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主体视角下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
2024-01-15陈品陈建忠谢金楼
陈品,陈建忠,谢金楼
(常州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032)
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1-2]。工科院校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明确其参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对了解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高其创新创业参与度、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为此,本文基于106 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科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Logit 模型来检验工科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采用模型如下:
公式(1)中i表示第i个被访工科大学生,被解释变量Parti表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解释变量sex表示性别,grad表示所在年级,achi表示学业水平,unio表示是否在学生组织或社团担任过职务,feud表示父亲学历,medu表示母亲学历,rela表示直系亲属的创业情况,scal表示所在学校或专业是否“双一流”,poli表示学校配套政策和服务情况。此外,模型中也考虑了不可观测因素μi,εi是特异扰动项。模型中α1、β1~β9为待估参数。
1.2 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来自2021 年对工科院校大学生有关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共获取了108份问卷,去除2 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06 份,问卷有效率为98%。
1.3 变量选取及基本统计量
1.3.1 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被解释变量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拟采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情况,包括创业以及参与“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在内的各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
1.3.2 主要解释变量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如个人学习能力、性别、经历等[5-7];以及环境因素,如父母、家庭成长环境等[8-9];此外,大学生所在学校特征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等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10-12]。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的主要解释变量有:性别、所在年级、学业水平、是否在学生组织或社团担任过职务、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直系亲属的创业情况、所在学校或专业是否“双一流”、学校配套政策和服务情况等,各变量具体含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N=106)
2 结果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 可见,调查样本中有41.5%的工科大学生对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有39.6%的学生表示出兴趣一般且无所谓的态度,有近9.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不感兴趣,为被动参与。说明工科院校的大学生虽然对创新创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同时超过半数的学生缺乏参与创新创业的动力。
表2 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态度
由表3 可见,在评价参与创新创业的优劣势中,有超过75%的大学生认为其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上相对其他群体具有优势,有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思维活跃、年轻有活力且敢于拼搏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特质。在参与创新创业的劣势方面,有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还相对缺乏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64%的大学认为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行动力,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业意识相对不足。
表3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劣势
表4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2.2 实证结果分析
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男性学生,越来越多的女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业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学生组织或社团有过任职经历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要显著好于没有相应经历的学生,说明工科院校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参与创新创业呈现出协同发展的情况;学生的家庭背景中,母亲学历越高意味着子女更有可能进行创新创业,但父亲的学历呈现了相反的结果;直系亲属中若存在创业人士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所在学校或专业是否“双一流”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在1%的水平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学生所在的年级以及学校是否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对工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影响均为正向,但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高校已经普遍制定配套相关创新创业政策有关[13-14]。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106 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科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超过40%的工科院校大学生对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持积极态度,越来越多的女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业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学生组织或社团的任职经历、父母亲学历、直系亲属中有创业人士以及所在学校或专业是否“双一流”等对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均有显著的影响。
为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结合本文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要通过社团和社群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借助讲座、信息交流平台、课程等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第二,针对学生群体的异质性有区别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结合学生特质,引导学生参与有利于自身优势发挥的创新创业活动;第三,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学业的协同发展,借助创新创业平台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助力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