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运用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

2024-01-17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安 亮

(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以及挑战。“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从根本上做出了如何使用新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更好地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新媒体技术的充分运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我们普通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大从业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在提升相关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发展上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指导思想

真正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在互联网催生下的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把新媒体技术作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从业者而言,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急迫,这也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充分贯彻运用新媒体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指导方针。

(一)以新媒体为契机,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服务理念

据2023 年3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显示最新数据,截止到2022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的总体规模达到了10.6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14.2%,仅次于30~39 岁、40~49 岁网民19.6% 和16.7%,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3]可见,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大学生不断成才成长的一项长远任务,在互联网成为当今大学生群体生活“主阵地”的形势下,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发展优势,与时俱进,树立以新媒体全方位育人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优势,转变师生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做法,化说服教育为互动教育、共情教育、换位教育,充分尊重和关怀学生个体。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新媒体思政内容,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的开发,形成多感官输入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同时,在将新媒体技术嵌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还需要将教育的“隐”和“显”充分结合起来,运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对群体的受众心理接受程度、选择信息偏好、兴奋点搜集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形成大数据库,把思政元素以“春风化雨,育人无痕”的方式吹进大学生的心窝,润泽大学生的心田,使广大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重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而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各方面健康成长。

(二)树立深度融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深刻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政学科教学的重要影响,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积极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具体策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整体提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内容,以新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让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焕发活力,使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高和加强。如:结合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网络热点和时事政治,用“网言网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信息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同时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思政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将新媒体中新颖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会贯通进理论课程。同时,要以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三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合,打造思政理论课精品课程。在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深刻认识和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将信息教学的认知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巧妙地将思政教育主题和内容融合到信息化教学平台过程中,运用新媒体交互性较强、信息碎片化、资源的可共享性等基本特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力和吸引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助力。

(三)树立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整合高校优质教学资源意识

教思政〔2020〕1 号文件《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于2020 年4 月22日对外发布,意见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4]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形成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统筹的“大思想政治”体系,协调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水平全面信息化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材选择受时空限制和教师信息收集能力的限制,会导致获取和传递的信息远远落后于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传播中获得的海量讯息。因此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加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只靠教材和教师掌握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凭借新媒体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网络信息,高校可运用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的这一契机,以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校园文化网站,利用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整合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然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会颠覆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教法,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认识到冲击和变革不可阻挡,又要勇于迎接挑战,把思政教学与新媒体信息化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使传统思政教育资源对接优质新媒体教育资源,做到传统与网络资源的有效承接、互补、分享,从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效。

二、把新媒体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新媒体技术推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弥补了时空的限制,由此提高和加强了思政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意识形态渗透、西方普世价值观以及多样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重视,防微杜渐,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创新之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概不例外,早起刷微博、头条,睡前聊微信、QQ,平时逛淘宝、京东,问题找知乎、百度,视频看抖音、B 站等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要把新媒体打造成承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兼顾正本清源与敢于斗争,保持教育定力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5]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掌握主导权,当各类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跑马圈地”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置若罔闻,也不能被动等待,而是需要进行主动出击,在“两微一端”不断发声巩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知乎、快手、今日头条、小红书以及抖音等新兴平台发声范围,形成“两微一端多屏”并举的矩阵化建设格局,有条件的高校在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同时,不断拓展主流意识宣传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声音。通过创新表现形式,用大学生喜欢的图文并茂表现形式,如手绘、沙画、GIF(动图)、短视频、H5、Vlog 等,吸引青年大学生主动关注,积极参与其中;要创新运营栏目,通过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打造一批时效性强、内容鲜活生动的栏目,提升高校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要创新话语体系,用“Z 世代”(95 后、00 后等喜欢看动漫一族的称呼)喜闻乐见的话语和他们交流,与青年大学生做到“同频共振”,善用“网言网语”讲述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对冲庸俗、媚俗、低俗的网络思潮,敢于亮剑、敢于交锋,在新媒体场域保持思政教育正向定力。

(二)兼顾思想性与趣味性,提升思政活力原则

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高校新媒体矩阵打造成一个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活力的重要平台,确保高校新媒体方向不偏、内容不错、思想不乱,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活力。在学校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运营和发展高校新媒体,同时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办体现中国特色的运营栏目,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健康内容,举行有助于培育时代新人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另一方面,适应大众化传播潮流,在避免“泛娱乐化”前提下,从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要求、情感诉求、价值追求出发,不断提升高校新媒体的趣味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娱乐观,满足基本娱乐需要,缓解学习生活压力。繁花盛景的春日,荷塘月色的夏日,红叶鸣蝉的秋日,暖阳雪景的冬日……,高校新媒体要善于用校园的自然之美熏陶人,因为学生的情感末梢总能被这些“最美的风景”所触动;学霸情侣、“跨界高手”“斜杠青年”、最美大学生……,高校新媒体要善于利用身边典型引领人,校园歌手大赛、社团风采、动漫展、文娱晚会……,高校新媒体要善用身边趣事感染人,因为校园生活中话题焦点、传播热点总能被青年大学生第一时间捕捉到。高校新媒体要善于把思想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通过运营团队的用心挖掘和精心制作,把有意义的内容做得有滋有味。

(三)兼顾主体性与客体性,提高思政引力原则

主客体关系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高校新媒体建设应直面互联网时代因为“主客疏离”和“受众失联”等问题而导致的信息过度传播、信息获取差异以及交往“圈层化”的传播方式。第一,在加强互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达到同频共振,提升思政教育的磁力。要从转变教育观念、设置互动栏目、创造互动条件等方面下功夫,如开设“师生有话可说”“我要吐槽”“校长院长接待日”“你说我听”等栏目,在线回应好学生关切,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解决好学生关心的各种现实问题,通过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开放包容的氛围,营造互动有效的氛围。主客体知识同构,思想同频,在反客为主的朋辈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实现。第二,高校新媒体平台内容供应的优化和满足,提升教育平台的引力性。使用线上智能AI 交互式新技术,在高校新媒体平台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卡通形象代言人,就像各高校共青团线上的“小团子”“团团”“圆圆”“小青团”等,都是共青团线上网红代言人,从满足大学生日常需求出发,立足实际打造独特IP,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供优质内容,解决思想问题。在解决线下问题中解决线上问题,让大学生对新媒体有情、有感。三是利用新晋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整合技术,满足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个性化、差异化需要,提高新媒体技术吸引力。突破“信息茧室”带来的认知沟通障碍,实现高校新媒体信息向大学生的即时传递、分散推送和精准传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成果,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新媒体领域沉默、失语,让高校新媒体平台成为广大青年大学生乐于使用、主动寻找,直至离不开的媒介平台。

(四)兼顾社会传媒属性与思政教育属性,增强思政吸引力原则

新媒体的产生,源于信息时代更快、更广、更多信息和更强互动的社交需求,而社交属性也就成了新媒体最基本的属性。所以,如果高校新媒体无法满足青年学生的社交需求,那么只能变成“僵尸号”“睡眠号”,学生粉丝只能变成“僵尸粉”,高校新媒体也就只能“圈地自萌”了。所以,通过做好服务高校新媒体要把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弱相连变成强关联。通过开发网上第二课堂成绩检索查询、课程表、文体演出和专家讲座预约、后勤关联服务等实用功能,变“我请你来”成为“自己要来”;通过专业运作,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采编队伍,让内容生产更生动、更快速、更精准,引发学生自发转载、共享、关注、评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如抖音、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实现表达观点、展现人设、寻找谈资的传播倍增效应,进而实现高校新媒体的社交功能。另外,新媒体作为网络技术载体,本身并不具备立场价值观点,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占领这片土地、如何经营好这片土地,新媒体既可以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可以被敌对势力作为思想渗透的阵地。因此,要筑牢“防火墙”和“隔离带”,就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铸魂育人阵地,占领思想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地。要真正做到围绕关心关爱学生,做好引导服务学生工作;以推出持续优质内容,摸准学生热点需求赢得学生,要以感人的故事、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趣,讲好新中国从灾难中崛起、走向富强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抗“疫”感人的故事,使广大同学受到感染。将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各个环节,确保大学生成长不断线,进而打造思政教育大格局。

三、运用新媒体实践路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把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着力推进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建设,践行新媒体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新媒体课堂,建立健全高校“三全育人”新媒体课程,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媒体思政,着力推进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以新媒体多元化传播路径为依托,践行新媒体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从而增强新媒体平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能力,为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巨大作用。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广泛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空间和方法,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教师在改革创新中从教学模式角度出发寻求创新路径。一方面,使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学习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公开教学案例、下发教学作业、反馈教学问题,节省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定期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人文图文照片、截取短视频以及经典影片片段等素材,引导学生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交流平台上发布思政教育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鼓励学生搜集视频资料等资源,课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以达到知识共享、网上网下互动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新媒体平台拥有海量的信息元素,积极的信息内容能直接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高校可借助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树立主流价值教育体系,实现教育课堂创新。教师可挖掘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来充实思想政治教材,借助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对比教学,以此能达到教育创新效果。教师以文化主题的形式开展课堂教育,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发挥自由想象,参与到汇聚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课堂中来,实现课堂内容的创新。

据了解各高校广泛建立了融媒体中心,可以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宣传,使学生充分参与新媒体平台建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相关专业学生个人专业技能水平。各学院可以根据各自优势,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共商发展之策,促进思政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思政优质课程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强化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大环境下,教师素质的提高能够带领学生迅速适应这种新环境、新模式,实现教育质量的改革和提升。高校可重点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推动课程的整体创新。一方面,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新媒体+教育”系列讲座和政策解读内容,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改革讨论会、学术研讨会,引导教师从思想上对教育理念进行革新,提高对新媒体与思想政治融合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从实践技能上加大力度,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校为教师进行短视频剪辑、素材截取与拼接等基础技术,并安排教师每周开展一次信息化技术集中培训课,要求教师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上,使教育形式更加丰富。

(四)注重思政实践教育设计

思政课虽然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但它最终还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中进行实践。高校在这一课程创新时,需从实践层面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教师在每一篇章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自行借助新媒体技术收集一些关于本章节的社会案例来进行课堂演绎、角色扮演、故事新编、游戏创排等,学生可在实践中感受思政育人元素,塑造自身价值观。高校教师可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在线上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线下组织学生到文化馆、纪念馆等地参观、开展志愿服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取得实效。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两大主题,挖掘先进典型,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营造“以学带教,以学促教”的良好校园氛围,提升思政教育宣传实效。在新媒体课程思想政治的宣传过程中进行创新和融合,同时借助多元化传播路径,不断探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推动新媒体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宣传和发展,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6]2018 年8 月21—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既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高校思政体系中如何更好融合新媒体技术,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种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