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育制药环保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6张聪璐伦小文侯晓虹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制药研究生学科

张聪璐,胡 奇,王 婷,梁 宁,伦小文,侯晓虹

(沈阳药科大学 制药工程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4)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两大基本建设,也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环节。两者在内涵与目标任务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本质上又相互促进,互为依托[1-2]。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学术引领,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人才保障。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3-4]。如何科学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育人模式,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制药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早在“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就将制药行业列入国家环保规划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举措不断加强,种种政策导向预示着制药企业需要大量创新性应用型环保人才,然而,既懂环境又懂制药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却相当匮乏。因此,药学相关研究生的培养对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作为全国首个建设的医药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学科,开展了科学、全面、扎实、有效的学科专业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科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学科、专业建设协同共享,建立本研一体化科研创新协同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通过培养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与医药和药物分析学等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展环境科学与药学高度相关的科学研究,形成了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独特人才培养模式,对上述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1 学科专业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建设思路

1.1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稳步发展

以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四新”理念,进一步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强调课程目标有高阶性,教学内容有创新性,课程设计有挑战性;强化课内外实践环节,着力培养高层次制药环保工程人才;着力孵化具有前沿性的研究生课程,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相关学科的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1.2 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造研究生“金课”

按照学科和专业的类别特点,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设研讨课、前沿讲座等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并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营造学术氛围,启迪学生学术思维。加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制药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打造研究生“金课”——超分子化学。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树立“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理念,深挖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将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3 基于本研一体化视角,构建科研创新协同机制

建立制药环保相结合的科研方向,填补我校科学研究和学科体系的空白。通过大创项目立项、科研兴趣小组组建等方式,对本科生进行早期的科研能力训练。建立导师开放实验室,公布开放课题,吸纳本科生参与。组建本、硕联合学生创新团队,开展以成果为导向的课题研究,建立教师科研与学生发展的有效联动机制,以此提升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科研引领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实习、实训,吸纳更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导师横向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产学研融合意识。

1.4 发挥导师核心引领作用,参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科研的“隐性动力”[6]。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学科专业一体化协同建设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切实提升导师参与度和贡献度。鼓励博导、硕导担任本科生班导师或毕业课题导师,对本科生的学科专业认知随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促进科研领域前沿进课堂;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同步构建高水平学科梯队,引导教师树立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工作理念。

1.5 强化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实施科学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把好论文质量关。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审、答辩制度等,落实监督责任,遵守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突出成果导向,强化导师职责,提升指导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合理选题,培养学生产出多样化、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2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举措与成效

2.1 环境专业和学科的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有力保障

2.1.1 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原有“厚基础、强实践、有特色”为基本原则的环境科学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基础上,新增生态文明、环境科学前沿、超分子化学、专业实训、环境科学创新实践等课程,完善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2.1.2 丰富研究生课程体系

新增药物分析创新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化学功能材料与应用、样品前处理技术、超分子化学等硕士研究生课程,为药物分析、环境化工、制药环境工程等研究生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课程保证。

2.1.3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例如,建设超星“学习通”环境污染物分析线上教学平台,构建环境污染物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3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设计。该课程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开展环境化学跨校修读学分,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

2.2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育人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2.2.1 吸纳项目资金支持校内实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经费,购置学科常用的仪器设备,建成仪器平台60平方米。利用科研项目经费、学科绩效经费等购置课题组常用仪器设备,每年更新率为10%左右。整合校内资源,依托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辽宁省制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专项资金等建成各类教学实验室近2000平方米,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训学习条件。

2.2.2 建立课题组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实培养内容

注重每个环节的培养,形成具体培养目标:①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②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和动态;③宏观了解药物研究、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研究动态;④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⑤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⑥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⑦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为达成上述目标,课题组扎实落实以下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内容:①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②文献检索、综述和跟踪的方法和能力;③课题立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④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⑥实验成果总结;⑦学术文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⑧科研成果的展示(口头表达和墙报);⑨团队精神(团结、和谐、向上)。

2.2.3 实施“全过程培养”计划

从研一学业规划和科研训练、研二科研能力培养,到研三科研成果总结和升学、就业,对课题组研究生实施全过程培养。自2012年,每年进行一次学业规划、就业、升学出国指导讲座,进行文献学习、科技论文写作、实验设备使用培训、安全教育等,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目标,有效解决学生实验能力弱、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2.3 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2.3.1 组建了素质高、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人力资源政策,通过人才引进、聘请专兼职教师,解决教学团队学缘结构较单一的问题。包括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2名优秀博士入职,聘任3名校外兼职教授以及多名日籍客座教授和实践教师。目前,专兼职教师共计16人参与制药环保高层次人才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指导。

2.3.2 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自2014年,教师获评省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称号,获得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资助,晋升副教授3人,沈阳市拔尖人才1人、高级人才5人,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

2.3.3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1项、校级8项;发表各类教改论文19篇,公开出版教材3部、校内教材7部。个人获得校级以上奖励与荣誉26项,集体奖励与荣誉4项。获得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主编《环境污染物分析》《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制药过程安全与环保》。

2.4 高标准定位制药环保科研方向,研究成果显著

团队成员大胆开辟基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环境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型吸附材料及其吸附与催化降解性能研究、复杂样品污染物分析、制药过程水污染控制研究等明确的科研方向。近五年,共申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19项,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4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4项。

2.5 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得到各界的肯定

通过各类实践和科研训练,学生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以来,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共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31项(国家级5项、省级8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EI检索14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3篇),获得创新创业奖11人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奖7人次(国家级2人,校级5人)。2009年以来,课题组共培养10名博士和110名硕士,研究生共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篇,影响因子5以上的40篇,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10篇。有9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6人次获得企业奖学金,2人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人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人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截至到2022年12月底,硕士毕业后多人通过申请考核方式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比例接近10%,包括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课题组研究生就业率(包括升学)持续保持100%,全部从事制药、环保领域相关工作,由于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各方面能力普遍得到极大提升,呈现快速职业发展态势。在制药企业环保部门、分析检测部门以及环保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晋级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3 结语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不可割裂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本次研究针对制药行业绿色发展问题以及高层次制药环保人才的需求,创建了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中第一个医药类环保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医药行业培养了创新能力强的环保工程人才。未来,在“双一流”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将继续深化系统思维,在学科发展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促进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支撑,同时强化课程建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服务制药行业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制药研究生学科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