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24-01-07杨彩玲

文理导航 2024年1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路径

杨彩玲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也更加重视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而高中历史这一学科中“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的中枢其作用及价值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立足于教材,对教材深层研读,深化史料,将教学实际需要及教学主线与史料有效结合,通过情境创设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的同时,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实现了有效提升,进而为历史教学向“理解和解释”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历史史料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逐渐被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所认可并积极践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中对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划分,并确定了“史料实证”是高中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并将“史料研读”作为选修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对“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史料的精选并适当引入,教师要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逻辑性梳理,尽可能地将历史真实情况进行完整还原,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历史场景,通过对事件本质的深入揭露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以此促进课堂容量的扩展及课堂内涵的深化,实现历史教学方式从以“教教材”为主逐渐向以“用教材教”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和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目的。

一、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主要困境

(一)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当前高中历史这一学科学生所具备的史料实证意识较为薄弱,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教材中给出的观点及内容,基于史料实证的学习思维尚未形成,而历史史料体现的形式及类型丰富多样,既有课本上的相关配图,也有优秀的历史著作、古籍、博物馆、纪念馆等,这些重要材料为教师向学生解释及重现历史事件、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高中历史教材大多是基于文字材料及相关配图对史料内容加以展现,而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讲解所涉及的史料时大多照本宣科,对史料信息的引入及拓展较为局限,学生史料探索理念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此外,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史料虽有文字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教师的直接讲述无法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使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不足,理解趋于简单化,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把握及认知的形成缺乏正确性和全面性。

(二)师生缺乏应有的质疑态度

受“以教师为主导”及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惯性思维特征,即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或提出的观点都是对的,对课堂上教师所引入的历史史料都是持认同态度,很少有学生质疑这些内容,削弱了学生深入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进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历史审辩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此外,教师开展的实际教学活动都是立足于课本,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史料基础并不牢固,史料专业素养不高,对教材中给出的观点和结论是肯定的,虽会要求学生对给出的历史史料意图进行分析、探究,但其对史料内容并不会质疑。加之新课标的变化及新教材知识的增加整合,高考历史考查中史料的运用频率有所增加,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等要想适应这些改革和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对应试教育过于重视

應试教育观念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较深,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加侧重于考试重点内容,对学习方法及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以高考命题规律、方向及解题思路为主开展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则是通过不断练习和死记硬背获取的。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只是为考试做准备,对史料的认识较为模糊,通过查找历史文献或参观历史古迹等来学习历史的这一思维方法严重缺乏,学生史料基础薄弱使得他们在阅读史料时易出现读不懂、难理解等情况。这种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也不符合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面对高考历史的改革也就无法快速适应。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理论联系实践,树立良好实证精神

高中生其认知观念基本形成,高中历史教学在立足于课本的同时更不能脱离实践,教师可合理安排时间开展研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学生对历史史料及事件有更为真切的感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对所开展的史料实证活动进行设计,以过程性知识的传授促使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侧重于结论性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得以改变,学生以“求真、求证、求智”为原则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以基本历史知识为基础从实践性出发,促使学生从细微处亲自探究并重新获取历史知识,并带着全新的求知体验收集历史史料,进而为良好实证精神的树立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中,教师需将这一时期繁荣与危机共存并立的特点向学生详细讲解,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均已到达了顶峰,然后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明清易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史料可得出其政治目的宣扬明朝国威,经济目的是扩展朝贡贸易;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参观郑和纪念馆,让学生亲身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忆衍生出的文化象征,并从中深层次领悟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外交、和睦共处的发展原则及其开拓精神。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时事,深入挖掘史料,以全球化史观探究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之一的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学生通过史料实证得出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于明朝后期帝王无道、宦官干政、吏治腐败等,同时还面临着内忧外患,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关外满洲逐渐崛起,最终清军入关,明朝被清朝所取代,进而总结出更深层次的结论,明清易代既是历史发展趋势,也是封建制度最后的挣扎。最终使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更为深入,让学生明白繁荣的同时也不能对危机和挑战有所懈怠,以此实现学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增强。

(二)敢于提出质疑,形成正确辨证思维

历史资料具有多样性,从内容来看,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记载受不同时期或不同个体的主观性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记载者的观点及想法也各不相同。从传播方式及渠道来看,因差异性的存在增加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难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要深层次、多维度地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基于此史料实证活动的开展才更具针对性,同时引导学生持一定的质疑态度辩证看待史料信息,并灵活运用史料的“说明”“论证”功能,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对其进行批判性认识,为正确辩证思维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教师可先立足于课本提出问题:“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以课本为载体开展的,学生从课本中得出答案后教师再继续提问:“韩国为什么是秦国第一个灭掉的国家?为什么最后才灭齐国?”教师依托于史料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避免过于明显的引导下,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限制。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展示战国时期的形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史料为依据学生给出的结论也更加符合历史客观事实,即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地盘小且距离秦国近,而秦国实行的“远交近攻”国策使齐国最后被灭。这一开放性史料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历史思维得以活跃的同时,学生基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也更加牢固。

(三)引入历史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课堂传授学生知识和学习技巧,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更精细化,先对本节课涉及的史料进行精选,然后对授课时如何将选择的史料价值充分发挥进行设计,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所必需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材的合理、有效使用,在讲解和阐述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时还需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对史料进行自主阅读、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基于此,教师再深入讲解、论证这些史料,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流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正确方法的掌握,还有助于其科学历史观的树立。因此,高中历史在课堂上引入并运用史料时的教学设计逻辑要清晰,对问题的提出及连接要前后呼应、层次分明,通过预设问题的指引能够使学生在史料片段中对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进行逐一正确的提取,效果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显著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落实方面,学生分析、探究史料时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得以进一步强化和树立。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代中国及西非馬里边境线的图片史料,然后提出问题:“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差异起源于何时?”学科知识交叉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涉及的地理学科内容能够使学生正确说出图片史料中的国家所处的纬线、气候、特点等,学生踊跃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更高,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可逐步向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进行引导,并提出问题:“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得出经济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因这一结论,明白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加快封建庄园制度解体速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积累离不开货币(黄金白银),而欧洲大多数贵重商品主要来源于中国和东方,但丝绸之路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较多,传统亚欧陆上贸易通道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急需开辟新商路以满足欧洲人的“寻金热”。教师在引入和运用史料时通过一连串问题的设置,将史料与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效串联,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学生思维及视野得以活跃和拓展的同时,其实证意识也随之提升。

三、结束语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及教育价值不应局限于“高分”,新课标及高考历史方向为历史教育的优化提供了指引,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与人才培养需求相符合。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并基于正确的认知实现学生史料实证思维的构建,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飞,肖龙海,陈辉,等.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教学突破的逻辑路向——基于普通高中历史修订课标及统编教科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42-47.

[2]徐渭清.培育实证精神:史料实证素养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J].历史教学:上半月,2020(8):69-72.

[3]吴鸽.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45-47.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路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