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内涵、价值与实践
2024-01-08潘文霞
潘文霞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趋势,经济增长模式已发生较大改变,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主要靠要素投入驱动到主要要靠创新驱动。相应地,产业结构也必须升级,急需更多在现代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然而,当前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尚不能顺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所培养出的人才在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方面与产业升级后的岗位要求存在不匹配之处。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2]2021年4月,全国职教大会提出,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提升教育质量;同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3];2022年教育部两次发文,提出大力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教材建设。一系列“岗课赛证”相关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突显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求。
1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含义
“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竞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融通则强调岗、课、赛、证四者的融合贯通。岗、课、赛、证这四个元素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融合,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1.1 岗是方向
岗位需求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定位都源于岗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当以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只有在对相关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方可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规格。职业教育课程定位的内容包含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分析岗位的职责和职业技能,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匹配[5]。当工作岗位对能力素质要求发生改变时,课程内容也要相应做出改变。因此,岗位是制定课程的目标和依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1.2 课是核心
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职业教育课程涵盖了职业教育机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所选定的教材所包括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6],是实施技能人才的培养的主要途径。通过实施课程体系,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落实和完成。课在“岗课赛证”融通中处于核心地位,岗、赛、证通过融入课来实现育人的目的,体现为课岗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以及全面综合融通。课程来源于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来自职业岗位,是通过科学方法从职业活动中获得的。要经过岗位分析,明确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再将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从而确定所要设立的课程并构建相应的课程结构。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是凭空臆想而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从而解决了“能岗不匹配”的问题。
1.3 赛是标杆
赛是课程教学的示范和标杆。职业技能竞赛是基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实际生产与经营工作环境,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的专业化竞赛,旨在考核参赛者的操作技巧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它往往以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任务和体验竞赛过程,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论能力和社交能力。与一般实训不同的是,职业技能比赛的定位更高,是以培养和遴选高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目标的加强版训练,是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高端延伸和优化手段[7]。职业技能比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是职教改革的风向标,将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4 证是检验
证是对课程学习的评价和检验。自2019年以来,国务院逐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并实行社会化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教育部也于2019年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的研究报告》,旨在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经成为主流的认证方式,它不仅是对技能水平的认证,更深刻地反映了个体在职业领域及其职业生涯中所需的综合能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基于行业标准,主要考核岗位核心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体现了行业对岗位职业技能的最新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用于检验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学习是否达到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标准,它不仅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也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认可。专业课程应当包括满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必备内容,首先要明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根据相关证书的评估要点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操技能培训,评价方法等。学生在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除了能获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价值
在哲学领域中,“价值”指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能够满足后者需求的效益联系。探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价值,将有助于更深理解这种融通育人模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效用及之间的效应关系。
2.1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在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总量已超过1.65亿,占全国就业人员的21.3%。但是其中的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9%。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与结构尚不理想,加上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严重制约我国的产业进步和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8]毫无疑问,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一种创新。它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融合了岗位能力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等先进标准。[9]通过 “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充分整合企业的岗位资源、职业院系的课程教学资源、职业技能大赛资源及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考试资源实现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及岗位能力之间的紧密匹配,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之间深度整合与高度对接,从而培育符合当前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 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并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指明了方向。[10]“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从教学层面将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落到实处,它对标企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标准来建设专业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培养适应现阶段产业发展需要的、拥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将教育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人才培养和工艺改进上实现双赢。职业院校与企业需要共同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人才评价体系,共建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这种可操作性模式能实现校企真合作、产教真融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2.3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16年到2020年,全国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所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满意度由83%增长至86%。[11]但是随着产业升级转型,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缺乏企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难以承担“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任。要实现从“能就业”、“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职业教育需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通过“岗课对接”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融合,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课赛融合”,学生在职业技能比赛中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课证融合”,学生能够掌握当前产业发展所需的多项技能。而在“岗课赛证”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育的人才不再仅限于具备单一的技能,而是综合掌握产业所需的多方面技能,从而为学生的高品质就业以及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才能发挥其综合育人的实效和功能。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省特色专业)主动构建“岗课对接”课程体系、“赛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以证为尺”保障机制,推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1 课程重构:以岗定课,重构课程体系
首先,基于岗位需求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基于这个分析来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即对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这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的基础和前提。在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及教师的共同协作下,系统地对岗位的工作领域与任务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从中精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深入分析了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基于对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进一步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并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内容必须准确对接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相吻合,同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其中将X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大赛的技能标准融于课程标准,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外贸业务、跨境电商运营及涉外商务服务等岗位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对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了七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针对“进出口业务、跨境电商运营及涉外商务服务”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共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而确定各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大赛培训融入课程体系中(见图1)。
3.2 教学实施:赛教融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一方面,构建赛教融合的“2P+2C”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2P表示project + practice(项目+实践),2C 表示competition +creation (比赛+创业创新)。“2P+2C”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突显了赛教融合实践教学特色。将省赛、国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将大赛的培训、内容、方法及评价融入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中。“2P+2C”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成,见图2。基础技能强调操作技巧的熟练性,专业技能着眼于技术的实际应用,而综合技能则强调综合实践性,在真实的工作实践、创新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分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12]。在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实施该实践教学体系后,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在省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得获一等奖。
表1 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转换(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图1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图
图2 “2P+2C”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体系
另一方面,开展实践导向的“三教”改革。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企业流动站为依托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还提升了兼职教师比例,聘用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从事实践教学。在教材建设方面,开发校企双元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案例)引入教材,将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编入教材,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法创新上,开展赛教贯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赛项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商务知识和技能。
3.3 评价检验:以证为尺,建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证”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检验与保障。“证”就像一把尺,评价检验人才培养是否达标。以“证”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竞赛证书的技能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检测将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首先,组建由企业、高校、竞赛委员会及技能认证机构等多方组成的评价共同体。这个多元评价共同体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他们分别对岗位能力需求、课程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竞赛证书的技能标准的理解比较深入和全面,他们加入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共同体中能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全面深入的评价、检验和监督作用。其次,建立“多元主体、多维内容、多样方法”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由学校主导,吸纳企业、竞赛组委会和技能证书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监督并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与监督的内容是多维度的,不仅从课程设置层面进行评价,还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各方主体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标准等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反映出不同主体对课程设置的不同需求,避免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主体参与”的方式对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评价方法采用专业评估、过程评价、技能竞赛、证书获取、毕业设计等多样化评价方式。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为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