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Φ3 m 高温风洞流场性能校准

2024-01-09唐志共陈德江曾令国吴锦水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总温马赫数风洞

唐志共,陈德江,朱 超,曾令国,吴锦水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绵阳 621000)

0 引言

高温风洞在高速飞行器推进系统[1-6]、飞行器机体推进一体化技术[7-13]、材料与结构[14-16]等关键技术研究和飞行器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型高温风洞主要分布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温风洞主要有:美国兰利研究中心的8 英尺高温风洞[17-19]、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的气动与推进试验设备(APTU)[20-22]、俄罗斯发动机研究院的高温风洞。

近几十年来,美国对8 英尺高温风洞和APTU 等高温风洞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性能提升,包括8 英尺风洞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能力拓展[17-19]、马赫数5 高动压性能拓展[23]、低马赫数(Ma=3~5)性能提升[24-25],APTU 的高度模拟能力提升、高总温总压燃烧空气加热器研制和马赫数7 自由射流试验能力拓展[14],有力支撑了美国Falcon 组合循环发动机和HyFly 计划等先进高速技术。为满足我国高速技术发展,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hina Aerodynam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CARDC)自主研制建设了Φ3 m 高温风洞,并于2020 年形成能力。

流场性能校准是评价风洞流场品质、衡量风洞实际流场与真实飞行条件流场差异的重要手段,对于新建成的Φ3 m 高温风洞开展流场性能校准十分必要。本文针对大口径燃烧加热类高温风洞的流场尺寸大、气流总温高、总压高、速度快和组分复杂等特点,采用自主研制的大尺寸“米”字形排架对风洞喷管出口各截面的流场进行测量,获得了速度、温度的空间分布情况;采用气流组分取样探针获得了关键点位的气流组分;采用“一”字形排架多次进出流场,获得了风洞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流场性能。

1 风洞简介

Φ3 m 高温风洞是一座3 米量级暂冲型、自由射流式高温风洞,马赫数模拟范围4~7,高度模拟范围17~30 km,最长运行时间数分钟,可以同时模拟真实飞行条件下的马赫数、动压、总焓、氧组分等参数。

风洞采用空气/液氧/异丁烷三组元燃烧加热形成高温高压气流,利用拉瓦尔喷管对气流加速,在试验段内形成试验所需的高速气流,为飞行器/发动机/热考核部件等提供所需的高焓模拟气流,气流经扩压器减速、增压、冷却后进入真空排气系统,其运行原理如图1 所示。

风洞由燃烧加热器、高速喷管、试验段、模型送进机构、扩压器、真空排气系统、动力燃料系统和测控系统等组成,如图2 所示。风洞包括Φ3 m 的Ma6、Ma7 和Φ2 m 的Ma4、Ma5、Ma6 喷管各一套。

图2 Φ3 m 高温风洞Fig.2 Φ3 m high temperature tunnel

2 风洞调试和流场校测方法

2.1 流场校测设备和仪器

采用测量范围为Φ3 m 和Φ2 m 的“米”字形排架(图3(a))分别对Φ3 m 喷管和Φ2 m 喷管进行流场性能校测,以获得喷管出口流场的速度、温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在排架水平(0°)方向和竖直(90°)方向安装皮托压力探针,45°和135°方向安装总温探针。其中,Φ3 m 排架校测区域分为Φ(0~1.8 )m 和Φ(1.8~3.0)m 两个范围,分别间隔120 mm 和75 mm 布置测点,每个梁布置30 个测点,共计60 个皮托压力探针和60 个总温探针;Φ2 m 排架校测区域分为Φ(0~1.2)m 和Φ(1.2~2.0 )m 范围,分别间隔100 mm 和50 mm 布置测点,每个梁布置28 个测点,共计56 个皮托压力探针和56 个总温探针,测点分布如图4 所示。

图3 流场校测排架实物图Fig.3 Flow field calibration device

图4 “米”字形排架测点布置图Fig.4 Layout of measuring points

采用CARDC 自主研制的探针取样-气相色谱分析系统进行喷管出口流场的气流组分测量[26],在米字型排架45°和135°方向上对称布置2 个取样探针,测点位置分别为流场直径的50%和80%处,测点编号为Tt5、Tt24、Tt38 和Tt37。试验时将采集的气流存储于取样罐,试验后利用安捷伦7890B 气相色谱仪分析组分,系统测量精度优于5%。

采用如图3(b)所示的“一”字形排架在风洞长时间运行期间进行流场性能校测,获得喷管出口流场速度、温度的时间历程情况。试验时利用模型送进机构将“一”字形排架上下送入送出流场,可以规避排架总温探针长时间工作过程中烧毁和“米”字形排架尺寸大无法退出流场等难题。“一”字形排架自上向下间隔布置压力和温度测点,顶部5 个测点各间隔50 mm 布置,底部最后2 个测点间隔70 mm 布置,最上部的测点距离风洞中心255 mm。共安装有4 个皮托压力探针和3 个总温探针。

在进行风洞流场校测时,“米”字形排架或“一”字形排架安装在试验段内模型送进机构上,可以轴向和垂直移动,从而测量不同截面或位置的参数。

安装在排架上的总温探针采用氧化铝陶瓷滞止室,总温恢复系数0.97,热电偶选用K 型热电偶(Ma=4~5)和铱铑40-铱热电偶(Ma=6~7)。其中,K 型热电偶测量范围为73~1 643 K,精度为±0.40%;铱铑40-铱热电偶测量范围为273~2 423 K,精度为±1.00%。安装在排架上的皮托压力探针为水冷结构,压力采用PSI 电子扫描压力测量系统进行测量,量程范围0~700 kPa,精度优于0.1%。

2.2 流场校测方法

风洞气流最高温度达2 335 K,气体分子的振动能被激发,气体的比热比不再是定值,利用正激波关系式结合高温真实气体效应迭代计算马赫数。设激波前马赫数为Ma1,压强为p1,温度为T1,总温为T0,总压为p01,则激波前有以下关系式:

设激波后马赫数为Ma2,压强为p2,温度为T2,总温为T0,总压为p02,则激波后有以下关系式:

正激波前后满足以下关系式:

进行流场调校时,根据测得的激波前后总压、总温及试验气体各组分的比例等关系式,反复迭代计算,得到激波前后的马赫数。

一般将喷管出口不同截面上马赫数或温度偏差≤5%内的区域定义为马赫数或温度均匀区,均匀区的大小可以用于评估喷管出口流场的可用范围。采用各参数均匀区内测量结果的平均值X¯、标准偏差σX和相对标准偏差 ωX等来表征均匀区内该参数的均匀程度:

式中n为某参数均匀区内测点总数。

3 风洞流场品质及运行能力

3.1 喷管出口流场校测

对Φ3 m 喷管流场校测时,Φ3 m 排架压力和温度测点距离喷管出口600 mm。图5 为Φ3 mMa6 和Ma7 喷管典型状态下流场校测的马赫数分布和总温分布情况,实心图例为各测点平均值,空心图例为各测点的偏差值(测点值相对均匀区内平均值的偏差),表1 为参数汇总结果。校测结果表明:Φ3 mMa6 和Ma7 流场均匀区直径为喷管出口直径的80%,均匀区内各测点的偏差值均小于5%;Ma6 均匀区内平均马赫数为5.94,马赫数相对标准偏差为0.45%,总温相对标准偏差为0.84%;Ma7 均匀区内平均马赫数为6.89,马赫数相对标准偏差为0.74%,总温相对标准偏差为1.09%。Φ3 mMa6 和Ma7 喷管流场均匀区内各径向马赫数和总温分布曲线平直,分布偏差小,且马赫数和总温分布相对喷管中心轴线对称性好,分布均匀。

表1 Φ3 m Ma6 和Ma7 喷管流场校测结果Table 1 Flow field calibration results in Ma6 and Ma7 conditions of Φ3 m nozzle

图5 Φ3 m Ma6 和Ma7 喷管流场马赫数和总温分布Fig.5 Mach number and tot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Ma6 and Ma7 condition of Φ3 m nozzle

总温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取决于温度传感器精度,铱铑40-铱热电偶测量范围为273~2 423 K,精度为±1.00%,即总温测量结果的误差不超过1%。

马赫数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取决于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其中皮托压力探针的恢复系数为0.96~0.98,压力扫描系统的测量精度为±0.10%,经过迭代计算,马赫数测量结果的误差不超过0.03%。

对Φ2 m 喷管流场校测时,Φ2 m 排架压力和温度测点距离喷管出口500 mm。图6 为Φ2 mMa4、Ma5 和Ma6 喷管典型状态下流场校测的马赫数分布和总温分布情况,实心图例为各测点平均值,空心图例为各测点的偏差值,表2 为参数汇总结果。校测结果表明:Φ2 mMa4、Ma5 和Ma6 状态的流场均匀区直径均为喷管出口直径的85%,均匀区内各测点的偏差值均小于5%;Ma4 状态均匀区内平均马赫数为4.02,马赫数相对标准偏差为0.88%,总温相对标准偏差为0.15%;Ma5 状态均匀区内平均马赫数为5.00,马赫数相对标准偏差为0.80%,总温相对标准偏差为0.34%;Ma6 状态均匀区平均马赫数为5.94,马赫数相对标准偏差为1.16%,总温相对标准偏差为1.58%。Φ2 mMa4、Ma5 和Ma6 喷管流场均匀区内各径向马赫数和总温分布曲线平直、分布偏差小,且马赫数和总温分布相对喷管中心轴线对称性好,分布均匀。

表2 Φ2 m 喷管不同马赫数状态流场校测结果Table 2 Flow field calibration results at different Mach numbers of Φ2 m nozzle

图6 Φ2 m Ma4、Ma5 和Ma6 流场马赫数和总温分布Fig.6 Mach number and tot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Ma4,Ma5 and Ma6 condition of Φ2 m nozzle

3.2 喷管出口轴线方向流场校测

为验证风洞轴向方向流场均匀区分布情况,利用模型送进机构将流场排架沿风洞轴向移动,对喷管出口不同位置流场进行测量。考虑总温探针长时间工作可靠性,每车次只校测一个截面。以Ma5 为例进行分析,分别对Ma5 状态典型工况喷管出口500、1 000、1 500 mm 三个位置进行流场校测。图7 给出了不同截面位置的马赫数剖面和总温剖面图。表3 给出了不同位置流场校测汇总结果。结果表明:500、1 000、1 500 mm 三个截面位置的马赫数均匀区分别为1 700、1 500、1 300 mm,三个截面均匀区内的平均马赫数均为5.0,马赫数相对偏差最大值为0.80%,马赫数均匀区内总温偏差最大为0.20%,实测马赫数半锥角为11.31°,小于理论值11.54°,风洞流场马赫数菱形均匀区比理论预测直径更大,轴向长度更长,流场品质更好;500、1 000、1 500 mm 三个截面位置的温度均匀区均为1 700 mm,温度均匀区呈圆桶形分布,平均总温分别为1 196、1 186、1 200 K,三个截面总温均匀区内总温相对偏差最大为0.80%。

图7 Ma5 喷管出口不同位置处马赫数和总温分布Fig.7 Mach number and tota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s from nozzle outlet under Ma5 condition

表4 给出了在喷管出口1 000 mm 截面时Ma5 流场组分测量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4 个测点的组分分布一致性较好,但O2、N2、CO2、H2O 物质的量浓度与理论预测值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中O2浓度偏差1.8%,N2浓度偏差1.0%,CO2浓度偏差1.6%,H2O 浓度偏差1.2%,主要是由于系统测量误差导致的。

表4 Ma5 流场组分测量(1 000 mm 截面位置)Table 4 Component measurement results at 1 000 mm cross-section in Ma5 condition

3.3 风洞流场随运行时间的波动

风洞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空气/液氧/燃料供应系统、燃烧加热器、喷管、扩压器和真空排气系统等的工作稳定性将影响风洞流场性能。本文采用“一”字形排架对风洞Ma6 典型状态150 s 运行过程进行了流场校测,考察了风洞流场随时间的波动情况。风洞起动后10 s,利用模型送进机构将“一”字形排架从试验段底部向上送入至流场,15 s 到指定位置,17 s向下撤出流场,此时获得一组流场校测数据(记为T15);100 s 时排架再次送入流场,105 s 到指定位置,107 s 撤出流场,此时获得第二组流场校测数据(记为T105)。图8 为风洞运行过程曲线和流场校测数据,结果表明运行过程风洞总压稳定,两个时刻校测马赫数和总温分布基本保持一致,波动分别为0.51%和1.60%。T15 时刻4 个皮托压力平均值为115.8 kPa,3 个总温平均值为1 586.8 K;T105 时刻4 个皮托压力平均值为116.8 kPa,3 个总温平均值为1 548.0 K。

图8 Ma6 状态长时间运行的关键参数Fig.8 Typical parameters for long-term operation in Ma6

从Φ3 m 高温风洞典型运行曲线可知,风洞起动快,压力波动小,从风洞起动到点火成功、流场建立,时间约10 s,远小于美国兰利中心8 英尺高温风洞的130 s起动时间[10],且起动过程燃烧室无明显压力波动。

4 结论

Φ3 m 高温风洞是进行高速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推进技术、材料与结构等试验研究的重要地面设备,是空气动力学、高速推进系统和热结构试验的大型试验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1)风洞模拟参数范围宽,具备马赫数4~7,高度17~30 km 飞行环境下的马赫数、总焓、动压和氧组分同时模拟能力。

2)风洞流场均匀区大,达喷管出口直径的80%以上,马赫数菱形均匀区与理论预测结果一致,温度均匀区呈直筒形分布;均匀区内马赫数和总温相对标准偏差均优于2%,相对喷管轴线对称性好。

3)风洞运行性能好,起动快,压力冲击小,长时间运行稳定,数分钟级长时间运行过程中马赫数波动小于1%,总温波动小于2%。

猜你喜欢

总温马赫数风洞
一维非等熵可压缩微极流体的低马赫数极限
3m×2m结冰风洞热流场品质提高及评估
载荷分布对可控扩散叶型性能的影响
大型结冰风洞热流场符合性验证
斑头雁进风洞
黄风洞貂鼠精
基于NI cRIO平台的脉冲燃烧风洞控制系统设计
高超音速气流总温传感器设计
NF-6连续式跨声速风洞马赫数控制方式比较与研究
基于总温测量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