中国传统色彩,依次分别用唢呐、古筝、笛箫、琵琶、二胡五种民族乐器的演奏作为背景,通过手持水袖、扇、伞、花翎、剑五种传统器物的五位舞者充满动感和生命力的舞蹈语言,对“国色”进行酣畅淋漓的“活”化演绎,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人对传统色彩的美学追求和极致表达。

(三)文化遗产“活”化呈现的美学与文化效应

从艺术接受的视角来看,兔年春晚节目灵活地运用了音、舞、诗、画、曲、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根据当代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欣赏口味,采用大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艺术语言对文化遗产的核心形象和内容进行真实还原和“活”化演绎,让古老、静止的文物、遗产和典籍“活”起来、“动”起来,跃出纸面、走出博物馆,走到台前,走进现实,转化为灵动的、立体的、现代的形象,让观众在充分领略文化遗产的美学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9]兔年春晚节目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呈现,既是对其可见的外在形象的动态模拟和真实复原,同时也是对其深层内涵、内在精神的激活和复兴,让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发出新的时代强音,与当下新时代的精神和理念产生了深刻共鸣,从而与时代精神、当代文化相适应、相协调。如中华武术中体现出来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汉代礼乐文化所体现出的恢宏大度、典雅庄重、以“和”为美的民族审美精神,古代神兽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仁义善良、勇敢奋进、自信自强的传统优秀道德品质,中国的五行学说(包含五色、五音、五方、五味等)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谐整体观念等中国的独特智慧,对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民族精神的重建和文化自信的树立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遗产的时尚化呈现

(一)文化遗产的时尚化传承理念

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个全民的事业,需要大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尤其是需要当下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了解、喜爱文化遗产,才能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事业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持久的精神动力。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讨厌文化遗产,只是不喜欢僵化老套、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化遗产传播、教育方式,只要采用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的传播手段和教育方式,就可以让他们乐于接受甚至拥抱文化遗产,从而转变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为此,就需要我们在文化遗产的呈现、传播过程中创造性地融入时尚化、年轻化和潮流化元素,通过与当下流行时尚充分结合,让文化遗产的审美魅力和深刻内涵通过最时尚、最流行的艺术方式得到表达。同时,还需要我们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力量,赋予文化遗产以更年轻、更现代的呈现形式,推动文化遗产融入时尚、潮流传播,焕发其新时代的活力。近年来,国内的文化类、综艺类节目开始大量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在拥有国内顶尖数字技术的总台春晚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而使得今年的春晚不仅是一场文化和艺术的盛宴,同时也是一场时尚科技展示和应用的盛会。

(二)兔年春晚对文化遗产的时尚化呈现

在今年总台春晚的许多节目中,节目组有意识地植入、融合更多的时尚、流行和新潮的元素,通过文化遗产的年轻化改造和时尚化呈现来满足当代大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口味。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节目组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当代流行时尚巧妙结合,通过新旧混搭、以新带老的方式赋予文化遗产以崭新的青春面孔。比如,《当“神兽”遇见神兽》中由总台的青年视觉设计团队所打造出来的上古神兽被赋予了很多时尚、现代的元素,原本典籍、雕塑中所呈现的怪诞、狰狞、可怕的神兽被改造成既古怪、威严又时尚、酷炫的可爱形象,受到了年轻观众的热捧。再如,在公益广告《“村”晚》中陕西华州的秦腔和现代摇滚乐同台演出,让“老腔”吼出新调;身着江南剪纸披风的时装模特将非遗艺术与当代时尚艺术巧妙搭配,让非遗秀出了新风采;华南乡村的舞狮与“村BA”篮球比赛同台竞技,让传统玩出新花样。这些中华文化的“老宝贝儿”和当今时代的“新玩意儿”的巧妙融合,不仅让观众觉得眼前一亮,也让大家看到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无限可能。

第二,节目组采用最新、最酷的数字技术,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方式营造出视觉奇观,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助力、赋能。相比过去几年节目的技术运用,今年的总台春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上再次升级,实现了国产8K超高清摄像机、“8K 超高清+三维菁彩声”直播技术、人工智能伴随技术、三维菁彩声制作技术、VR 三维影像绘制技术等诸多时尚科技在春晚上的“首次”应用。[10]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今年的春晚文化遗产类节目也展现出更多精彩的看点和亮点,例如武术节目《演武》中通过将演员动作与虚拟场景进行合成,生动地演绎了演员在少林寺“白衣殿”习武的画面,同时在春晚舞台使用AR、XR 技术塑造了逼真的少林寺“演武场”“兵器场”和四季变化等场景,让传统武术焕发出动人心魄的力量;再如,戏曲节目《华彩梨园》在舞台呈现上通过AR 技术搭建出立体化的虚拟“大戏台”,随着莆仙戏、越剧、蒲剧和京剧四个不同剧种的表演,舞台背景画面依次分别展现出仲春、盛夏、初秋和隆冬的典型景致,四时的自然景观与来自中国东、南、西、北的四种戏曲风格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营造出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美学效果,完美展现出中国古典美学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

(三)文化遗产时尚化呈现的美学与文化效应

兔年春晚对文化遗产的时尚化呈现,取得了极佳的视听美学效果,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例如,在歌曲《百鸟归巢》中,典雅清丽、婉转深沉的千年古韵与动感激扬、时尚明快的流行音乐相互结合、相得益彰,舒缓从容的编曲与极具穿透力的唱腔奇妙融合,给观众带来了完全陌生而新奇的听觉体验;同时节目还利用了XR 舞台虚拟场景和360 度自由视角等技术,营造出一幅百鸟嘻戏、迴翔归巢的场景,通过充满动感光影、立体化的舞台意境造成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耀四方、惠泽天下的魅力。《满庭芳·国色》利用“AR+绿幕”的制作技术,让赵丽颖化身“寻色人”行走在虚拟的天地之间,寻找最美的中国色彩,而通过AR 成像技术绘制、呈现的动态山水意象和色彩晕染效果的全场沉浸式的场景转换,则精确呈现了歌词中“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的美好意境,把中国传统色彩的神奇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兔年春晚通过文化遗产的年轻化改造和时尚化呈现,一方面给观众带来崭新、独特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古老的遗产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为中华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五、结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影响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最富生命活力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总台春晚作为庆祝春节的最高层次电视综艺晚会,其连续四十年的辉煌历程所形成的春节新民俗,本身就是对春节这一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弘扬。同时,借助于春晚舞台这个文化传播的超级平台来传播、弘扬以文化遗产为载体与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海内外的中华民众能够在欣赏精彩文艺节目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和文化精神,从而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也成为了历年春晚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11]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一年一度的春晚恰恰就是在全国民众辞旧迎新这一具有特殊仪式感的重大时刻,借助于精彩的文化节目来阐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为中国加油喝彩、打气鼓劲,为推动中国当下的发展、未来的进步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晚会宗旨在2023 年总台春晚的文化遗产类节目中表现得尤其成功,像中国武术和杂技节目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坚韧的生命力,《百鸟归巢》《锦绣》等节目中所展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华彩梨园》等节目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的传承和延续力量,《满庭芳·国色》等节目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审美方面的神奇魅力,都无不让国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在接受了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的同时,获得了强烈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以及砥砺前行、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可以说,2023 年的总台春晚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将电视综艺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伟大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兔年遗产文化遗产
兔年到,重新认识下兔子吧
Year of the Rabbit兔年大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兔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兔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