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表达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
2024-01-07卢二妹廖全明张彤
卢二妹 廖全明 张彤
【摘 要】研究中学生的情绪表达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某中学27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拒绝敏感性量表、孤独感量表、情绪表达冲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呈正相关,与拒绝敏感性呈正相关,孤独感与拒绝敏感性呈正相关。有效了解学生情绪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中学生情绪表达冲突的特点进行干预加强情绪表达,进而减少孤独感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拒绝敏感性来减少孤独感的產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中学生 孤独感 情绪表达冲突 拒绝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77-04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网络不满意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通常伴有悲伤和空虚等情绪反应[1],可能诱发抑郁症、攻击行为、不安全性行为甚至是自杀行为[2]等心理健康问题。情绪表达冲突是个体在渴望表达情绪与害怕表达情绪时产生的接近-回避冲突情绪状态。[3]拒绝敏感性是个体对他人拒绝信息进行过度反应的一种态度倾向。[4]有研究表明,孤独感与拒绝敏感性关系密切,某种程度上拒绝敏感性甚至能够预测孤独感。[5]拒绝敏感性与情绪表达冲突亦有紧密关系,高情绪表达冲突的中学生往往拒绝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容易产生对环境信息的消极认知,导致拒绝敏感性。中学是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心理现象从敏感走向不敏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并分析其与情绪表达冲突、拒绝敏感性的关系,对厘清孤独感现状及其产生机制、更好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中学抽取学生进行调查,剔除信息缺失及填写不规范的问卷后,获得最终有效问卷273份。其中,男生139人,女生134人;初一118人,初二86人,高一69人;平均年龄为(13.75±1.20)岁。本次调查得到被试及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二)研究工具
1.孤独感量表
采用Russell编制的孤独感量表[6],该量表共有20个题项,采用Liket-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孤独感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3。
2.情绪表达冲突问卷
采用由国外研究者King与Emmons编制、国内研究者冯克曼翻译修订的情绪表达冲突问卷(AEQ-G28)[7],该量表共有23个题项,分为后悔表达、渴望被理解、情绪迷思、抑制正性情绪和抑制负性情绪共5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情绪表达冲突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1。
3.拒绝敏感性量表
采用由国外研究者Rebacca L Jobe编制、国内学者李霞修订的拒绝敏感性量表[8],该量表共有18个题项,采用Liket-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拒绝敏感性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6。
全部结果采取SPSS24.0和PROCESS3.4.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学生孤独感的基本情况
根据量表编制者Russell的划分标准,孤独感量表得分在45分以上为高孤独、40~44分为一般偏上孤独、34~39分为中间孤独、28~33分为一般偏下孤独、20~27分以下为低孤独,孤独感量表得分在40分及以上可以认为有孤独感困扰。通过初步评估,中学生有孤独感困扰的占总体的58.24%。为了进一步了解孤独感的分布情况,对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户籍来源中学生的检出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二)中学生孤独感与情绪表达冲突、拒绝敏感性的相关分析
对中学生孤独感得分、拒绝敏感性总分、情绪表达冲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1可知,孤独感与拒绝敏感性总分、情绪表达冲突总分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孤独感、拒绝敏感性与情绪表达冲突各维度包括情绪迷思、渴望被理解、抑制正性情绪、抑制负性情绪、后悔表达得分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情绪表达冲突、拒绝敏感性对孤独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拒绝敏感性在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运用Hayes编制的Process宏程序Model 4模型,对拒绝敏感性在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以情绪表达冲突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拒绝敏感性为中介变量。Bootstrap重复抽样5000次,获得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显著。结果见表3、图1。
表3表明,情绪表达冲突对孤独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且加入中介变量拒绝敏感性后,正向预测的显著性仍然显著(P<0.05),同时情绪表达冲突对拒绝敏感性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拒绝敏感性对中学生孤独感的正向预测也显著(P<0.05)。即拒绝敏感性在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且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16—0.086],中介效应为0.049,占总效应的22.73%。
三、讨论
(一)对中学生孤独感基本情况的讨论
根据Russell对孤独感的判断标准,该检测有孤独感困扰的中学生占总体的58.30%。在性别、家庭结构和户籍来源上孤独感没有显著差异,年级对孤独感有显著性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9]。其中,高一年级的孤独感困扰(37.10%)要高于初二、初一年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高一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大和青春期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偏低[10],产生较高的孤独感。二是高一学生在校寄宿,与家庭、“社会联结”[11]较低,获取的支持和陪伴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比初中时期有所减少,并且在人际交往中接触的主要是教师和同伴群体,而同伴群体的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弥漫性,使得敏感的高一学生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最终导致压抑、情绪表达障碍、孤独感等心理问题。[12]
(二)对孤独感与拒绝敏感性、情绪表达冲突之间关系的讨论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呈正相关,中学生的情绪表达冲突越高,其孤独感越严重,与已有研究一致。[13]情绪表达冲突与拒绝敏感性呈正相关,中学生的情绪表达冲突越高,其拒绝敏感性也越高。具体来说,情绪表达冲突的中学生不确定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准确预测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表达做何反应,因此他们的情绪表露迷茫,以及后悔自我表露,容易产生人际疏离和孤独感。再者,情绪表达冲突个体对环境信息带有偏见,认为环境信息有非常充分的拒绝性,这种对信息的消极态度促使情緒表达冲突个体倾向于使用回避应对策略[14],这样可能加重个体拒绝敏感性并产生孤独感。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呈正相关,个体拒绝敏感性越高,其孤独感越重。不少研究发现,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通常具有较低水平的自尊[15],在个体感知到拒绝信息时,可能体验到更强烈的消极情绪,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16]。
(三)对拒绝敏感性在情绪表达冲突与孤独感关系中中介作用的讨论
通过中介分析发现,拒绝敏感性在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孤独感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情绪表达冲突可以正向预测拒绝敏感性[17],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即高情绪表达冲突的中学生既处于情绪不稳定、性格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又长期处于封闭的寄宿制环境中,缺乏情绪倾诉的可靠对象,造成情绪表达冲突,而高情绪表达冲突的中学生在理解他人情绪上有困难,往往过度解读他人情绪[18],并产生过度拒绝倾向,形成拒绝敏感性。另一方面拒绝敏感性正向预测孤独感,与以往结论一致[19],即拒绝敏感性高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严重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这种人际交往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孤独感。[20]拒绝敏感性的部分中介作用衔接了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孤独感的过程,即情绪表达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有一部分是由拒绝敏感性所解释的,当中学生面临情绪表达冲突加剧时,除了这种状况本身会带来孤独感,还会因为对社会情境信息的过度拒绝预期和拒绝反应加深孤独感。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中学生情绪表达冲突的特点进行干预加强情绪表达,进而减少孤独感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降低拒绝敏感性来减少孤独感的产生。此外,本研究发现中介效应为22.73%,说明除了拒绝敏感性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在情绪表达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中发挥作用,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广增,张大均,罗世兰,等.8-12岁儿童孤独感及其与父母情感温暖、问题行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586-594,594.
[2]CHECK J V P,PERLMAN D,&MALAMUTH N M.Loneliness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85,2(3):243-252.
[3]TRACHSEL M,GURTNER A,von KNEL M,et al.Keep it in or let it out?Ambivalence over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a moderator of depressiveness in unemployed subjects[J].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0,69(3):141-146.
[4]DOWNEY G,LEBOLT A,RINCóN C,et al.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difficulties[J].Child development,1998,69(4):1074-1091.
[5]MCDONALD K L,BOWKER J C,RUBIN K H,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 in the prediction of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difficultie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0,39(5):563-574.
[6]RUSSELL D W.UCLA loneliness scale (version 3):reliability,validity,and factor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6,66(1):20-40.
[7]冯克曼,王佳宁,刘勇.情绪表达冲突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289-293.
[8]李霞.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9]贺云铃,王冬雪,赵玲,等.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青少年孤独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3):394-397,402.
[10]张振峰,林霞,邓美荣,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22(2):175-178.
[11]彭海云,盛靓,王金睿,等.2001~2019年我国青少年孤独感的变迁:横断历史研究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3):449-456.
[12]魏婷,潘诚.寄宿制私立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6):59-60.
[13]叶宝娟,周秀秀,夏扉.拒绝敏感性、情绪表达矛盾和孤独感的关系:个体为中心的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614-617.
[14]常保瑞,肖茜丹,梁炜为,等.大学生情绪表达矛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限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5):305-311.
[15]郑志怀,陈明,王蒙,等.拒绝敏感性与大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自尊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2):1890-1894.
[16]杨晓静,丁坤,黄凯,等.拒绝敏感性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867-871.
[17]同[13].
[18]同[14].
[19]同[15].
[20]杨玉龙.高中生拒绝敏感性、友谊质量、自尊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卢二妹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重庆 401331);廖全明 /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成都 611130);张彤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重庆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