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培育

2024-01-05邹晓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阅读教学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情志复杂性、思维深刻性和过程创造性,对学生的阅读素养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当下的阅读教学普遍面临着学习场域局限、分科教学积弊、评价手段单一、阅读情境疏离等诸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知识的获取、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情志的培育和阅读意义的获得。通过多元拓展、跨界学习、复式评价、生活实践等多种举措,可以丰富阅读知识、锤炼阅读能力、培育阅读情志、扩展阅读意义,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阅读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深度课堂建构的实践与研究”(批准号:D/2020/02/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以文字、表单、图画等信息组块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采用一种或多种模块组合而成的“意流”断裂、形式离散的新型文本表达样式。[1]在当下的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几乎无处不在。它的蓬勃兴盛与广泛流行既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频密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交往活动对信息获取便捷化、表达方式个性化、知识内容多元化和阅读活动高效化的客观需要。然而,受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我们往往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性,将它与普通文本等同视之。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并非易事,它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情志复杂性、思维深刻性和过程创造性,对学生的阅读素养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展开深入的探索和反思,以期探寻一条培育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路径。

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缺失的成因分析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源于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所开展的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自2009年引入中国以来,有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问题即在中小学语文界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十多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依然不容乐观。一项专题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鉴于教材内容的缺失、教考关系的束缚、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缺少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认识与研究等主观原因,现如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发展受阻。[2]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阅读知识是基础条件,阅读能力是核心品质,阅读情志是动力源泉,阅读意义则是最终指向。深入剖析当前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缺失的原因,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当下的教学存在如下误区:

(一) 学习场域的局限,缩小了阅读知识的宽度

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种教育形式以工业化批量生产为追求,采用分班授课的方式,将学生限制在固定的学习场域之中,通过分科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设计将学生加以“圈养”或者“精养”,努力“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他们的头脑”[3]。这种授课制度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效率,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范式,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其弊端与矛盾日益凸显。抽象的课程内容、单一的“授受”关系、简化的学习方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在校园的束缚、制度的规训以及教师的宰制之下,学生的学习场域日益局促,学习生活与日常世界逐渐疏离。逼仄局促的学习场域、索然无味的符号世界,让学生彻底远离了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情境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的获取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了。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段落、句子或信息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明显或难以理解。如果缺乏足够的阅读知识,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从而无法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阅读知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阅读理解力的下降,特别是对于综合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来说,這种影响显然是关键性的,也是根本性的。

(二) 分科教学的积弊,降低了阅读能力的高度

分科教学将纷繁芜杂的科学知识分门别类,从而使知识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秩序性,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有助于知识的体系化和结构化。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过度强调知识的纵向逻辑结构,忽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横向联系,学生习得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空洞的“符号知识”,而非可以用来解决综合问题的交叉性知识。

由此,教学陷入了知识“离身”的危机,机械识记、公式推演、反复操练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无法获得更高水平的问题求解、批判反思、知识创新和行动决策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效的分析解读、联想整合、综合创造和评价鉴赏,而这些正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所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三) 评价手段的单一,削弱了阅读情志的强度

阅读情志是阅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情志不仅是学生有效阅读的动力源泉,也是思想催化的活性药剂。阅读情志的强度既与学生的身心水平紧密相关,也与外部环境的反馈刺激深度关联。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刺激反馈,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

然而,在当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纸笔测试仍是主流。这种评价单一、僵化,面向整体而忽略个体,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抽象简化为单向的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训练。对解题技巧和标准答案的过度迷恋,造成了文本阅读的机械化、单一化和技术化,进而虚化了阅读过程,弱化了文本价值,浅化了学习意义,背离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核心要义和本真追求[4],进而在根本上消解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情志,使其逐步陷入动力枯竭的尴尬境地。

(四) 阅读情境的疏离,减少了阅读意义的丰度

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文本样式,非连续性文本源自人们交往的现实需求,扎根于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必须基于生活、通过生活,并且最终指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收获饱满而丰沛的阅读意义。阅读意义的持续生成和不断丰富,必然会推动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追求阅读意义的丰度是一切阅读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自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在功利主义和应试心态的驱使下,当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早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脱离了真切的生活需要,具体表现为阅读内容脱离生活经验、阅读方式远离生活现场,以及阅读情境偏离生活实践。原本意义丰沛的阅读活动被简化为课堂中枯燥的技能训练,异化为考试时机械的答题操作,沦为了“技术”的附庸,使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陷入了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培育路径

非连续性文本是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正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面对文本表达的“非连续性”转向,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并建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 多元拓展,丰富阅读知识

阅读知识是决定阅读成效的首要因素。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形式多样、信息庞杂、符号多元和意义开放的特点,阅读这样的文本必须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这个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纸质文本阅读显然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更为多元、开放的阅读,才能为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多元拓展强调综合多种内容、整合多种形式、融合多种方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快速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例如,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金字塔》是一篇由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组成的混合性文本。连续性文本语言精美、情感充沛,充满了诗情画意;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藏了海量信息。全文既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又包含文字、图表、标识、地图等多形式的文本符号。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内容、多类型、多形式的前置性专题阅读活动,以多元拓展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金字塔相关文本资料,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拓展学生的认知图式。

(二) 跨界学习,锤炼阅读能力

阅读并非单纯的信息摄取,而是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者需要完成信息检索、整合解释、创造想象、反思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非连续性文本的综合性、复杂性与多样性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挑战,当然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因而,读者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性的阅读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这种高阶思维不是某种单一形式的思维,而是一种由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等组合而成的复合思维。

跨界学习作为一种打破学科边界、消除生活壁垒的全新学习方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场域,唤醒深度体验,激活高阶思维,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当前分科学习仍然占据主流的背景下,跨界学习主要通过整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整合可以是学科内的整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整合,还可以是学科与生活的整合。例如,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其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大多是非连续性文本。这些文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旨在帮助学生感受汉字构形的精妙有趣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文本材料,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了“梳理汉字历史”“收集汉字故事”“品读趣味汉语”“欣赏书法作品”“阅读汉字论著”“走近书法名家”等多个学习活动,将学习的触角延伸到文学、民俗、历史、音乐、书法、美术等多个领域,强化了学生的情境体验,深化了学生的知识链接,激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有效锤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整合,学生的跨界学习得以实现。在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解决综合问题的交叉性知识,而且生成了强大的面向未来生活的实践能力。

(三) 复式评价,培育阅读情志

与连续性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符号多样、内容零碎,缺乏流畅性、故事性与情感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坚定其阅读信念。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外部寻求强有力的支撑,培育良好的阅读情志,以确保阅读任务顺利、高效地完成。在学习进程中,评价是最为重要的激励手段。科学、合理地用好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传统的纸笔测试早已饱受诟病,只有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构建复式评价的实践范式,方能有效实现其激励导向功能,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志的生长。

“表现性评价”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全新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强调“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5],注重评价的情境性、过程性和建构性;而“纸笔测试”强调对客观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清晰把握,注重评价的客观性、结果性和稳定性。二者各有侧重,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例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根据《语文园地》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设计“认识线路图”这一教学活动,教师首先采用室内模拟情境的方式,系统教给学生识读路线图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家长带领孩子亲自体验在出行途中使用路线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在第一阶段的知识性学习中,教师主要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评价学习效果;而在第二阶段的实践性学习中,教师则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操作成果和实践表现进行评价,既促进了学生对路线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升了學生对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水平,阅读情志自然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探索并构建“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的复式评价体系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这样的“复式评价”不仅能弥补单一“纸笔测试”的诸多不足,更有利于实现教育评价的鉴别判定、反馈调控和激励导向功能,对于培育学生绵长持久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生活实践,扩展阅读意义

非连续性文本源于生活交往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而言,生活是其最为鲜活的存在场域,而实践则是其最为灵动的展开方式。非连续性文本丰富的内涵意蕴与强大的实用功能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以充分显现和完全实现,学生对文本阅读意义的建构唯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最终完成。因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应将生活实践与文本阅读有机整合,在生活实践中挖掘文本的潜在教育价值,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持续提升。

空洞泛化的生活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经过积极有效的课程化改造,生活实践才能彰显其内隐的教育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丰盈阅读意义。例如,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故宫博物院》一文,由文字介绍、传闻轶事、实景照片、网页截图和平面示意图等材料组成。本课设有两大学习任务:一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二是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教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一是整体文本研读,建立故宫初印象。通过图文对照,细读文本材料,学生初步了解故宫的基本情况,建立故宫的整体概貌。二是虚拟情境体验,形成感观深知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网上游览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完善学生的认知。三是模拟场景演练,获得具身新认知。模拟故宫游览,通过撰写导游词、充当小导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新认知。四是实景参观实践,促进知能高迁移。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本地园林景观,通过查阅景区资料、绘制景区平面图、撰写导游词、制作宣传册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随着学习活动的逐级深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加熟练、理解更为通透,面对这一东方皇家建筑的巅峰之作,学生心中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代的到来已然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重建阅读教学的实践范式,推动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虽然已是曙光初露,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邹晓明.跨界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生成的有效路径[J].教育探索,2019(5):6.

[2] 王艺晓.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3.

[3]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3.

[4] 邹晓明.表现性评价: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走向深刻[J].江苏教育,2019(22):32.

[5]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53.

(邹晓明,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科研管理、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养阅读教学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