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知识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

2024-01-15宋瑞璇

职业 2023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隐性知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瑞璇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隐性知识,其特征包括个体性、稳定性、优先性、情境性、文化性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本文分析指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建构的前提条件,课堂教学是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实践活动是个体共享、传递、内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观念、理想、价值观等的主阵地,而基于互联网建立的专属平台,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虚拟空间。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隐性知识

课 题:本文系天津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少数民族预科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JSZK202207001)、天津市2023年度形势与政策课程协同创新中心一般课题“基于隐性知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SZKY202305008)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基于此,高校需依据隐性知识特点,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共享空间

方便共享、乐于共享的校园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文化

在课余时间,学校广播播放“五个认同”(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新闻、歌曲、故事,放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的影视剧。校园景观、教室、实验实习场所、宿舍、食堂、图书馆等装潢设计融入“五个认同”,运用隐喻、象征意义等领悟方法,设计、制作中华一家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題的标语、雕塑、壁画、绿化景观、建筑装饰等,并融合56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情感元素、生活元素,营造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环境空间氛围。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文化

一方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在课余时间,应开展各种联谊活动,为师生、生生、师师沟通提供平台。例如,组织师生进行主题性郊游、野营、参观、文体活动等,让师生有机会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以及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互信、互爱、互助。另一方面,建立开放、合作的学习型团队,形成乐于学习、勤于研究、乐于共享的学风。建立实体学习社区、科研共同体、工作室等,组织师生开展经常性的非正式学习、学术交流活动。

二、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显性知识的学习需要隐性知识的参与,进行隐性的、默会的理解,因此,课堂教学在传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理想、信仰、价值观等的共享和传递。

(一)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五个认同”相关的知识元素,并将其关联起来,形成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理论体系。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将各门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系统化,使之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联其他课程的知识体系,系统传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将自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理念、价值观、信仰、职业道德等融入教学体系。教师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内化、沉淀了个体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丰富的观念形态,这些内居灵魂深处的隐性观念在准备教材、收集资料、建构教学体系过程中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关联,并影响教学体系的建构和教学思路的形成。将“五个认同”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提升理论认知的高度,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分享给学生,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示范作用。

(二)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认知

首先,精心选择、编制案例。注重“两个结合”:紧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案例源于生活,但不是简单地复制和平移,需要教师结合理论知识,融入自己的观念精心进行编制。其次,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案例。学生在研读案例的过程中,要关联自己以往的、类似的实践经历及所学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等,形成自己对案例的解读和新的价值观念,在课堂上同同学分享、传递。再次,教师把案例带入理论讲解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之前研读案例所形成的认知和观念融合,既建构认知体系,同时又使价值观体系得到提升,并继续分享。最后,教师进行启发性引导和评价。一方面,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参与理论知识的诠释,促进理论知识的建构,强化“五个认同”;另一方面,教师从中发现与“五个认同”不一致的倾向,甚至相反观念,及时进行修正。

三、发挥实践活动主阵地的功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隐性知识镶嵌在实践活动中,其传递、共享、生成在实践过程中进行。

(一)潜移默化

从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传递,知识没有被明确编码,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高度个体性,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但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传递。此方式推演至师生、生生、家庭成员、上下级之间等关系密切的人际关系之间。专业课实践教学中的科研小组活动、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的导师制、产教结合的师徒制、德育导师等,在组织和运行方式方面类似于传统的师徒制,学生与导师、师傅长期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工作室等场所进行实践操作活动,讨论问题,发表观点,甚至日常在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在行为、言语、表情等方面自然达成一定的默契,观念达成共识。往往导师、师傅在长期学习、生活、工作中,不知不觉积累、沉淀的爱党爱国的情怀、职业奉献精神、国家和民族使命感等会蕴含在言语、表情、动作细节之中,学生通过长期细心观察、反思、模仿,触发灵感、直觉,在潜移默化中有效获取,内化于心,指导实践。

(二)编码外显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发生质变,由隐而显,在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传递、共享。

一是利用隐喻、象征、类比等领悟方法,唤醒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在观念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寓意多子多福,进而象征多民族国家繁荣兴旺,56个民族紧密团结。“石榴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典标识。学校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学工部要联合在校内外开展“石榴籽”系列活动,如“石榴籽”演讲、“石榴籽”诗歌比赛、“石榴籽”工作室、“石榴籽”社团、“石榴籽”书画比赛等。让“石榴籽”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标识和主题,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抽象变具体,在大学生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是通过交流与对话,创造共同语境,使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在大学生中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人物,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渗透至校园活动的各个环节,创造具有强烈辐射功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圈”。作为同龄人,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共同的话题,在相互交往和促膝交谈的过程中,典型人物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将自己的价值观、民族意识、爱国情怀用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述,在朋辈之间分享。聘请优秀毕业生,特别是西部计划、支教以及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爱国敬业的劳动模范等,开展讲座、演说、座谈会、论坛等活动。基于共同愿景或共同成长经历,双方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共鸣。

(三)内化生成

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由显而隐,发生质变。在寒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学工部、共青团组织等安排学生进行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撰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附加有关的视频、图片、录音等。相关活动的参与完成情况既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可以作为评定各种荣誉、奖学金等的参考依据。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革命老区以及战争纪念场馆、烈士陵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系列主题社会调查活动等,学生近距离接触史料,深入、具体地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或模拟的场景,近距离接触真人、真事、真貌,甚至和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在课堂所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既往大学生内在的观念相互碰撞,经过选择、判断、过滤,以往正确的认知和思想倾向、观念态度,被接纳到个体或组织的认知结构和观念体系中;不一致的、错误的观念被修正、摒弃,原有的观念体系同时发生改变。既进一步完善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体系,又内化生成了与之相关的信仰、理想、价值观等观念体系。

四、搭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虚拟通道

隐性知识共享的最佳方式是共同的实践活动,但当共享双方处在不同的物理空间时,互联网技术便创造了最佳方式。

(一)多主体协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属平台

在校园网,由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技术部门、学工部、共青团、大学生群体联合建设专属平台。宣传部主要负责做好顶层设计,包括网络平台设计的原则、工作规范、各主体的职责范围的制定等,多方争取资金支持。信息技术部门负责网络专属平台技术设计,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大学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情感与精神层面的关联,促进理论学习及其内化。

(二)多种渠道传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

一是“虚拟社区”。思政课教师依据理论教学内容随时通过微信、微博、抖音、B站、QQ等推送“五个认同”方面的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各种形式、各种媒体的信息,以其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赢得学生的高度关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促进内在观念和精神品质的不断形成。与此同时,教师也将随时在社会平台撰写个人经历、见闻、感想、体会等,讲述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等,并进行深刻反思和自我对话,将自己与“五个认同”相关的内在观念和情感倾向外显,分享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参与评论,敞开胸怀,发布相关所见所闻,将自己的观念系统外化。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对“五个认同”大量信息选择、过滤、整合,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和观念体系碰撞的过程。倾向一致的被接纳,不一致的得到修正,新的觀念体系顺利建构,熔铸血液。

二是“知识导航”。信息技术部门负责承担知识导航建设方面的有关技术性任务,确保知识更加有序化。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确定知识导航信息的主题、搜集信息、信息发布、导读等。大学生在导航中寻觅、追踪的过程,也是个体心灵交汇的过程,同时也与以往所学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相关联,在此不断建构和完善自己“五个认同”相关的内在精神品质、情感倾向、价值观体系,熔铸血液,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对行为实践起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平台内容,进行必要的导读,使网络教育阵地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促进学生内化。

三是“成果精粹”。“成果精粹”由思政课教师、学工部、共青团、大学生群体合力建构。每次活动结束后,征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学生自由申报。由思政课教师、学工部、共青团、学生社团等组织筛选、评审,及时把优秀的活动和相关成果评选出来,在“成果精粹”公布、展示,以资鼓励、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火种。“成果精粹”包括活动过程经典内容剪辑、实践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先进人物以及所见所闻的感人事件等,精华成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展示出来。将大学生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能够跨越时空分享、体验精彩的实践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

[3]王露.以思政课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N+4+3”模式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1).

[4]董岱宜.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5).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隐性知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基于隐性知识视角下的工业设计教育研究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