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1-11赵珈艺
赵珈艺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国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办学模式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国际社会的同时,与中国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寓教于学,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中国精神、充分感受中国力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工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145-04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我国发展日趋成熟,越来越多高校引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搭建起国际化的教育平台。但尚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在接受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为了增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在和国际英语课程接轨的同时,还要与中国自身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科技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播中国优秀的思想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为祖国在国际社会上发声,让世界通过中国青年了解真实的中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就是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想要明确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要先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着手。英国杜伦大学教授Michael Byram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模式(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由个体的知识、态度、发现和互动技巧、解释和关联技巧、批判性文化意识这五个元素构成[2]。提升个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要加深个体对本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了解;培养个体对不同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培养个体能够接受其他文化,并将其用于互动和交流的能力;培养个体能够解释其他文化,并将其关联到本国文化的能力;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文化意识,使其养成辩证看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美国杜克大学的Darla Deardorff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个人的态度、知识和理解、内在结果、外在结果这四个元素构成的。四个元素依次递进,相互影响,最终形成金字塔模式。他指出,提升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对待不同文化持尊重、包容、开放的态度[3]。西悉尼大学的Ping Yang认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由跨文化言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能力(副语言能力、身势能力、空间关系能力)构成的[4]。余卫华、谌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个人动力、不同文化知识储备和对不确定事物的包容态度构成的[5]。顾卫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指出中华优秀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两大类。认知能力就是学生的文化意识、汉语和英语知识储备,交际能力则是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1]。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英语方面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托福、雅思等国际化英语标准考试中达到一定的分数。这就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往往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国际化标准考试成绩为导向,教学内容多是与标准化考试相关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部分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英语国际化标准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采用外国的英文教材,课程内容贴近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宣扬的多是西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不对引入的国际教材进行严格审核及本土化改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传播意识,学生可能无法正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是顺利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例如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传统艺术或民间工艺、科技发展及成就、建筑风格和代表性建筑、语言文字、医药医学、各地的文化和饮食、各个朝代的服饰、先进的思想、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等不了解。
(二)学生欠缺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学生具备较好的英语知识和表达能力,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缺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不过关,无法准确表达等。在英語表达能力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沟通过程中,因为对方的口音、语速、自身词汇量等问题,影响对语句的理解;不会利用已掌握的词汇解释其他较难的词汇或概念;只会粗略地描述,无法从多个方面详细地介绍、描述;连词成句的能力较弱,使用的句式单一,多为简单句;语句之间没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等。
(三)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
沟通技巧和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良好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清晰、自信、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诉求,从而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在英语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多数教师更关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的培养,使学生用英语交流时无法使用必要的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从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沟通技能包括言语沟通技能和非言语沟通技能[1]。言语沟通技能主要表现为:个体会根据交际目标、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不同,使用恰当的词汇清晰、准确地描述事物、阐述观点、咨询问题、寻求帮助等;会加入感叹词、使用强调句或改变句式(反问句、否定前置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一些有歧义的词语,避免冲突和矛盾等。非言语技能主要表现为:个体会利用语气词、停顿和逻辑重音来表达真实感受;会利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辅助言语表达;会根据对方的语气、重音、停顿、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从而对谈话内容和谈话方式进行调整。
交际策略包括互动性策略和得体性策略[1]。交际策略主要表现为:在沟通过程中,个体会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时事热点等,选择恰当的谈话内容来引起对方的兴趣和共鸣;会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谈话内容自然地联系到一起,对话题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得体性策略表现为:个体会选择两国共有的价值观去交流感情和增进了解;会使用恰当的话语解释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会根据双方的国情、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对沟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和回避。
(四)学生缺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
学生实践经验上的缺失也会阻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用英语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提升自身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机会,降低了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多会走出国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和生活。如果缺乏锻炼,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产生胆怯心理,或缺乏用英语清晰、准确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传播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和思政元素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升学生的英语国际化标准考试成绩,还要注重挖掘教学材料的人文和思政元素,寓价值引导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我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拓展相关词汇,教会学生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情景对话、小组讨论、公开展示、即兴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意识。
(二)加强跨学科合作
跨学科合作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合作,通过交流和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英语教师可以和思政、大学语文等通识类课程教师合作。在思政和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补充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教授英语表达技能,并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英语教师还可以和专业课程教师合作。在专业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该专业的发展历史、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该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补充该专业领域相关英语词汇和英语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用英语全面、详细地介绍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努力方向。跨学科合作不仅可以让各学科教师更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炼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英语第二课堂
英语第二课堂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参加与英语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如英语角、英语社团、与英语相关的比赛等。英语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一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按照课程大纲来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固定,且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课程内容做更多的延伸。英语第二课堂可以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英语知识,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二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互动活动,让学生用英语交流、讨论和练习,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三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外国优秀的影视作品和时事新闻,组织开展情景对话、戏剧改编、辩论赛等活动,给学生传授沟通技能和交际策略,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四是英语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生积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和外国人交流流畅、自然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第一,高校可以与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合作,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学生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围绕两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生活等话题展开。学生可以分享中国的优秀文化,用包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两国文化存在的差异,达到增进了解、共叙友谊的目的。第二,高校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节,组织学生拍摄并制作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快速、高效、精准地推广短视频。这种方式也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师应深挖国际教材的人文和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意识;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为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利用好英语第二课堂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机会。此外,可以凭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学校之间的学生交流活动,为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搭建沟通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 参 考 文 献 ]
[1] 顾卫星.中华文化英語传播能力培养研究:内涵、路径、实践:以“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4):47-56.
[2] 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New Yor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3] DEARDORFF 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3):241-266.
[4] YANG P.Developing TESOL teacher intercultural identity: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pproach[J/OL].[2023-03-10].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tesj.356.
[5] 余卫华,谌莉.跨文化交际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6] BROOK?HART G,JAKEMAN V.剑桥雅思初级教程[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