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研究与实践
2024-01-12程金凤
[摘 要]会计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大智移云物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发展,给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挑战。文章以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岗课赛证”的内涵及“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存在的问题,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高职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0.02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3-0194(2023)20-0064-03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1],到“十四五”时期末,就业人数与技能人才比例、技能人才与高技能人才比例,以及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与技能人才比例要分别达到30%、33.3%、35%。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人才存量已高达2亿人,高技能人才高达6 000万人。虽然规模较大,但高素质人才占比较低。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迫在眉睫,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
作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亟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人才大数据信息平台,畅通供需侧精准对接渠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全面优化、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标志着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为“岗课融通”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围绕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对新时代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也为“岗课融通”综合育人模式提供了行动指南。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成果丰硕,会计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取得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分别是670.20万人、242.02万人、20.57万人。人才规模优势凸显,但人才结构存在失衡现象,高端人才供给仍显不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使命。当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短板弱项,与产业行业对接不够紧密,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不够深入,人岗技能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偏低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科学、可行、有效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及实现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也成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转型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课题。
2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
从形式上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将“岗”
“赛”“证”三要素深度融入“课”这一核心要素,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完美兼容[2],强化育训结合的课程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输出人岗相适、技术技能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从辩证关系来看,“岗”是对工作岗位、岗位性质、
岗位任务、岗位目标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胜任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条件;“课”是立足岗位核心能力要求、构建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赛”是指与专业能力提升密切相关、多样化的职业技能竞赛;“证”即各种资格证和等级证书,是能力的具体量化与体现。岗位需求是出发点,也是“课”“赛”“证”的逻辑起点,“课”因“岗”而设,随“岗”而动,应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主渠道、关键核心和基本抓手。“赛”“证”是人才培养效果的体现。
从价值取向来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就是要紧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平台。在实践中,学校要把握好“赛”“证”与“课”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校不能为追求竞赛名次而将大量教学资源向少数学生倾斜,或者为提升证书通过率而将教学内容等同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
3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现状及问题
3.1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岗课)等方面。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实行“双证书制度”,最早体现了“课证融通”的思想,是对“课证融通”的初步探索,将各种典型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纳入企业招录、福利待遇评价体系。“课赛融通”这一专属词汇最早于2008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中被提出,得到教育界和实业界的认可和应用。随后,该大赛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年提升,国内外影响力逐步增强。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正式发布,标志着技能大赛逐步走向标准化,确定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3]的总基
调,极大地提升了技能大赛办赛水平,促进了师生业务素质能力,切实起到了导航、催化作用,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赛课”融合模式和路径[4]。2021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又对章程进行了修改,并联合发布新章程。至此,“岗课赛证”的实践条件日渐成熟。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应用成效显著,成为推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育人模式,逐渐探索形成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和“赛证课相通”等3种典型模式[5],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相对成熟有效的经验做法。但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以政策驅动实践探索为主,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二是缺乏在“引岗入课”层面深入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6],岗位任务的多重性决定了能力培养的复合性,须完善课程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三是实践方面的经验转化为理论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更综合和多元,但目前针对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的“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够与时俱进。
3.2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存在的问题
3.2.1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实施,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产业发展变化建立动态调整体制机制,激发活力,提升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已经发展到深水区,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自发松散、低水平重复成为困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双方、合作双方没有找到“痛点”。一方面,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理论内容偏多、实践环节匮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企业不能从中获得所需人才、技术等资源,造成学校为了就业而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企业缺少优质要素获得感导致参与积极性较低。
3.2.2 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
据统计,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世界第一,但是在结构、质量方面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积极就业但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岗位所需的人才。典型的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深层次来看,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脱节,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没有形成对接区域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需求的动态研判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毕业生的适应性较差。
3.2.3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
当前,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人才培养依然存在财会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课程建设与岗位需求匹配度不高、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不显著等共性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同质性强,没有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不够鲜明。
4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施路径
4.1 构建校企共赢的动态机制,整合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本质体现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禀赋,树立双赢、多赢理念,找准合作切入点,探索形成合作机制、落实机制、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发布产教融合规划意见方案,加大政策供给力度,畅通产教融合信息渠道,引导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格局、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学科专业进入退出机制,跟上时代变革和产业变革。从职业院校层面来看,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纳入发展规划和重要日程,立足经济发展新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主动对接国家、地方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企业所需,强化学校教学、科研、人才、校企合作等制度保障,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改变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脱节现象。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应立足自身发展所需和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比如,参与国家倡导的混合所有制办学,采用订单式、任务式培养模式或者冠名班等形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全面提升职工能力水平,切实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4.2 对接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标准
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锚定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积极融入人才链、产业链、科研链,确定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与税务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的财税管理、风险管理、财务机器人应用、财务分析等岗位群,把握财务大数据分析、预算管理、投融资管理、成本管理、税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机器人应用等工作岗位的真实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财会人才的定位,切实将产业需求融入专业设置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标准、职业素质标准融入岗位实习标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3 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高职院校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挂职,直接参与财务、审计等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企入校”等方式将企业“引进来”,开展校企互聘,激活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校企共同打造“师德高尚、专业扎实、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4.4 基于岗位需求,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要坚持标准引领、技术跟随,建设产教融合“新领域课程”,对接岗位流程、工作任务和流程再造,按照“岗位需求—能力标准—模块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逻辑,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重构模型,分类建设理念先进、标准落地、特色明显的专业群平台课程、“1+X”模块课程、赛教融合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特色会计文化课程等,丰富课程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5 创新教学和评价模式,赋能“岗课赛证”育人实效
针对生源多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可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做到精准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将财务税务岗位群基本需求作为课程基本内容,分类、分层安排学习任务,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将过程性考核和增值性考核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将“会计技能”“智能财税”等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1+X”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证书的考取情况、职业素养综合评价、岗位实践项目的标准性和专业性等纳入课程综合考核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0-10-07)[2023-03-16].http://www.gov.cn/zhengce/2022-10/07/content_5716030.htm.
[2]劉璐.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2(36):35-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3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的通知[EB/OL].(2018-03-22)[2023-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yxds/s3069/201803/t20180329_331775.html.
[4]李薪茹,王松岩.大赛资源转化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73-79.
[5]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6]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
[收稿日期]2023-04-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
实践项目“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SJGLX845);2021年度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校级重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2111)。
[作者简介]程金凤(1983— ),女,河南兰考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