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随班就读学生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09刘健陈逸超杜文彬厦门市集美区碧溪小学

体育风尚 2023年20期
关键词:随班体育教师体育

刘健 陈逸超 杜文彬 厦门市集美区碧溪小学

随班就读指的是让特殊儿童在基础教育机构和其他普通儿童接受相同教育的教学模式[1]。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不仅要讲解基础的教育内容,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有效性的特殊服务、特殊教育,使随班就读学生能与普通学生学会创造、学会求知,平等、自立的参加社会生活,进而成为有纪律、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接班人[2]。随着国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五育融合成为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关键举措。目前部分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体育学习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许多随班就读学生对体育学习存在畏难心理,难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练习的过程中,使得体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忽略了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部分学生是家中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家长对于孩子课堂参与的情况不够关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逃避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对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随班就读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更能进一步培育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学练的态度,增强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运动激情,可以进一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品德素养、智力素养、体能素养、美丽素养、劳动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最终实现五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强化直观感受,提升德育修养

随班就读学生的大多数是在视力、听力、语言及智力等方面存在问题,更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及时加强德育教育的融入,使随班就读学生能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特别是随班就读学生,在能够一目了然的学习体育知识时,他们会更好的表现出学习的兴趣,更快的掌握体育技能。例如,体育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技术动作学习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比赛视频,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通过对比赛和规则的讲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强化体育教学的情感渗透,使学生真切领悟体育运动的精神,有效提升学生德育修养。再者,教师可在教学环节进行异质分组,将随班就读的学生安排给优生合作学习,让优生带领随班就读学生进行技术练习等,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体育品质;最后,教师也可以组织随班就读的学生进行展示与挑战,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不断进步与成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达到提升德育修养的目标。

二、开发形象思维,发展智育水平

落实智育在随班就读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渗透与发展,不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与研究体育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学生养成正确、规范的体育锻炼习惯[3]。体育教师要结合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和研究智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展示,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轻松、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在提升学生体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在教学前滚翻项目时,体育教师先利用视频的形式给随班就读学生展示前滚翻动作要领,提出问题:老师的前滚翻动作跟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比较相似?引导随班就读学生联系生活,说出像车子的轮胎、像篮球等答案,借助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又如在教学队形队列内容时,随班就读的学生对于队伍的调动和转移理解不够到位,体育教师可以先用小人偶或者小标志代表学生来讲解体育队形队列的原理,让随班就读学生自己尝试用小标志摆出不同的队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不同队形的站位与变动,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深化对队形队列变化的理解。因随班就读学生的残障种类不同,教师也要采取恰当的方法授课,例如对言语障碍和听力障碍的学生,要采用实验法与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讲解,标记练习路线,教师进行分环节展示,提醒并标注练习标志,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展示不同,点出问题,学生再次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思维。

三、普及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美感

随班就读学生因思维、行为等都处于低水平状态,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判断和提取相对于正常学生都比较弱,对体育课中美的感受能力较差。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趣味十足的体育课堂中感悟到体育美的存在,有效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审美水平,将美育渗透到体育课堂中。例如,在进行足球项目教学时,体育教师可将足球在中国的起源文化和传统的民间足球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给随班就读学生介绍蹴鞠与足球的差异、相同之处,让学生了解足球的文化,让他们感受足球历史文化的底蕴美,让学生能领悟体育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再者,我们可以借助传统的童玩游戏为学生进行美育。例如,组织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跳格子”的游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给学生区分和制定好左右格子的路线,随后让学生在跳跃的过程中自己画出自己的行进路线,鼓励学生把路线连起来,形成一副对称图,让学生感受体育游戏路线的对称美。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和感受体育文化,不断的进步与成长,保证美育的成效[4]。

四、鼓励器材自制,提高劳动技能

在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时候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培育随班就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引领他们养成正确、规范的劳动习惯。体育教师可以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分成各小组,合作分工制作自己需要用到的体育器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参加体育学习的意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促进小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投掷沙包一课时,在课前提前准备好缝制沙包器材,然后上课时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学生分工完成缝制沙包的环节,最后,利用自行缝制的沙包进行学习和训练。体育教师在自制器材的过程中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沙包进行练习,获得满满的成功体验感。再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废纸制作“水稻”,组织学生进行“春种秋收”的游戏,教师现将学生制作好的“水稻”全部给第一位学生,第一位同学出发后,将“水稻”放在指定位置(春种),返回后与下一位同学击掌接力,下一位同学出发后将“水稻”全部收回(秋收),以此类推,小组最快完成的获胜。学生自制练习和游戏的各种器材,养成了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劳动技能,在练习中也发扬了勇于吃苦,坚持到底体育精神。

五、创新教学形式,培育体育品德

随班就读学生由于视力或智力上的差异化,进行正常的体育学习是更加困难的。在体育课堂时常出现无法适应学习进度、不理解体育教学内容、不明白老师表达的意思等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导致随班就读学生缺失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不喜欢和老师同伴交流。体育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认知的规律为依据,小学体育教师更要时时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状况设计体育活动,改进教学流程,培育随班就读学生优秀的体育品德[5]。例如,教师在进行练习后学生的展示环节,可以邀请练习的比较好的随班就读同学给大家进行展示,对展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组织班级同学相互评价,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展示自己,鼓励班级同学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实现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与进步。反之,教师可以在班级树立认真学习,积极向上的随班就读学生典型,组织班级学生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努力拼搏、积极学练、不言弃、放弃的体育精神,让班级的课堂学习氛围得到升华,进一步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六、个性差异教育,实现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体能水平,为每个学生制定量身定制的体育课程。首先,教师能够制定灵活多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能让身体协调性好的同学多进行跑动、跳跃等运动,而技术敏锐度高的同学则多进行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等的技术训练。能够满足学生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需求,进而激励身体发展和思维发展。其次,通过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个人的自我意识建立,让学生在运动中展现自己的长处和特长。例如,好运动员和不擅长运动者,因执行动作有纯熟和困难而车间无效的位置,随时因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微调,形成了学会协作的习惯。最后,针对“个性差异教育”的体育课程,提倡运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主题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人创意和创新能力。总之,个性化教育是一类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差异,参与体育锻炼方式的体育教育模式,即在过程中应保证每个人都能借助自己的力量,全方位地锻炼身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七、形成习惯,保障身心健康

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够保障身体健康,更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何构建好的体育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开始。线上或线下,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例如早起锻炼、定时佩戴运动场馆、避免膳食过量等。定期举行“运动健康”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运动中结交朋友、分享经验,在不断向上的状态下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其次,需要建立全生命体育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值等信息,并通过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运动方法和目标,提供相应的运动处方和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慢慢形成好的运动习惯。最后,体育教学需要将健康成为体育教育的指导理念和目标,加强操场样板、体育卫生设施的建立,保障学生安全健康锻炼,提高他们体质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比赛和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让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慢慢形成好的运动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素质。总的来说,通过这些策略和努力,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保证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坚韧精神。

八、多学科融合,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

体育教育不只是锻炼身体,如何将各科知识与体育教育进行融合,通过体育教育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达到跨学科协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与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进行融合。这可以通过学科过程中的例子、案例、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展示,并通过问题解决和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各领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引入文化元素,扩大学生视野,鼓励学生积极了解本土和外国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培养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思维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体育优秀人物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一种文化氛围,让他们从体育中获得文化体验。最后,在体育教育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拓展学生的应用技能。面对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运用虚拟教学、互动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以此为“跨学科”创造更多有趣、有效和互动性强的学习场景。

随班就读学生是众多学校现如今需要正面面对的一个问题,体育学科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也更加需要体育教师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以五育融合为导向,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深入研究,将德育、劳育、美育、智育等有效渗透到体育课堂,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全面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整体质量。使随班就读学生也能体会到体育学习的趣味,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力,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随班体育教师体育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