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
2024-01-08
矿业工程一流学科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文/姜琳婧 金爱兵 赵怡晴 韩少奇
摘 要:为应对矿业行业新业态,解决新型矿业人才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满足矿业工程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自身定位出发,通过有效整合本硕培养环节,强化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机衔接,突出指导教师的全程化指导,强化科学研究训练,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国际化能力培养,探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关键词:矿业工程;一流学科;本硕贯通;机制探索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国外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例如: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本科生设计了研究、实践、创业三个方向的导向实践计划;芝加哥大学组织包括本科生在内的不同层次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提前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处理实际项目的能力[2]。从2010 年开始,国内高校也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双一流”建设大学纷纷利用自身优势专业,结合研究生教学科研资源,在学制年限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探索试点,如“本—硕—博连读”、弹性学制等方案,发展适合自身优势的“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模式[3]。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鼓励本科生早实践、早科研,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更早发掘个人特质,明确个性化培养方向。通过打通本硕培养环节,减少学生变更学校的次数,实现本科和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实践与科研活动的贯通,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本硕贯通培养给予学生参与长周期、高难度科研项目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生继续读研深造,进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文件精神,加快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需求,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于2019 年开始在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矿业工程学科进行本硕贯通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校范围内推进本硕贯通模式奠定基础。
矿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方向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存在着显著差异。针对矿业领域,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侧重在矿业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为主;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或专业技术能力,在这一阶段更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当前形势下,矿业工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呈现两个思路方向:一个方向是本专业方向理论与技术的深入学习研究,培养矿业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向是开展“矿业+新工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跨界人才。无论是哪个方向的人才培养,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实践过程的融会贯通。仅本科阶段的学习不太能适应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探索价值。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探索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丰富多样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矿业工程学科从自身定位出发,通过有效整合本硕培养环节,强化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机衔接,突出指导教师的全程化指导,强化科学研究训练,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国际化能力培养,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
1.以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和全球视野的矿业领域高素质领军人才为目标,定制矿业学科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在生态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策略。矿产资源将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既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动力,又给矿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的人才需求。学校矿业工程是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矿业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应承担重要责任。然而,作为典型的优势非热门学科,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第一志愿录取率低、转专业率高的问题,留在本学科的学生人数一度不足招生人数的50%。
生源是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生源,“一流学科”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院充分认识到加强与学生的直接沟通,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专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传统优势非热门学科新工科改革的重要性。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本学科的定位,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发展需要等共同决定了分类培养是矿业学科的必然选择。学校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选择专向型培养与“矿业+ X”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学科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提出“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4]。适应当前矿业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设立“智能采矿”“矿业金融”“矿业绿色发展”“城市地下工程”“矿山安全与职业健康”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统筹设计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制定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本科前两年按照普通本科生培养,第三年、第四年需要同时完成本科大三学年、大四学年和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的学业要求,后两年按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要求培养。同时,开展本硕贯通班选拔。选拔在本科第二学年末进行,综合学业成绩排名在专业前40%的本科生有资格提出申请,学院根据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择优选取进入本硕贯通班。选拔进入本硕贯通班的学生将获得学校的保研资格,优秀的学生在硕士阶段可转入硕博连读。
2.基于时代和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开展课程衔接与科教融合的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革新
由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设置的广度与深度也应不同,从本硕贯通培养出发,对本研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提升硕士阶段专业内容的前沿性和综合性,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解决复杂矿业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目的。
第一,课程体系重构。打破课程间的壁垒,统筹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环节,整合或重新设计综合性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水平,精简课程数量;新工科人才应该具有的新素养与能力的形成涉及到哲学、社会、文化、物理、技术、信息、科技以及工程等诸多学科领域,整合重组和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矿业新工科人才可迁移的职业技能;依托矿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方向,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层级、关联性及先后顺序,开展岩石力学、矿床开采技术等多个方向课程群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按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原则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二,注重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新经济背景下,生物、信息、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壮大扩充了矿业研究范围的知识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业工程本身也产生了新的技术和研究方向,如特殊采矿技术、数字矿山技术、现代充填技术、深井开采技术等,这些新技术进一步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同时,现代矿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更应该注重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交叉知识、原理和方法,鼓励案例式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未来能力。
第三,开展跨学科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开展“矿业+”建设,通过课程的组合、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培养计划的制定,支持用同一方案培养出“城市地下工程”“矿山安全与职业健康”“矿业金融”“矿业绿色发展”等专业方向矿业后备人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应课程,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第四,开展智能采矿专业人才培养。随着矿产资源开采向深部、海洋甚至太空发展,少人化、无人化作业是必然结果,智能采矿已经成为矿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行业发展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学校率先开展融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知识体系的智能采矿专业培育。2018 年,学院联合高等工程师学院设立“智能采矿创新班”,成为全国最早探索“智能采矿”本科方向的高校之一;推动“智能采矿工程”本科专业申报,2023 年4 月“智能采矿工程”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成功获批,并于2023 年6 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首批智能采矿专业学生的选拔。
3.开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校企深度联合的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研究生的培养层次较本科生高,不仅要通过理论知识来进行培养,而且要做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因而更强调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研究生的各项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进行知识转化,难以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5],如果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前期并未有过相关的训练,则可能无法适应这一阶段。本硕贯通的学生想要在学习年限缩短的同时赶上学习进度,在前期就应通过实践平台锻炼各项综合能力。因此,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加强实验教学,前期提供合适的实践平台,如企业实习、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机会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阶段。
在本科阶段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节能减排、创新创业等国家级大赛,建立每名学生均参与本科生SRTP 项目的机制,鼓励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多学科交流和合作能力。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有效的实习形式和内容。例如:在露天矿山实习,指导学生进行无人机航拍,通过航拍数据构建露天矿边坡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增加实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带学生走进与矿业相关的不同类型企业,如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低碳研究所、金诚信矿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安百拓贸易有限公司等,切实了解行业发展脉络。强化毕业环节的创新创业导向,实行校企共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多层次矿业工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重点城市与重点企业共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行业或企业深度参与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研究生提供真工程、真问题的培养环境,提升服务一线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能力。
4.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促进师生融合,实行全链条、立体化育人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关系,其以教学活动为纽带,目的是完成教育目标。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阶段的这种关系更为重要,其对教学行为质量的影响更大,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专注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硕贯通培养模式下,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可能不为同一教师,将导致本硕贯通学生与研究生导师交流学习的时长缩短,同时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相关性不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索如何加强本硕贯通学生与导师以及科研团队的融合十分必要。
矿业学科是学校最早全面贯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学科之一。学生在大一阶段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本科阶段导师,进入本科阶段导师的团队。本科生导师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依托学术科研团队,对学生在学业发展、未来规划、学术科研方面进行点对点、个性化的指导。在团队中,导师提供科研思路与辅助,由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研究等活动,形成“本研一体、高低互动”的交流机制,实现“传帮带”流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学生在大三阶段开始主持或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前接触科研项目。鼓励本硕贯通保研的学生在大四学年选择研究生导师相关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使硕士阶段的研究课题与本科保持一致。
5.拓展多类型、多渠道、多模式的国际交流方式,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积极推进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化师资和学生,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签订“2+2”培养协议,达成开办矿业国际夏令营等多项国际化合作意向;2019 年8 月,全额资助12 名学生参加芬兰智能采矿海外实习;与安百拓集团公司(瑞典)建立包括实验室共建、奖学金、实习基地、课程教材共建等在内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学校矿业学科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通过科学制定培养目标,打通本硕培养环节,强化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本科和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实践与科研活动全程贯通,保持了学生学习和科研的连续性,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尽早确定事业规划提供了可能。2019 年,学校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在矿业学科2017 级本科生中进行了首批本硕贯通班选拔。2023 年6 月,首批本硕贯通培养的学生硕士毕业,100%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正反馈持续传导,矿业学科学生转专业率显著降低。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 文/董春阳 于宝库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的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紧迫,在推动高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青年教师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高校须更加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才能培养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而“青年教师教育引导”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与高校诸多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1],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要想塑造出一支拥有崇高师德师风、业务精良、达到世界顶端标准的青年教师团队,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推进理论武装制度化、联系服务具体化、生活关心常态化[2]。围绕新时期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对新时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有效对策,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2013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2018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并对此作出全方位、系统化部署。2020 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作为首要目标。
步入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迎来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尤其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新时代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针对教师工作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并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予以保障,作为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青年教师持续推动高等教育的科学进步、成为实现人民对高等教育给予较高满意度的关键因素[3]。同时,青年教师因其年龄优势,对学生思想行为能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持续加强并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分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的贡献力,加快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落实中央战略、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4],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和师德建设是一个逐步提升、持续优化的过程,期间既要由高校主导,将各类优势资源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创新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实践路径以及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方式;同时,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将思政工作和职业发展融会贯通。
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强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将其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5]。通过政治上正确引导、专业上精心培养和生活上热情关怀,引领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坚定奋斗目标、塑造优秀品质,全面提升思政觉悟和业务水平。
1.加强政治上主动引导,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仍须继续加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提升高校党组织政治职能,加强党员教育监督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在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建设中的统筹作用。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育德育人能力,建立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6],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此外,要进一步推崇高尚师德,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培育,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激发教师对于教师道德修养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强化师德考评落实,严格执行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考核,注重运用师德考核结果,使《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得以切实落实。
2.推动专业上着力培养,确立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高校教师发展相关制度缺乏系统性,教师培训方式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尚须健全。要健全高校教师教育成长机制,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更具全面性的教师发展组织体系,系统化建立教师发展的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推动教师队伍治理体系,落实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对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助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学科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课题共同研究,充分发挥部属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要进一步探索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整合高水平专业发展资源,建立健全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提升教师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养。
3.落实生活上热情关心,突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性作用
教师岗位管理缺乏灵活性,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尚待丰富,薪酬分配机制有待完善。要进一步优化高校教师聘用制度,推动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的改革进程,从工作机制的改革入手,探索建立政治生活导师制,通过主动开展政治引导、着力加强专业培养、热情关心生活状况,以此为青年教师提供贴心的服务,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并在期间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及相关知识。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在学术成长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成为青年教师在人生道路上的政治“指路灯”。要增加与青年教师交流和谈话频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通过示范性宣传,加强对青年教师生活的关心力度,不断向青年教师倾斜更多资源。要深入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教师职位晋升评聘机制、业绩考评及津贴发放办法,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并制定将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纳入教师思政工作的相关规定,将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育人工作成绩、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到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服务青年教师放在首位,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针对面临的问题及困难,与学术背景、专业技能、职业发展等相结合,创造条件、加大投入,搭建针对性强、个性化高的平台,以协助教师申请科研项目、举办学术活动、安排专业课程、处理家庭琐事等方面为抓手,切实为教师群体做好相关服务,做好关心关怀,增强教育效果,引导更多教师向党组织靠拢。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真抓实干,精准谋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要确保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强化保障,将青年教师的工作置于事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始终将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作为首要任务;要深化改革,紧抓核心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把握机制创新这一重要入手点;最终实现多方合力、齐抓共管,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开展保驾护航。
1.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第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宣传我国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整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进行分析研讨,解释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决策部署。此外,要在正面引导方面持续发力,做实答疑解惑及增进共识相关工作,助力青年教师准确了解国情,正确把握形势。
第二,深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弘扬崇高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同育人相统一、言传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同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三,丰富理论学习方式。充分结合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完善政治理论的学习体系,采用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有效途径,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定期对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推动形成信仰更为坚定的集体认同。
2.大力推进成长发展服务,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第一,健全发展制度。要面向教师建立更为全面的发展体系,其中包括完善的培训、保障、激励和督导制度,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成长。保障教师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通过健全的保障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督导制度共同作用,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师职业道德,以此营造积极向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夯实发展体系。要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教育教学指导、学习资源服务等方式,建立健全包括教师发展中心在内的各类平台,不断优化教师发展组织架构。要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及队伍专业化的有效建设,增加对教师发展的人员、资金、场地等资源投入,为教师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要赋予高校充分的招聘自主权,使其根据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招聘教师。同时,深入变革现有的编制岗位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此外,职称评审标准和机制也需要重新审视和创新,以确保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在教师考核管理方面,适当引入多元化的考核管理方法,以充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推动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3.扎实做好生活关心支持,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
第一,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作为高校,对教师要做到持续关心支持,突出他们的育人主体地位,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教师得以充分参与学校决策,发挥教师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关心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对教师的表彰,及时宣传教师楷模和优秀榜样。
第二,改革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薪酬和激励机制的改革,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要突出以科研和知识价值为导向,确保教师薪酬与教学科研贡献相匹配。同时,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制定更为科学、全面的考核量化指标,使教师在各方面的贡献都能够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和激励,从而创造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教育环境,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动力。
第三,解决后顾之忧。积极倡导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紧密合作,共同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加强统筹协调,妥善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为青年教师创造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同时还须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青年教师持续成长与发展。
立德树人,历来是一项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民族复兴进程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政治引领,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自觉追求。同时,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和责任,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此外,高校也要发挥主体意识,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搭建相应的发展平台,为其铺路搭桥,打通青年教师的成长通道。只有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才能将青年教师培养锻造成为教师队伍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一流学科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文/于宝库 姜琳婧 赵金丹
摘 要:一流学科建设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服务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是关键所在。以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了一种针对一流学科本科生、以第一课堂教育为基础、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以科技竞赛为纽带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并总结了该模式下取得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一流学科;素质能力培养;矿业工程
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学科建设则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2017 年,我国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旨在培养更多拥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然而,单纯地追求学科专业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一流学科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关注身心健康教育以及劳动技能培养,而且也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索传统工科尤其是一流学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高校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育服务的一线,应当切实承担好育人责任。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895 年北洋大学矿冶系科,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厚德博学、砺能善创”的学院精神,并以此为指导深入开展育人工作。现共有学生两千余人,设有采矿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 个本科专业。其中,4 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完成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矿业工程为一流学科。学院设置“沃土”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结合相关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了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体系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
紧抓第一课堂学风建设,着眼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而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和广度。学院以“多维协同联动、注重习惯养成、打造沉浸式学风建设模式”为目标,针对学院本科开展有针对性的“阶梯式”学风建设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2]。
1.协调多方力量,建立学风建设服务体系
学院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学风建设队伍“3+3”模式。以辅导员队伍为主体的思政队伍建设,每周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定期开展专项沙龙研讨,提升服务力;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辅导队伍,参与到学业辅导平台的建设中,强化专业基础教育辅导,助力学生制定专业发展愿景;以高年级优秀学子为主体的朋辈队伍,成立学生学业辅导中心,成立“朋辈研学团”,助力学生继续深造。同时,学院加强与党员骨干、全程导师、班导师的协同作用,开展“党员学风引领计划”“教授面对面专业培养计划解读”等活动;落实“本科生导师”“班导师”制度,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热爱专业,2020 级矿业类转专业率下降11.54%,2022 级矿业转专业率仅18%。现已初步形成线上线下辅导、自习室预约、学风调研反馈等学业服务模式;建设完成“学辅小屋”,设置“图书角”。近两年,共讲授习题课600 余课时,覆盖学生两千余人。本科生深造率较往年显著升高,2021 届毕业生深造率达58.94%。
2.精准供给需求,形成学风建设分级体系
学院针对本科不同年级开展定制化供给,大一和大二的第一学期是重点进行基础教育的阶段,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第一学期,学院重点开展专业实践引导和专业发展教育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探索所学专业领域,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学年,重点开展生涯规划和考研帮扶工作,提供相关的考研资讯和指导,支持有意向的学生顺利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准备工作。学院从基础教育到专业发展再到生涯规划,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定期组织新生集体晚自习、“每日一题”“兔子晚练”“最美笔记”等活动,针对高年级开展生涯规划、论文写作等培训。依托院级学业辅导微信公众号,开设“一对一辅导预约”等功能性版块,定期推出“繁星”先进事迹推送。点面结合,借助“特种奖学金答辩”等途径开展榜样力量宣传、考试诚信教育、课堂公约倡议等活动。
3.本硕贯通融合,组建本研一体研究队伍
依托学校“本硕贯通培养”政策,学院一流学科矿业工程专业率先设置本硕贯通体系,综合成绩在前40%的学生在大二结束时可选择本硕贯通,即6 年完成研究生全部课程,并在大二结束时配备研究生导师,提前参与研究课题。学院借本硕贯通机制帮助学生提早接触科研和系统化深度学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学院要求本硕贯通学生本科进入科研梯队,形成本研一体式研究队伍,为学生提供与研究生和导师的互动学习机会,促进不同层次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助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为一流学科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构建第二课堂培育体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理念
借助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目前高校重要的探索方向。第二课堂指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兴趣班、社团组织、志愿服务等。学院一直坚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发展,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制定培养计划,促进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社交水平、培养领导才能,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成长。
1.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保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设置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三大类成长助力项目,紧抓重大活动契机,借助导师、校友的社会资源,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为学生设计多项活动,指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弘扬爱国精神;开展 “把我的大学带回母校”寒假宣讲活动,树立爱校荣校观念;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建立院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如“百年矿业寻访社会实践团”“长青支教实践团”等,其中“长青支教实践团”涉及八个省区的农村乡镇地区,募集捐款13 万余元;为学生提供行业内实习岗位;开展“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实践活动,一院一品“让党旗在工地上飘扬,在井下熠熠生辉”特色党建活动。学院“土本19、20 党支部”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三等奖,“4 斋201A”获评“北京高校示范学生基层组织(宿舍)”。
2.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协作创新能力
学院制定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类成长助力项目,打造学院品牌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实效。组织开展“追寻榜样足迹、凝聚奋进力量”学院年度表彰大会,从“厚德”“博学”“砺能”“善创”四个角度对学院优秀榜样力量进行表彰分享,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和榜样力量;发扬学院文体优势特色,服务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发展,创办具有学院特色的师生联谊篮球赛、年级杯球赛、团学感恩庆典、合唱文化节等近十项文体活动。借助以上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统筹协调、沟通协调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展示平台。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学生技能特长培养
具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路径以及相关的技能要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学院制定第二课堂“工作履历类”“技能特长类”成长助力项目,要求学生在校内外党团学(含学生社团)组织、年级、班级等工作中任职,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类、计算机、驾驶、职业技能等资格学习,组织各级各类技能培训、主题讲座、报告、比赛、参观等活动,依托辅导员、专业教师、学院职业发展协会,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形成了“简历问诊”“前辈求职路”“模拟求职大赛”“生涯规划大赛”“一对一就业咨询”“校友话就业”等带有学院一流学科特色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及其他领域的就业选择,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全力保障学生将专业与岗位精准匹配,应对职场大环境。
发挥科技竞赛纽带作用,着眼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科技竞赛作为实践和实验的平台,是传统工科学生开阔专业视野、实现多学科交叉、培养动手操作、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支持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来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可以有效助力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竞赛育人成效,合理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动手、协调、沟通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本着“强基础、营氛围、重培育、精孵化”的竞赛工作思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学生骨干两股力量的积极性,搭建具有学院特色的科技竞赛指导平台。
1.完善学院学科竞赛体系,降低竞赛参与难度
学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分类和组织机制,确保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相应的竞赛项目和平台。联系各本科专业系所设置专业竞赛,面向学生开展“建筑结构挑战赛”“安全创意大赛”“采矿大赛”“矿物加工大赛”等院级专业学科竞赛,通过多样化的竞赛设置,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学科领域进行参赛,引导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和探索。学院设置科技协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参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竞赛水平。同时,学院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小班主任的带动能力和科研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倡导100%参与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后续参与高水平竞赛打下坚实基础。
2.强化高水平竞赛认知度,提升竞赛参与主动性
高水平竞赛,不仅是学生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更是锻炼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平台。通过参与高水平竞赛,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科技和学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求知欲。同时,竞赛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强化高水平竞赛认知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难度和挑战,让学生敢于尝试是学院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向。学院面向师生两个群体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赛普及宣讲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团委、青年教师团工委以及师生团干部的力量,联合往届大赛获奖队伍及指导教师,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比赛宣讲团。在宣传推广工作中推进重心前移,将比赛的宣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以及新教工入职培训当中,消除师生对于比赛的陌生感、畏惧感。邀请学术、专业、“双创”竞赛表现优异的学生组建竞赛指导讲师团,开展经验分享、软件工具使用培训等指导工作,确保学生群体的全覆盖,形成全员参与的浓厚文化氛围。以创赛为纽带,联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落实创新创业教育。
3.建立院级创赛孵化模式,提高竞赛参与持续性
学院以学科竞赛与科研成果为基础,推进订单式创赛项目孵化模式。建立“互联网+”大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蓄水池”,实施优质项目“种子计划”。主动联络积极性较高的学术梯队,定点选拔水平较高、较为成熟的项目或成果开展点对点孵化指导,为相关队伍配备竞赛专业教师进行精准化、全流程指导帮扶,主动帮助项目队伍联络学校资源,开展培训辅导。确保学生竞赛培养由0 到1 全过程培养,全流程开展竞赛育人工作,进而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近年来,学院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人数达500 余人,获奖率达20%以上。学生先后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团体特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助力学校捧回优胜杯。
总结
2022 年4 月21日,北京科技大学70 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中提出,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强调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3]。这为学校人才培养尤其是综合素质培养指出了明确方向。学院结合工科学生特点,构建了以第一课堂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载体、科技竞赛为纽带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在该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党和国家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新时代加强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实践探索
□ 文/耿倩男 王奕文 赵金丹 葛丰源
摘 要: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新的特征和更高要求,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紧密围绕“七个有力”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标兵样板学生党支部,总结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具体做法,探索和规划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基层党组织;高校党建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聚焦党建工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建设,对标“七个有力”,着力培养一批标兵样板学生党支部,切实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学生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更有温度、更加凝聚、更好服务师生的战斗堡垒。
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现状
1.高校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1]近年来,北京市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有保障五个方面,不断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学生党支部整体功能明显提升。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是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基层党组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载体。[2-3]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充实壮大,高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同向同行的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大思政”工作队伍,协调推进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者、关工委老同志、知名校友等资源有机整合,不断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做法
1.强化政治功能,为党建工作品牌“固本”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建立覆盖全院师生和工作的党的全面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党委落实主体责任工作体系,确保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打造示范性、带动性、引领性、先进性的学生工作团队,积极参与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等专题培训,依托周例会制度开展辅导员工作专项学习研讨、专项理论学习,期末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专项业务工作开展述职汇报总结及立项规划工作,以身作则上好爱党、爱国“思政课”。在学校内率先成立服务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心,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在全面梳理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细化工作,重点抓好党建工作宣传与思想引领、党员发展与骨干培训、党支部活动指导与促进三方面工作。
2.科学发展党员,为党建工作品牌“培根”
第一,严把党员发展关,构建“党班团”一体化建设模式下的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新模式。以班团组织为单位做好入党启蒙工作与新生教育的融合工作,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对党的正确认识,做到早宣传、早选苗、早培养、早发展;协同做好专业认知教育,以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为重点培养对象,将党组织实践活动与课程专业相结合,将党的先进理论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融合,提高专业自信心及文化认同感;优化培养机制,让高年级成熟可靠的优秀党员骨干同低年级学生党员结对,定期开展党校学习和系列活动,建立更为完善的全过程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模式。
第二,严把党员监督关,加强支部对党员的监督管理。严格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行为,教育广大党员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中做好表率作用。高标准、严要求落实组织生活会、网络述责测评,深入开展全体党员“承诺、践诺、述诺、评诺”活动,提高党员的党性自觉和行为自觉。
第三,严把工作章程关,构建党员成长教育机制。
制定支部在组织结构、党员发展、组织生活、思想学习、党费收缴、活动参与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流程开展工作,并进行年度的量化考核。实行“老带新” “一对多”的成长教育机制,鼓励党员带领党支部在政治引领、规范组织生活、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院中心工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更快、更好成长。
3.抓实党员教育,为党建工作品牌“提质”
第一,全面系统学。学院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生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确保党支部和全体党员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原则,时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创新形式学。扎实开展党员轮训与党支书培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形成个人自学、骨干领学、专家导学、研讨助学、实地研学“五学”方式,提升学习成效。邀请学院领导每学期至少讲一次党课,支部书记每学期作一次报告,开展“青春告白祖国”、过党员“政治生日”、入党初心分享等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永葆其思想立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丰富载体学。建设“院楼读书角”学习平台,配套建设党史党建专区,组织开展领学领读、交流研讨等;设置“诵经典、谱新篇”主题读书月,开展“用脚步丈量青春、用汗水庆祝百年”百公里接力跑活动,教育引导支部成员牢记入党初心,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开设“中共党史1921-2021”宣传专栏,拓宽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线上党员学习教育资源;落实党员学习评比制度,在支部营造强思想、争先进的好学向上之风,提高学生党员的学习主动性。
4.融合专业发展,为党建工作品牌“铸魂”
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协同专业导师力量,着力培养学生党员创新创业意识,为学校“三大赛”培育孵化持续输送新鲜血液,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助力学院“双创”工作发展。组建寻访实践团,助力矿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探究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百年来中国矿业的发展道路,探寻矿业学科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特色党史故事、先进党员事迹,记录历代北科人为矿业学科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榜样典型和感人事迹,提升党建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效果,为院史的挖掘整理和宣传积累了大量素材和经验。学院首批成立五个研究生科研梯队党支部,覆盖五个专业,逐步建立完善研究生梯队党支部建设方案。
5.突出服务育人,为党建工作品牌“赋能”
学院致力于建设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展现当代学生党员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为社会办好事,打造服务型的支部战斗堡垒。党支部积极开展调研实践,组织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偏远贫困地区支教,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国情、社情、民情;开展“战疫情、我先行、党员亮身份”系列活动,为学生党员提供承担防疫工作的平台,鼓励党员积极投入抗疫志愿活动;以学院“沃土”学生素质发展工作室为依托,组建学风引领团和宣讲团、课程答疑团、竞赛指导团四支党员朋辈讲师队伍,推进“党建引领学风建设”模式向纵深发展,激发学生党员先进示范效应,带动学生综合发展;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及文艺汇演、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鼓励支部成员参加并组建宣讲团,进行事迹报告宣讲,以亲身经历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支部活动中,讲好“青春故事”、弘扬“红色旋律”,引起广泛共鸣,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突出优势
1.建设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队伍,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本科生党支部50%成员专业成绩在年级前30%,通过助学活动实现年级挂科率下降2 个百分点;学院优秀学生党员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标兵”;多名党员积极投身抗疫行动,得到当地政府颁发的证书及寄来感谢信;近30 人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系列活动及文艺汇演等重大活动,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形成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
2.构建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促进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以党支部为单位,组建13 个支教实践队共140余人奔赴全国八省区的偏远贫困地区支教,活动被学习强国、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总计超千万阅读量,获评学校社会实践十佳标兵、金奖团队等荣誉;与海淀区图书馆(北馆)、 北京金港场道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共建协议,聚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锻炼等方式,在实践中引领学生党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新时代风采。
3.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文化品牌,推进党建引领文化育人
依托学生党支部成立的“百年矿业”寻访实践团,完成编撰院史1部、院友访谈录1部、转化论文研究成果2 篇。党建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效果得到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服务矿业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助力学院“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在年级、学院范围内营造热烈、持续的爱党、爱国、爱校文化氛围,团结凝聚广大学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