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言·创境·析象: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讨

2024-01-16陈斯珠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古詩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初中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可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品味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文章从“聚焦作品文辞,感受古诗词意蕴”“创设多元情境,勾连语用场域”“依托诗词意象,建构知识体系”三个维度,论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以落实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3-0020-03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过于强调背诵和默写,缺少预设情境下的体验应用等问题,且由于古诗词内涵表达较为隐喻,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意境。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突破当前困境并有效开展古诗词教学?笔者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十首诗词为例展开探讨。

一、品言:聚焦作品文辞,感受古诗词意蕴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揣摩诗歌的字词。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十首诗词的主题主要指向山川风物及品格与志趣,主题不同,言语风格也不同(见表1)。

(一)言语与风格

在创作诗歌时,诗人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营造意境。如《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随”和“入”两个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使景物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呈现一幅开阔、高远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激昂奋进的豪情。“入”字让人联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处“入”字竟然有同样的意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整个画面一会儿澄澈透亮,一会儿云彩飘飞。如此优美的景色衬托出了诗人愉悦爽朗的心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是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实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

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首先统整李白的其他诗作,发现李白诗歌最独特的是善用比喻和夸张,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诗人的忧愁之“长”。《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送友人》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几首诗用了“三千”“十千”“万钱”“万里”等很大的数字,把小的事物夸张描写为无限大,以此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行路难》的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运用夸张手法写主观情绪。《上李邕》首联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人以大鹏自比,描写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用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2]。透过这些诗句的统整,我们不难感受到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飘逸清新,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在教学《渡荆门送别》后,教师可设计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任务一:朗读诗词,圈划出体现浪漫色彩的词语,并批注运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任务二:再读诗词,思考诗句借用梦境表现人物情感的原因。

学生依托学习经验可以完成上述两个任务,感受李清照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一个美妙神奇、梦幻般的境界,体悟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风格。

(二)理解与传承

古诗词涉及文化种类繁杂,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是解读诗词时应遵循的理念。笼统抽象的说教很难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让学生从文学文本中获得情感体验与面向未来的智慧。教师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及历史事件使学生提高文化认知。古诗词里有许多文学文化符号,如荷的高洁、菊的隐逸、梅的坚贞。教师可依托具体的文本实现对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诗人的田园生活、归隐情趣。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菊一般被视为隐士文化的符号。《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有才之士的典故,意在表现边塞将士舍身报国的决心。“黄金台”由此成为招纳贤良的文化符号。很多诗人留下有关诗句,如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李白《南奔书怀》:“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挖掘文化符号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古代文化智慧,让学生理解和传承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与智慧,使中华文化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德行与品行的载体,从而达到培根铸魂的教育目的。

二、创境:创设多元情境,勾连语用场域

(一)创设文学体验情境,建构文学知识体系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性的,学习是知识与情境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3]。学习文学知识离不开情境。文学体验要借助特定的情境感受文本的深刻内蕴,体悟作者的情感。在创设文学体验情境时,教师可模拟文本中的场景、任务、事件,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文字体验文本的深刻内涵,感受隐含在文本中的情感。在教学《黄鹤楼》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指引学生完成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活动一:画《饮酒》

(1)请用铅笔勾勒表现出诗歌中的画面,然后说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2)调动你的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一段描绘诗歌画面的文字。

活动二:品《饮酒》

(1)吟诵诗歌,说说你如果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会做些什么?

(2)请说说你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诗人形象?

(3)如果穿越到晋朝,你决定送什么鲜花给诗人?请说明理由。

活动中的几个问题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进行的,能够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走进文本后,调动想象力,描绘陶渊明形象,体验陶渊明喜爱田园生活之情感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的志趣和隐逸文学的特征。学生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其他隐逸文学。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查阅知识、收集信息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内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创设日常生活情境,积累语用经验

《课程标准》强调情境的设置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依托语文实践活动,由课堂学习走向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阐述观点或抒发情志,搭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例如,校园艺术节即将到来,学校语文组教师决定开展“一诗一世界”主题展览活动:请你把八年级(上册)的十首诗词进行分类并给主题命名,说出分类的依据。此题创设了为诗词分类并给主题命名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情境设置贴近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能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动力。

真实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勾连旧知识,完成语言实践运用。在教学《钱塘湖春行》前,教师可设置以下情境:学校开展“爱鸟周”活动,请你观察“莺燕”,用一段话介绍其习性,并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给它们写一封信表达欢迎。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密切了诗词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春天莺燕的活动及叫声,搜集含有“莺燕”的古诗词。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蝉》的作者记录了蝉的习性,学生也可以结合课文完成类似的学习任务。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取相关知识,积累语用经验。

三、析象:依托诗词意象,建构知识体系

(一)分析意象,感悟承载的情感

作為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意象能将个人的感性体验转化为客观事物,表达古诗词的核心要义,是学习理解古诗词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词常以多个相关的意象融合诗人的主观情感,营造文学意境[4]。学生在解读诗词时,把握并梳理归纳诗词的核心意象,能迅速掌握诗词的主旨并领悟作者的情感。

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描绘了大自然意象,丰富了诗作的文学内涵。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描绘了征途军旅和归雁返程的画面,诗人以“征蓬”“归雁”两个意象自比,抒发了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自己的人性关怀。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借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讴歌之情,情感深沉又饱满。尾联“萧天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抒发了诗人慷慨悲壮的孤寂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视野,领悟诗人所表达的见解与特性。

在教学诗词时,教师应剖析其中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关联意象与诗歌作品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味诗歌。

(二)品味意象,增强审美体验

正是由于意象浮动的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5]。李白钟情明月,在诗作中常运用“梦”“月”等意象,因此教师可以用“李白的‘明月情怀”为议题,让学生探讨同一个意象在同一个诗人笔下如何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意蕴。教师可从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勾连其他学生学过的李白所作有关“月”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借明月抒发孤寂忧愁之情,表达的是自我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月亮”这个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表达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至此,有学生提出疑惑:不同诗人笔下的“月”表达的内涵意蕴有什么不同呢?这个议题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以“中国文人与咏月诗”为切入口,收集归纳咏月的诗句,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到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张九龄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的诗句可谓穿越时空,写出了一种空间的距离和心理的认同,具有神奇的魅力。而王维眼中的明月似乎通人性,有意在幽林中陪伴诗人,像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学生从这些诗作中认识到“明月”这个意象有不同内涵:可抒发思乡怀人之感,也可烘托悠闲自得、乐观豁达的情怀,还可表达孤独与惆怅的心境。教师整合有关“明月”意象的诗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月下静谧清幽的氛围,能使学生在想象中增强审美体验。

四、结束语

相似论指出:客观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总的规律性特质,即他们存在着相似性[6]。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依据特定的相似性有意识地统整教材,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和意象等维度了解相关文学特点,同时重视古诗词教学实践,深入研究,继续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28-3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李保钧.相似论的文学实证及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陈斯珠(1975.12-),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一级教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