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理论”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2024-01-06谷艳婷臧凌鹤
谷艳婷,臧凌鹤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辽宁 沈阳110016)
“一流课程”以“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是我国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临床药学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储备。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形式相对单一、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一流课程建设的标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顺应时代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特殊疫情时期,更凸显出其优越性,能有效解决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学时不足,以及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文秋芳教授团队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其教学理念核心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即强调“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学流程包含驱动、促成、评价;“教学理念”是指导思想;“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的实现方式。POA以产出为目标,强调“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教学理论之一[2-3]。
本次教学改革以“产出导向理论”为框架,结合临床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目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
1 “产出导向理论”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促进一流课程的建设
以POA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缺少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切实贯彻POA教学理念的前提。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仍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结合自身课程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学生反馈不佳。
以POA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固定的教学流程,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师提出问题,让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一流课程的“高阶性”;教师以POA教学理念为指导,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POA教学流程”,即“驱动”“促成”和“评价”3个教学流程中, 进而实现一流课程的“创新性”和“挑战度”。
2 基于“产出导向理论”构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理论课教学模式
2.1 基于“产出导向理论”的“全人教育说”理念,丰富教学内容
2.1.1 通过慕课资源丰富“医学元素”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基于“懂医精药”的临床药学培养目标,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学习中要时刻融入“医学元素”。教学团队提出以“医学院校深厚基础辅助推动临床药学专业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优质慕课资源丰富临床相关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了课程的难度。教师选用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线上视频课程,选择性地发放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临床相关知识,更加清楚本门课程作为临床基础课程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
2.1.2 通过慕课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药科大学的专业教师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引入思政教学内容,直接体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内容不同于专业思政课的内容,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首先,教师应明确培养的是什么人——“药学建设”接班人——“懂医精药”临床药学人才;这样的人才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应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开拓创新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爱校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精神。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慕课资源丰富思政内容,实现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的无缝衔接,实现产出导向理论的“全人教育说”,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思政相关慕课资源,真正把思政教学落到实处。
2.2 基于“产出导向理论”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以实现临床药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目标——“掌握正常人体宏观的大体结构和微观的组织学结构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能够充分深入理解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主线,将“POA教学理论”中“驱动”“促成”和“评价”3个教学流程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课前引导、翻转课堂、课后实践的各个阶段中。
2.2.1 产出“驱动阶段”
“驱动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呈现“产出任务”、学生尝试“产出”、教师阐述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5]。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仅记忆每种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特点,缺乏系统性地理解。导致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仍然不能清楚地描述实体器官由表及里或空腔器官从内向外是由什么组织、以何种方式构成的。因此,教师设计具有认知挑战和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加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的重要环节。“驱动阶段”主要通过“课前引导”实施,POA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根据不同水平同学的需求,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同学感兴趣的临床问题发布难度递进式“产出任务”,从“形态结构——功能——疾病”,让学生体会到“学为所用”。例如,上皮组织章节中难度递进式提出问题“为什么分布在人体不同器官的上皮组织的形态结构不同?”“为什么血管内皮细胞是单层扁平上皮?而小肠是单层柱状上皮”“心脏的内膜层是什么结构?与心脏的什么功能相适应?”“心脏病中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什么样的结构改变,病人会产生怎样的临床表现?”同时发布线上视频学习资源(10分钟左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教师通过“驱动阶段”培养学生从单纯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实现培养学生的高阶育人目标。
2.2.2 促成阶段
“促成阶段”是教师进一步详细阐明“产出任务”[6],进一步通过超星平台跨校资源指导学生选择性学习相关视频内容,完成产出任务。我们提出“产出任务既是起点也是终点”,教师结合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特点,检验“驱动阶段”的“产出任务”。在理论课堂中,教师通过课堂评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上,基于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针对难点展开深入细致的讲解。层次递进、由浅入深地讲解难点,不拘泥于形式。在实践课堂上,把“产出任务”作为教学的起点,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5~6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使每名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学习中强化学生理解特定器官中特异性的微细结构,以及这些组织、微细结构和细胞与该器官的功能关系。在理论和实践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选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目“从呼吸道结构特点剖析新冠肺炎”和“基于皮肤结构浅谈现代医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形式,小组成员能够制作PPT或者共同制作微视频展示“组织结构——器官功能——疾病”相关内容,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2.3 评价阶段
在POA理论中,评价方式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任务产出的过程中对其学习效果进行即时评价(翻转课堂中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或者在课外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延时评价[1]。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践教学中,采用即时和延时双重评价,在翻转课堂课上由组内一名成员进行分享展示,教师根据组内每名学生的工作参与度给予个人评价,再由其他小组各选出一名成员在课上讲评(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共同完成课上即时评价。同时教师对课堂外的学习活动和练习任务进行延时评价。
3 基于“产出导向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分析
任课教师基于“产出导向理论”为指导,全面开展以“慕课+翻转课堂”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新型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各项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参与课堂测试的学生达到100%,参与视频学习的学生达到97%,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热情,学生也更加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且学生能将理论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相结合,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以学促用”,极大地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完成本轮教学后对教师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形式认可度高,对老师的教学评价较高。
4 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基础薄弱的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而言,在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通过“产出导向理论”引导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是“思维”,实践的价值是“探索”,教师的价值是“引领”。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具体情况,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不同,增加课程设计的阶梯性,同时认真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高阶育人目标“思想引领、实践育人、价值塑造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