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2024-01-17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二十大马克思主义思政

邹 剑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和动员令。报告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战略、新思想、新要求、新观点,明确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最鲜活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核心课程(即“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承担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在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传承红色基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通过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阐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目标在于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当代大学生感悟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会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力量,品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读懂当今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从而自觉投身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门重要课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现实需要,更是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深刻把握价值维度、内容维度和实践维度这三个维度。

一、价值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要在教学目的上回应“为何融”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至关重要,要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主力军,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带头研究好、阐释好、传播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研究、出成效。

(一)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的要求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便不会有终点。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续写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行动。科学的理论指引伟大的实践,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更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思政课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和阐释好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内容。教师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过程中,既要讲出理论的高度,又要讲出情感的温度,用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帮助大学生拨开思想的迷雾,让学生切实掌握“批判的武器”。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

信仰,是指某人自发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追求的信奉敬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学说,是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旗帜,鼓舞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投身于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事业。因此,马克思主义理应成为每位共产党员和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参与信息发布,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网络杂音,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立场分析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与迫切。报告体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3];理想信念是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伟大成绩,同时吹响了未来奋斗的冲锋号,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第五部分重点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展开了详细论述,部署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思政课教师是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关键。因此,要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在坚持“六要”和“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改造课堂,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供给”。当前,思政课教师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融入到理论和实践课堂,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生动实践中,既要坚守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要不断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师生合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的课,用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用党的创新理论回应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错误思潮。

二、内容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主要内容,要在教学内容上思考“融什么”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五门核心课程既要体现传授知识、提升素质、塑造灵魂的共性,又要发挥每门课程的特色。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师应遵循五门课程自身特点和教学规律,拟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五门核心课程的总体教学计划,在找准着力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融入内容的重复。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价值引领和法治观培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对报告核心内容高度凝练,要结合学生实际,避免出现理论上的空洞灌输,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结合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通过新颖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和情感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强大认同。例如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分别融入“树立正确人生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等教学设计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流砥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对他们的正确价值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既当“经师”,更要当“人师”,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融合报告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部分的内容。要将这部分内容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报告中提到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分内容与习近平法治思想高度吻合,要通过鲜活的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案例阐释法治对国家治理体系起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及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主要讲授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历史,它不是纯粹的历史课,担负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从历史正确的一面增长智慧,从历史错误的一面汲取教训,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廓清历史迷雾,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可以将报告中“一个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融入到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于中国共产党诞生”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与使命。报告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相关内容融入到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的教学当中,从宏大的历史视野中讲清楚背后的深刻道理,用生动的实践再次论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的科学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清楚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我革命史、为民造福史。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科学论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全面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的现代化不懈奋斗的探索史,引导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回望过去,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眺望未来,中国的发展,未来可期,中国也定不会辜负社会主义,青年学生要抱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报告是一篇蕴含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经典文献,其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党观、发展观、人民观、文化观”是丰富课堂教学的生动案例。在融入的过程中要善于深度挖掘报告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元素,报告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要把这部分内容有机融入到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讲清楚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佳养料”,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补足“精神之钙”,才能站得直、行得正、走得远。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55这句话表达的基本观点就是人对真理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只有思想上的清醒,才能做到行动上的自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理论飞跃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及政策,系统掌握这三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侧重整体性的深度融入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不能停留在“点位”式融入,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融入过程中要侧重整体性的深度融入,要从学理、哲理和道理三个方面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紧紧围绕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生动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和当下时政热点在每个专题中运用最新的数据、图表和视频等资料全面生动展示新时代以来的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三个方面成就”的生动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上集中概括为“十个明确”,从实践上总结为“十四个坚持”。报告共分十五个部分,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完善。要将报告中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融入到“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四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六讲:全面深化改革”中。将报告中涉及的“中国式现代化”重点融入课程教学专题“第二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引导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实践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路径,要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融”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融进思政课教学,融进学生头脑,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探索,要在打通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三者之间切实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以“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模式,站稳理论课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教学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5]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思政课堂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学正积极探索“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新模式。所谓“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是指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突出问题意识,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题化教学课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问题链式的教学,强化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所谓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教学上的重难点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问题等。要在问题的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用“问题+经典”“问题+案例”“问题+现实”等方式讲活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努力实现从学科话语体系、课堂话语体系到教学话语体系的转变。在具体融入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把报告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专题化教学课件,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9-10思政课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第一时间消化吸收党的二十大精神精髓,及时传“道”,要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基础上,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融入的切入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表等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为学生奉献一道既包装精美又营养丰富的“精神盛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要将党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以实践教学为支撑,激活实践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一定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同时他还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来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这为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是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使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且内容充实的课堂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报告视频,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践课教学上可以通过讲一个强起来的中国故事、诵读强起来的经典文献、编排歌颂强起来的情景剧、唱一首强起来的主旋律歌曲等形式全面演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实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实物作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可以创设倾情演绎历史“活教材”,打造“体验式”课程实践,组织学生通过情景剧、朗诵和舞蹈等多种形式,生动演绎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这种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全员参与、以演促学、以情育人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被“活历史”浸润,启迪思想,砥砺品德。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要融入社会实践教学,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调研,深入比如开展以“走进新时代,展现新担当”为主题的社会生活调研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社区、企业、村镇,或其他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调查写出社会调查报告,运用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搜集资料、消化整理等方式,并制作调研过程的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效性。

(三)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打造网络新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面对“流量一代”的当代大学生,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网络平台,开辟出一条“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依靠网络平台,不断打造网络新课堂。首先,要融入网络平台,全方位宣传,不留任何网络“真空地带”。借助新媒体平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头脑,比如利用学习通、学习强国、雨课堂、高校官网、微博、微信、QQ、今日头条、知乎、B站、抖音、快手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打造理论学习的新高地。其次,创新网络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要处理好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的关系,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的原则,善于利用学生愿意听的沟通方式把“天边”的道理拉回到学生的“身边”,把有意义的思政课讲得有意思,从而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微视频,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将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学生身边的具体人、事、物,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变为冒着“烟火气”的微故事、微视频、微画面,充分运用VR、AR 及MR 等声光电技术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最后,要重视对网络平台内容的监督与管理,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空间,也造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客体,对有效地把握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8]。由于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加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不同错误的观念、负能量在网络中频繁出现,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自动过滤掉那些错误的、低级趣味的、混淆视听的有害信息。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针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要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网络宣传的引领力和话语权。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出具体要求和殷切期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准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校师生的一项首要政治任务,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正当其时。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要有一种“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上好思政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价值维度上“为何融”、内容维度上“融什么”、实践维度上“如何融”这三个基本问题,始终紧扣教学目的,深挖五门核心思政课融入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路径,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思政课教师要立足理论课堂、激活实践课堂、开辟网络新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深刻把握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引导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猜你喜欢

二十大马克思主义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