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业学科的探索与思考

2017-04-22林良夫赵小俊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综合性大学

林良夫 赵小俊

摘要:根据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从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推进人才汇聚培养计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科研品质提升工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建设一流学科的策略。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农业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30-02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央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农业科学ESI排名全球23位,在浙大生命科学领域里,具有差异性优势。浙江大学农学院从1999年组建开始,即确立了建设一流学院的战略目标,全面谋划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业绩。学科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均排名全国第2,作物学排名第5,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学科高峰。

一、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1.制订学科发展规划。以建设引领我国农学学科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科规划。努力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明确重点建设方向,有所取有所舍,形成富有差异性竞争性的亮点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学科高峰。

2.保证学科基本规模。保持学院的教学科研编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总编制数保持同步增长,满足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对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和急需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内同类学科竞争态势,实行动态的定编定岗。

3.推进学科优化整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把握学科优化内在逻辑,打破行政壁垒,在院内、学部内甚至校内进行相关学科的优化整合,自主设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农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推动学院学科交叉、整合、优化和快速发展,继续冲击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积极组织新团队申报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的创新团队,由此带动农学学科的建设和新一轮发展。

二、推进人才汇聚培养计划

1.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方针,做好领军型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包括院士、千人、青千、浙江“百人计划”在内的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努力在院士申报上实现突破;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杰青、优青、万人计划等人才;根据农学学科特色,在学科规划、人才规划和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自主制订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农科人才引进特区,通过Tenure-Track模式,引进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浙大“百人计划”。

2.优化青年教师培养。继续实施青年教师3个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跨越计划”和“交流计划”),持续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名师甚至国际导师进行交叉培养,提高学术声誉,奠定学术地位。每年全额资助10名左右青年教师及博士后赴国外名校从事1—2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为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创造条件和资源。

3.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根据学科规划,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强化其在优青、杰青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完善直接引进教授、副教授的条件及其相应规则和机制。争取建立教授职称指标动态机制,以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4.引导教师职业规划。创建“CPP”(Career Path Program)人才隊伍培育新举措,通盘考虑教师的培养、晋升和聘岗工作,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完善岗位聘任工作。在学校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院内的岗位类别。突出团队聘岗,在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的同时,引导教师向学科发展重点集聚,实现学术转型。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使命,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根据农科学生的特殊性,争取进行“小类招生,大类培养”。争取扩大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省外招生名额。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创立“本—硕—博”连读8年制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中国高端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调整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直博生及硕转博的比例;争取博士生招生名额得到持续增长;增加科学学位硕士生招生名额;对有实力自主提供奖学金的导师,允许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优化博士生出口标准,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加大质的引导,弱化量的堆积。

3.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建立健全本科课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参照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确定任课教师,以提高广大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全员担任助教制度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激发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完善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4.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建设3—5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持续实施“名师—名课—名书”教学工程。争取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5.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创新活动,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国创、省创等项目,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组织学生赴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国外名校从事科研训练。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环境。高效利用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的指标及经费,遴选并统筹安排本院学生的交流活动,聘请外国专家为本科生授课。积极与国外友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资助20名左右博士生到国外名校从事3—6个月的合作研究,选派50名左右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聘请10名左右国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文教学。

四、实施科研品质提升工程

1.持续提升科研规模和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加速转化”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共赢,紧紧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炼大科学,开拓大渠道,构建大合作,布局大项目,着力推进“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在稳步推动科研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科研内涵的丰富和科研声誉的提升。汇聚学科优势,整合研究方向,主动争取部委、省市和社会支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千万级项目的组织整合,努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多边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显著提升科研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交叉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原创成果。

2.凝煉重点领域和方向。在各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在学院层面上搭建三个科研平台,开展重点科研攻关。一是建成“生物育种”中心。重点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品质、抗逆等生物学研究,品种选育与应用。二是建成“作物绿色生态生产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作贡献。三是建成“茶业发展研究院”。重点研究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应用、加工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茶文化研究与传承。

3.推进科研基地和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和讨论,协调组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交叉项目。根据省部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适当整合,实现学科资源交叉和研究交叉,积极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计划。通过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交叉合作与融合,发现新亮点,实现新突破,力争在跨学科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综合性大学
“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