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

2024-01-15顾金光刘甜

职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职业素养

顾金光 刘甜

■摘 要:“岗课赛证”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体现人才需求驱动、体现职业教育含金量的育人模式。梳理“岗课赛证”内容要素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从学理层面与实践层面推动育人思维的转变。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教师的引领是保障,教材的变革是起点,教法的变革是关键。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整合教材、教法、教学过程等诸要素,以服务“新产业”为引领,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引入教材,推进职业教育链与产业人才链的对接。

■关键词:实践思维;“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职业素养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立项课题“中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 ZYB210);2023—2024 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职‘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研究——以船舶驾驶专业为例”(课题编号:XHYBLX2023094)的研究成果。

一、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的意义

“岗课赛证”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的育人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進行了类型定位,与普通教育并列,视为同等重要,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取得实效,使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潜能得以提升,成为兼具应用性、层次性、创新性、复合性、通用性、内在性的人才。

“岗课赛证”是体现人才需求驱动的育人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转型,促使职业教育由“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宏观的视野,对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业态了然于胸。市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抓住市场、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岗位、制定标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到“岗课赛证”相互匹配。

“岗课赛证”是体现职业教育含金量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注重体验与建构,注重生活与实践的关系。20世纪末,课程和教学呈现融合的态势。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专业素养与岗位职业素养对接。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实训载体,提高实战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要将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企业精神、企业目标融入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

二、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

梳理“岗课赛证”内容要素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从学理层面与实践层面推动育人思维的转变。“岗”,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即岗位需求、岗位要求,是“课”“赛”“证”的逻辑起点。“课”,是区别于企业培训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推进综合育人的中心工作,是将“岗”的从业标准实践化的过程。“赛”,即在校企双方互相合作下,技能学习成效的展示。“证”,是基于岗位标准达成学习成效的论证。“岗”是本源性的,“课”“赛”“证”因“岗”而设。只有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才能最终取得“以岗定课”“课赛互促”“课证融合”“赛证互补”的效果。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把握、阐释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运作方式。实践思维不仅是思维方法论,而且是反思性、创新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知行合一、理实一体,是职业教育的特征,脱离了实践思维,就无法满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效性。

从实践层面看,课赛具有操作性。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施是关键。基于新工艺、新产业、新业态的岗位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课程实施的前提。脱离了岗位需求,脱离了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不能与时俱进、校企分离,就无法制定符合实践需求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以理论知识传递为主、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变为以理实一体、技能训练、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项目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党的教育方针是“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公共课教师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作用甚大,而专业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课赛的过程中同样要融入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的“劳”,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技”,是技术含量高的劳动。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设置了一千多个专业,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标准,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主动实践,达到专业岗位标准,并取得系列岗位证书,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追求的实效性的体现。

三、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的路径

(一)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教师的引领是保障

职业教育以培养“蓝领”为主,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又要有职业技能证书;既要有理论教学能力,又要有实践教学能力。没有“双证”和“双能”的教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就无法实现。所以,去企业挂职、参加技能大赛、参与服务社会工作等是评价职业院校教师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主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岗位标准制定,有的放矢。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发挥团队力量。教师要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对于课赛要有极大的热情和技术能力。每一节课、每一次实训,都以“含金量”高为要求,对于赛事的参与,尽己所能,团队合作、校企合作,精益求精,将自己和学生的技能水平推到极致,发挥“赛教学建改研”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教材的变革是起点

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要注重教材升级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提出的“五个体现”要求,国家意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得到充分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凸显民族特色,体现人类文明最先进的成果。职业院校教材既要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时代要求。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加强教材的规划,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同时加大教材开发和研究力度,加强教法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构建教师培训体系,提升育人质量。这样才能发挥好教材在学科育人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将基于学科知识逻辑的教材设计转变为基于实践思维、职业行动逻辑、过程效果相统一的教材设计,体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

为了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要开发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从形式上看,页面可拆分组合,从内容和结构上看,以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师生通过任务单、步骤分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活页式教材具有专业性、策划性、创新性、灵活性、科学性、互动性、实施性、实用性等特征。活页式教材开发需要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导师依据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共同开发。在使用活页式教材的时候,教师变成了策划者、讲解者、伴学者、帮助者、监督者、引领者。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整個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必要的讲解、监督乃至干涉学生的学习或工作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进而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将纸质媒介和配套的在线教材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合作,把工作情境、工艺流程和职业标准融入其中,以行动逻辑来开发教材,按工作环节、项目模块的形式来组织内容,实现认知、技能和情感三者的和谐统一,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满足企业对职业标准的需求、满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需求。

(三)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教法的变革是关键

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即以“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为基础,达到“学生主动学、教师主动教、师生合作互动、过程活动为主”的效果。采用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此为驱动,实现综合育人。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把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加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将学科教育、品质教育、技能教育与生活生产教育相结合,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融入学科学习、专业技能教育、专业实践诸环节,从而形成课程育人的动态、整体开发的生态系统。在教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导入、场景体验、项目推动等方法,以行动导向的过程教学为主线,以现代化、信息化教学为辅助手段,在项目化、任务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以教师或企业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清单,从而构建以技能、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完成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教学。

以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整合教材、教法、教学过程等诸要素,以服务“新产业”为引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引入教材,推进职业教育链与产业人才链的对接。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推动教育教学。将符合岗位标准和需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评价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目标达成度。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立足学生身心特点,理顺文与道,技能传授与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的关系,注重实践思维,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贺寿南.论实践思维方式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22(11).

[2]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5).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职业素养
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