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任务设计实践策略例谈
2024-01-15江苏征巧云
◎江苏/征巧云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学习任务群”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正在宏大层面和整体层面上指导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也积极引导语文课堂教学新一轮改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任务活动,如拍电影、绘图画、写脚本等。然而,核心素养下的任务设计有没有策略可循,如何设计“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任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试做深入探析。
一、抓住兴趣,瞄准素养
教师设计语文活动是为了完成学生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将核心素养提升落到实处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在学习《登泰山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根据课文提供的地理线索和景物描写,手绘《登泰山记》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
这一活动要求采用“手绘图”而非日常的“写出游踪”,就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写解说词”直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手绘图”很感兴趣,有人为了画面饱满还添加了诸多细节。但是,在“解说词”写作活动中,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很草率,也很粗糙,没有做到兴趣和素养兼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的。
二、扣住言语,激发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修订)》明确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提醒教师在设计语文任务时,应围绕言语活动开展,重在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这样才能确保语文课的“语文味”,避免将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历史课、电影鉴赏课等其他课程。
在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面一项活动:
采用颠倒次序、打乱组合、利用标点等方式,将《锦瑟》重新组织语句,改写一下这首诗歌。
这样活动设计主要是受到西方“扑克牌小说”影响,随意打乱顺序都能组成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情节。而把《锦瑟》当成“扑克牌诗”,五十六字颠倒重组,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请看学生的作品:
生1:望沧海,生明月,春烟晓,蓝田暖。庄生蝴蝶心已迷,思一弦一柱,无端五十。只追忆华年日,玉帝生,珠有泪,托杜鹃。锦瑟弦弦可待,此情当时已惘然。
生2:无端锦瑟五十弦,庄生晓梦,望帝春心,迷蝴蝶,托杜鹃,一弦一柱,华年思。此情可待追忆成,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珠有泪,玉生烟,只是当时惘然已。
学生从“言语”角度出发,创作了不同格式的作品,在趣味中体验并理解“诗歌意象空间”的魅力,极具思维价值。
三、贴近课内,引发课外
语文教材主编王本华教授提出:“任务的设计不仅注重学习活动自身的整合,也更多地延伸到真实的语文生活,力求打通学生语文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价值。”笔者认为这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即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变为所用,这样的要求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在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时,笔者考虑姚鼐作为桐城派散文的代表,其最大价值是对“义理、考据、词章”文章学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也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属于陌生的课外知识。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姚鼐的文学主张呢?一番思考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任务: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的古文主张。请结合《登泰山记》一文,举例分析其古文主张。
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得查找姚鼐散文主张的含义、仔细研读文本、筛选并概括体现主张的语句。在这期间既深入理解了文本,也积累了写作知识。
四、放大微点,贯通整合
新课改提倡“以单元为主的任务学习”教学设计,重在多文本的比较、整合、融合,这一主张是基于“单篇教学的思维场和话语场都较单一,而学习任务群往往包含了多样文本……更便于开展深度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面对单元设计过于宏大、师生无法精准把握的困难,精准的采用放大微点来贯通设计不失为明智之举。
所谓“放大微点”,就是聚焦多篇文本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设计小任务,进而放大为指向整个单元学习的大任务。
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中,笔者紧扣“愁”这一微点设计任务,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哪个诗人最“愁”?请从“愁”的内容、表现方式、诗人如何对待“愁”的角度,完成表1。
表1
学生要完成任务,首先要对本单元诗词进行回顾。关于“愁的内容、体现的语句、表现方式”要对每篇文本展开细致梳理。关于“如何对待愁”需要自己概括。完成梳理和概括后,自然形成了多文本的综合比较。而“我该怎样认识愁”也会生发为学生内心的小秘密。
五、朝向高处,易于操作
余文森教授提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郭华老师也提出:“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二位专家都指出,核心素养下教学要对人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
这对教师设计任务活动提出了要求,要站位高,也要把握难易程度。具体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郭华老师提出的“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为教师开展教学指明了方向。郭华老师指出,深度学习的特征包括“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基于此,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品英雄词——味英雄情——揾英雄泪——写英雄文”四个环节。其中,“写英雄文”的具体任务如下:
为了深入学习、理解英雄,班内编辑一期“英雄话题联盟”小报,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300 字以内的短文。
1.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的用典(迁移与应用)
2.《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和辛弃疾笔下英雄之异同(联想与结构)
3.宋词中的三国英雄(迁移与运用、本质与变式)
4.例谈:“国家不幸诗家幸”(本质与变式)
5.当代英雄的“表情”(价值与评价)
6.向诋毁英雄的行为说不(活动与体验、价值与评价)
7.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结合英雄特点)
不难看出,以上设计的“写作题目”分别体现了深度学习的不同特征。有的题目指向多个特征。这样的任务才能让学习不停留在表层和浅层,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无论设计怎样的任务活动,都应该强化真实情境、突出任务整合,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