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01-10邓慧王彬阶卢宁娄红郑良鹏汪闯
邓慧,王彬阶,卢宁,娄红,郑良鹏,汪闯
1.麻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湖北麻城 438300;2.麻城市人民医院输血科,湖北麻城 438300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发病率较高[1]。按照病情发展程度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肝癌,病情发展可累及全身器官与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因此早期检出并给予有效治疗,对控住病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5]。生化检验是当前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根据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变化能够为早期诊断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6]。但也有研究发现,生化检验诊断病毒性肝病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有限,需进一步探究[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于麻城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31 例,丙型病毒性肝炎29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 例作为对照组,旨在分析生化检验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作用及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诊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31 例,丙型病毒性肝炎29 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 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0 例;年龄39~80 岁,平均(60.51±5.60)岁;体质指数18~25 kg/m2,平均(22.50±1.04)kg/m2。观察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龄39~78 岁,平均(60.03±5.54)岁;体质指数18~25 kg/m2,平均(21.47±1.12)kg/m2。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7]中相关诊断标准者;②近期未服用影响肝功能药物者;③年龄39~80 岁者;④无沟通障碍,依从性较好,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内容者;⑤愿意接受本研究方案,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剔除及脱落标准:①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者,需予剔除;②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过程而影响研究结果者,均应视为脱落;③因其他重要疾病需专科治疗或转院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血前8~12 h 禁食,清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抽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清蛋白(albumin, ALB),采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采用重氮法检测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使用计算法检测清蛋白/球蛋白(albumin/globulin, A/G)。上述检验设备采用贝克曼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5800 及其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观察指标
记录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LB、ALT、TBIL、A/G 水平。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ALB、A/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T、TBIL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60)t 值P 值ALB(g/L)47.97±6.52 39.74±3.36 8.729<0.001 ALT(U/L)34.37±18.24 112.34±56.53-8.423<0.001 TBIL(μmol/L)15.33±6.80 27.37±9.34-7.004<0.001 A/G 1.80±0.28 1.14±0.13 15.896<0.001
2.2 不同肝炎类型患者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B、A/G 水平均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TBIL 水平均高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肝炎类型患者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不同肝炎类型患者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s)
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n=31)丙型病毒性肝炎(n=29)t 值P 值ALB(g/L)46.94±2.38 41.38±2.40 9.006<0.001 ALT(U/L)52.16±9.36 98.24±10.30-18.154<0.001 TBIL(μmol/L)26.25±10.79 40.34±10.40-5.144<0.001 A/G 1.25±0.20 0.94±0.11 7.367<0.001
3 讨论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及恶化风险呈逐年增长趋势,且日趋年轻化[8]。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呕吐、恶心、食欲降低等。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导致患者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甚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9-10]。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往往存在复发性损伤,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肝细胞出现异常,导致相应指标呈现异常。因此,对多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能够直接作为评价肝细胞是否存在坏死以及坏死程度的重要标准,也可将此指标作为评价肝功能的重要参照指标[11]。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治疗的方案,抑制病情,提高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LB(39.74±3.36)g/L、A/G(1.14±0.1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T(112.34±56.53)U/L、TBIL(27.37±9.34)μmol/L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病毒性肝炎患者ALB、A/G 水平呈低表达,ALT、TBIL 水平呈高表达。徐丹丹[12]研究中通过对55 例病毒性肝病患者和55 例健康体检者生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ALB(39.57±3.34)g/L、A/G(1.13±0.12)水平均低于健康体检者,而ALT(112.37±56.57)U/L、TBIL(27.37±9.32)μmol/L 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疾病时往往会导致肝细胞受损,代谢受到阻碍,导致肝功能下降,肝细胞摄取总胆汁酸的能力降低,TBIL 水平升高[13]。同时,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中的物质向血清渗透,ALT 是干细胞合成的一类生化酶,分布范围较广,人类各种器官、骨骼、肌肉中均可见,其中以肝脏细胞胞浆中最多,当肝脏出现损伤时,其ALT 水平会快速升高[14]。ALB 由肝脏合成,其水平变化能够直接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其水平越低高,表明肝脏损伤程度越严重。因此对此类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对肝实质细胞的具体病变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有助于临床了解肝脏的具体储备能力以及合成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B(41.38±2.40)g/L、A/G(0.94±0.11)水平均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98.24±10.30)U/L、TBIL(40.34±10.40)μmol/L 水平均高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5)。李荣等[15]研究中通过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B(38.33±2.69)g/L 水平低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LT(98.23±10.27)U/L、TBIL(76.37±10.38)μmol/L 水平均高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其原因为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病毒性肝炎均为血液传播为主的病毒性肝炎。而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丙肝病毒HCV 所导致的,主要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肾移植、透析等多种血液途径传播所引起的,较乙型病毒性肝炎而言,丙型病毒性肝炎更为严重,肝功能会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导致ALB、A/G、ALT、TBIL 水平较难回归正常,因此两者生化水平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病毒性肝炎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水平与健康人群有显著的差异,采用生化指标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检验,能够有效掌握患者的病情,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