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

2024-01-07刘也菁于明华

辽宁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系劳动

刘也菁 于明华

(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当前,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主要渠道,既是学校“双新”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抓手。因此,我们要构建好全面育人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以下通称“学校”)是国家级“双新”示范校、辽宁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关注未来”的育人理念,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高品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科学构建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明确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日常生活、融入主题活动,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一、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政策背景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等等。

2021 年4 月,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若干措施》,对全省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安排、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对全省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凸显了辽宁的地方特点。

2021 年9 月,大连市教育局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对大连市劳动教育具体工作进行了系统化部署,明确了主要目标、工作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细化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施工图”。

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体系构建

学校基于办学实际情况,把劳动教育定位为:智慧教育下,劳动有我,“节”“节”溢彩。依托劳动通识课、劳动技能课,以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主题讲座等为主要渠道落实育人任务,以劳动实践、志愿公益、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研究为线索,串联起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构建校内外互动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见图1、图2)。

图1 劳动教育校内课程体系

图2 劳动教育校外课程体系

(一)设置校内劳动课程

通过设置劳动清单、劳动周,有效将学校、家庭、社会相关联,让学生的劳动实践参与可视化。劳动教学整体规划、纵向推进、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首先,开展技术课“大单元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打破学科、学年、课时和教材顺序等界限,把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学习内容贯通起来,将高效的“单元模块”植入课堂。

其次,实现学科间教学融合,开展“大劳动课”,将学科活动课、劳动技术课与劳动实践课相融合。学校在开展相应活动时,将生物、地理、美术等学科的实践活动巧妙地与劳动课程进行整合,将劳动课程融入学科活动,将学科活动融入学科学习中。

最后,依托社团活动课,打造劳动课“第二课堂”。学校组建义工社团、霓裳社团、人工智能社团、科技创新社团等,将劳动课程有效融入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劳动中的主体作用,提升了实践效果。

(二)整合校外劳动资源

首先,整体统筹设计传统节日主题劳动项目。校团委组织全校学生在假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参与家庭节日厨艺比拼。学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懂得感恩父母。

其次,依托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劳动课程。让学生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如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到养老院做义工关怀老人、在地铁站做引导员志愿服务等。

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突出“出力流汗”

“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是劳动教育应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的。在普通高中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需要围绕“劳动”来进行“教育”,“有劳无教”不是劳动教育,“有教无劳”也不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在内容上需要体现生产性和服务性,可以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职业岗位类群、生活中的多种场景等,对劳动任务进行分类加工,形成劳动教育清单。学生可以适当体验金工、电工、木工、缝纫等体力劳动项目,尝试简单维修家居器具,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基础育人价值,使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突出劳动过程中的“出力流汗”。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突出“融入生活”

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需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家校联动、协同育人的作用,全过程、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采用养成性学习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等力量,家校联手,教育学生在日常家庭劳动中能够保持韧性和坚持性,增强劳动教育的影响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布置劳动教育作业,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衣食住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仪式感、创造参与感、创造获得感,帮助其养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突出“融入社会”

社会服务与劳动教育提出的“服务性劳动”在育人目标与内容上是一致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应创新课程载体,把社会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服务性劳动,达到出力流汗、磨炼意志的目的。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方面,出于对高中生的年龄结构以及安全的考虑,学校要对组织公益服务进行完整的预案、计划、请示等,并且要确保各方面的安全才可以实施。在社会服务中,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走出校园,迈进社会大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社会生活的有效渠道。

(四)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突出“融入智慧教育”

当下,各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不断涌现,传统的简单重复性劳动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不仅是对党中央关于加强劳动教育决策部署的积极回应,也是将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需求。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为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融合的成果对劳动学科教学有指导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将人工智能引入劳动教育,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加强人机协作,线上线下结合,增强学生在模拟化情境中对劳动的情绪理解与直觉推理,这能够使教育教学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

学校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一是内容评价,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二是角度评价,即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形式趣味化;三是过程评价,即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突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反思;四是能力评价,即分析与解决能力、领导与合作能力、思维与独创能力、道德与修养能力、适应与挑战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五是成果展示,即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认可、鼓励学生的表现成果。

通过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校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物化”成果。将意念、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学生能独立完成物品制作、装配及测试,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如扎染、中国结、手链、创意服饰等。二是弘扬劳动精神,实现思想升华。通过课程设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展示劳动技能、动手能力等。三是探索融合创新,打造多元平台。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家长群、校园海报等媒介,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比。四是突出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节日”为线索开展家务劳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活动。

五、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保障条件

首先,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从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学期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总结,到学科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寒暑假劳动活动的宣传、组织与评价,以及物资保障等,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通用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为主,通过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功能实现。

再次,加大经费投入,挖掘劳动场地、设备等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智慧教育优势,更新劳动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保障劳动工具及材料的购置、劳动课教师的培训经费等。

最后,开发和利用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新信息和新科技的魅力,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切实有效地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总之,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策略进行设计,多维度有效衔接实施劳动教育,既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又要有分级分类设置的劳动项目或任务,还要结合学校学科教学特色,积极探索高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劳动教育融合的大单元教学,探索新的劳动教育形式。以学生日常校园活动和家庭生活为基础,以校内校外互动交融为渠道,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体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创新性、延展性和发展性,让劳动教育成为学校“五育并举”强有力的支撑点。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体系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