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让经典与儿童相遇

2024-01-05施伟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课小学语文

摘  要: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儿童的脉搏:与学生通过吟诵、书写、品鉴、探寻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亲近国学经典,在诗、字、书、物等文化中徜徉。国学经典融入语文课堂,有效将“文”与“道”完美结合,将经典之精髓与儿童生命结合,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汲取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语文课

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智慧的先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种典籍浩如烟海。古代的蒙养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诸经有《诗经》《书经》《易经》《三礼》《春秋》《孝经》,诸子学说有儒道墨法等。这些国学经典怎可束之高阁?它们有千百条理由与现代儿童相遇,在语文课堂中激荡生命的伟力。

国学经典从远古走来,自有其时代印记,生搬硬套地“塞”进语文课堂,那是对语文和生命的双重亵渎。“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抱着旧尺码不放。”[1]萧伯纳的嘲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儿童的脉搏,不能因循守旧。我与学生通过吟诵、书写、品鉴、探寻等多种方式,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亲近国学经典,在诗、字、书、物等文化中徜徉。

一、吟诵那些诗,激扬生命风姿

顺着中华文化的河流上溯,我们会发现一条如月光般美丽的“诗路”。中华文化几乎是从诗歌发源的,不管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绵长,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不管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还是“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不管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辗转反侧,还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心平如镜……这些言简意赅、旷远深邃、意味无穷的诗句,让屈原、李白、陶渊明或者没有名字的民间吟者走向儿童。没有了诗歌,淑女、大江、西楼、南山、月亮依旧,但是否还能存有千回百转的文化味道?有人说,诗歌之于心灵,正如阳光之于生命,早已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

語文课堂,怎能离开这些朗朗上口的千古吟诵?在儿童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选择姣好的诗句献给儿童。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诗只是一个符号,也许等同于“鹅鹅鹅”或者“床前明月光”。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告诉学生:“这是篆体‘诗字,古时候是这样写的,你能够看到哪些与我们身体相关的部位呢?”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他们看到了左下角的口,看到了右边像有一只脚在走路。儿童的悟性其实是超出成人预设的,用语言把自己走过的路说出来,不就是诗吗?

晨读,完全可以用诗歌开启:一年级读山水田园诗;二年级读咏物诗、送别诗;三年级读边塞诗、怀古诗、悼亡诗,渗透《论语》;四年级读叙事诗、行旅诗、哲理诗,渗透《道德经》;五年级读诗经、宋词,渗透《孟子》;六年级读中庸、大学,渗透《易经》。

六年,一以贯之,诗歌形成一个拾级而上的螺旋体,烙上儿童的生命印记。《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3]古人读诗的方法如此多!诵之,弦之,歌之,舞之,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读法。为了让诗歌诵读带上本有的音韵,我带领学生用吟诵的方式走进诗歌。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学生有时与我一起吟,有时自由吟;有时围成一个圈吟,有时站成一长排吟;有时在室内吟,有时在大自然中吟……

低年级的吟诵以格律诗词为主,从基本的“平仄入”字音开始;到了高年级,他们便能够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编排。在五年级的《诗经》吟诵课程中,学生完全发挥了主动性,根据诗句意境分男女生吟诵,并加入和声。

吟诵后,我们还一起学习唱诗。学生一唱三叹,在吟诵、歌唱中基本明了诗句的含义,情感得以升华。

叶嘉莹先生说:“人对于宇宙、人生要存有一份关怀、一份爱心,学诗就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的聚散离合,存有一份关怀的爱心。”[4]我指导学生读诗、吟诗、唱诗,甚至撰写一些简单的诗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兴趣和对语文的敏感力。诗歌是人情感的一部分,是人的感情、意念、理想、心智的流露,不同的生命时段所读到的诗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儿童时期,语文课与生命相联结,语文素养中所包含的纯真、善良、同情心、关怀力,便会成为儿童的底色。

二、书写那些字,领悟做人道理

语文课离不开识字、写字。汉字是智慧的精灵,造字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形象,让人直观看出这个字表示什么意思;二是简单,书写起来方便;三是美观,各个部分组合后看起来舒服。有时,一个汉字就能表示一种物、一件事、一个道理,甚至深邃的思想,可见,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在语文课堂中,汉字本身的意蕴怎能忽视?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读其音、写其形,更要会其意。

一年级入学,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人”,这个字写法简单,却意蕴深远,如何将之与语文相融?我的第一堂语文课就围绕“人”字展开,从中挖掘做人之义。人,最初的写法是“”,好问的学生马上就提出:这个人怎么是弯着腰的?人应该挺胸直立呀!我从汉字的发源开始讲起,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表示“大人”,现在演变成“大”字。可以看到,这个字是一个站得笔直的人,说明在古代,大人是有道德、有威望、受人尊敬的人。可是,为什么单独的“人”字却是弯着腰的呢?弯腰的时候在干什么呢?学生开动脑筋,有的说在干活,有的说在行礼,有的说在读书……原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不是整天高昂着头的,他需要谦恭待人、勤奋学习、辛勤劳动,这是汉字中的做人智慧。从汉字的书写和认读中,学生领悟了做人的道理。

接着,我引出“子”字。小学阶段的儿童都是“小孩子”,小孩子应该做到哪些呢?我也从古体字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悟。篆体的子是这样写的“”,这个字哪里像我们小孩子呢?学生说,脑袋很大像个小孩子,胳膊向上伸着像小孩子,只有一条腿还不会走路像小孩子。把这个字跟“人”“大”等字进行比较,学生又发现了大人和小孩子直接的区别,小孩子的头是大大的、空空的,伸着胳膊要去寻找什么。那么,作为小孩子,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脑袋变得充实,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呢?由此,学生从中明白了要学好知识、提高本领,在学习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变成一个爱学习、懂礼貌、讲文明、爱劳动的人。

国学的智慧几乎渗透于每一个汉字中。学国学,写汉字,重在将古人做人的智慧传递给学生。如此,语文课不仅仅是儿童识字写字的天地,更是人文素养快速提升的阵地。

三、品鉴那些书,濡染书香墨韵

语文学习,光靠一本薄薄的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课外阅读中渗入了国学经典阅读。在小学阶段,可以将经典书籍阶梯式地引入学生的阅读生活。

三年级读《易经》。远古的文化之神伏羲在黄河边散步时,受龟背纹理启发,创造了《易经》,这本书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其中蕴含的“变化”思想充满辩证的意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为学生做一个正人君子奠定基础。

四年级读《杜诗详注》。在四年级的晨读课程中,我安排了叙事诗、行旅诗、哲理诗。四年级的国学课程也以詩作为主,其中将杜甫诗作为研读的重点,我选择的是《杜诗详注》。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体会百姓疾苦,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体会对官僚腐败的痛恨,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体会作者对国家的大爱……学生从中明白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情怀。

五年级读《史记》。这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画卷赫然呈现。我引导学生讲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故事,从这些历史名人身上学习做人的智慧。

六年级读《庄子》。庄子身处陋巷,穷得借米下锅,却傲视王侯,不肯摧眉折腰。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几乎绝迹,这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是一个现代优秀公民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将《庄子》带给学生,通过奇思怪想的小故事,给学生精神的畅游和飞翔。

事实上,在一个年级一本的主线阅读中,我还结合课文、时令、节日等穿插合适的书籍章节进行品鉴。如结合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引入《本草纲目》,结合《学与问》引入沈括的《梦溪笔谈》,结合《黄果树瀑布》引入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让学生从这些书籍的撰写过程和内容中体会人生哲学。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5]浩如烟海的国学书籍,可以涵养学生的内在修养,规范学生的外在风貌,让他们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优雅、高贵的君子气质。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四、探寻那些物,启迪童心蕙质

国学的丰富性不仅在于文字的记载,更有风物的留存。古人用“不力行,但学问;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6]阐述力行与学习的关系。在语文启蒙过程中,也应该将语文和力行相结合,将“国学”作为儿童的文化自觉和生活常态。

大自然中的一缕清风、一片浮云、一朵小花都可以读出经典的意味。语文教学中,我主张儿童走向自然,在自然万物的熏染下提升语文素养。冬天,梅花盛开,我们围绕“梅”的国学课程在大自然中开启。从《诗经》中的《摽有梅》出发,到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再到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们流连于梅枝暗香之中,闻一闻、摸一摸,让梅香在儿童的心间氤氲开来。梅花顽强、坚韧、孤傲、洁身自好等品格超越了文化符号,内化为儿童的独特气质。

现在,家长都喜欢带孩子去游山玩水。我引导学生不要光顾着玩乐,而要善于从游玩的景点中发现文化的元素。去江南,从秦淮河的游船、西湖苏堤的垂柳、苏州园林的精致中感受古时的繁华;去山东,可以从孔庙、泰山中探究“礼仪之邦”的渊源;去西安、洛阳、开封等故都,体味那曾经的辉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走在祖国的河川里,也是一种语文的学习和人生的修行。

语文课担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现代儿童的生命体征与未来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身负“启蒙初心”的重担,要将国学经典融入语文课堂,有效将“文”与“道”完美结合,将经典之精髓与儿童生命结合,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汲取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J].人民教育,2015(1):17.

[2]张翼.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谢宜兴《宁德诗篇》的一种解读[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217.

[3]吴栩薇.浅谈“诗三百”与“思无邪”一语[J].名作欣赏,2022(23):7780.

[4]陈屹.王夫之人性生成哲学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5]孔德立.学以成君子——儒家君子之学的来源与形成[J].船山学刊,2022(3):4154.

[6]王秀江.传统蒙学对于现代家庭建设的教育价值分析——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9):4447.

(施伟东,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语文课小学语文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