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新意 写出快乐
2024-01-05刘素芳
摘 要:语文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为主要目的,积极探寻读写结合的实践途径,将阅读和写作两个主要教学项目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综合发展,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价值最大化。文章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从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关键两大层面,钻研和分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途径,让学生通过解析语句、朗读文本、仿写和创作等方式,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同步提升读写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2-002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倡导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这一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理解的平台,让他们聚焦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实现思维转换、语言建构等目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此,教师可以创建读写结合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将阅读和写作两个教学项目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融合式的学习模式中读出新意、写出快乐。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价值
第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学习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当学生具备学习积极性后,他们才能专注于学习内容之上,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讀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建构和表达自我的平台。学生不仅能在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中积累经验、习得方法,还能在创意化的写作活动中表达见解、抒发情感,其学习满足感大大增强。在长期接受正向的价值反馈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自然会不断增强。
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力。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模块,关联性不强,大多数学生空有一番理论,却无法得以实践。而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在写作中检验阅读成果,提高语文实践力。
第三,有助于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阅读和写作是集合了言语实践、思维发展等多项训练的学习活动。当学生投入读写结合学习模式中时,他们不仅可以在阅读中鉴赏审美要素,还能在写作中创造审美要素。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运用、审美鉴赏、逻辑思维等能力和素养均能获得提升,在无形中促进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1]。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以阅读为基础,推动自主建构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定位,实施多样化和创新化的阅读指导,推动他们展开自主建构,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阅读经验和写作方法。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从解析语句、朗读文本和组织实践等角度入手,引领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领略语文阅读和学习的乐趣[2]。
1.解析语句,还原画面
诗歌是一种语言优美、形象鲜活、内容充盈的文学体裁,尤其是现代儿童诗,趣味盎然,极具画面美。在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基于以读促写的目的,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解析语句,让他们分析诗歌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效果,还原文本的画面美。当收获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后,学生自然可以产生审美创造的意识,也会形成观察生活、创意写作的意识[3]。如在《繁星(七一)》的阅读指导中,针对这一首趣味盎然的小诗,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在诗句上,即“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及“母亲的膝上”,这三个诗句串联了一幅画面,蕴含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解析诗句时,学生应利用图片、视频等课外拓展资源,通过想象与联想,还原诗句中的画面,感受诗歌中蕴藏的意境美。
此外,在解析诗句时,除了学生在脑海中展开联想外,教师也要适时地进行语言指导,以“明月照耀下的园中、藤萝茂盛的叶子下、母亲温暖的膝盖上,都有什么呢?此时的天空是怎样的?大地是怎样的?人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富有感染力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和联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诗歌的画面,并要求他们将诗歌中并未提及的内容写出来。比如,有学生写道:“说起过去的故事,唱着有趣的童谣,母亲拨弄我的辫子,抚摸我的脸庞……”在解析诗歌原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经验,围绕诗歌的整体基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续写了诗歌内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画面美,体会到月光之下母女依偎的美好亲子时光,进而理解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和爱意。
通过解析句子,学生围绕文本的语言文字,适当地展开了联想与想象,将原本静态的、抽象的语言要素还原为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他们不仅可以品析文本中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能够进行创意化的表达,其读写能力也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2.朗读文本,体会情感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建构言语素材、展开审美鉴赏的有效途径。当掌握了正确的朗读方法后,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文本的语言特色,还能体会其主观情感。特别是在诗歌、散文的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在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读写结合实践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文本,让他们全面调动口、耳、脑、眼等感官,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味、节奏,并逐步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绿》这一首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从三个阶段入手实施朗读指导。第一,配乐范读。教师要选用合适的音乐素材,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范读,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他们思考“看到了哪些景象?”,使学生真正沉浸在诗歌情境中。第二,自主想象。在配乐范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让他们边朗读边想象,学习诗人展开想象的具体方法,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第三,带着感情朗读。当学生能够读准、读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引导他们聚焦在“所有的绿随风而舞的景象”
等诗句之上,让学生在变换语气、语调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句子中传达的情感,领会诗人对大自然及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朗读文本,学生理解了“绿”所映射和隐藏的深意,可以感受到诗歌中跳动的音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共情、移情,借助“如果要用一种颜色表现你的心理状态、表达你的真实情感,你会选用哪一种颜色?你会写出怎样的诗句?”这一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共情的基础上移情,进而写出充满感情的诗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于朗读时与诗人对话,也能于写话时与自我对话,内心世界会更加丰富、充实。
3.组织实践,领略趣味
在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为了让学生领略到阅读和写作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读写支架。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冊)第三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异彩纷呈的现代诗歌——诗歌集制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摘抄和誊写课内外的现代诗歌,如教材中的《繁星》《绿》及课外的《乡愁》《断章》《再别康桥》等,让他们徜徉在现代诗海中,感知现代诗歌的魅力。在广泛阅读和收集现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主题、体裁等特点,将这些诗歌分为“坚定的理想”
“成长的印记”“美好的爱情”等多个模块,并为每个模块撰写介绍语,绘制插图,编辑目录,制作一个外观精美、内容新颖的诗歌集,让学生领略到阅读、写作及综合实践活动的乐趣。
从以读促写的角度入手,教师围绕解析语句、朗读文本和组织实践三个层面,探索了读写结合的实践策略,意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表达欲望,获取
写作灵感,进而在读写融合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4]。
(二)以写作为关键,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1.仿写,学方法
仿写是学生习得写作方法、锻炼语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布置仿写任务,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语言表达、细节描写、修辞妙用的方法,使他们将阅读经验转化为语句、语段或者一篇完整的文本。
以《繁星(一三一)》这首现代诗为例,为了让学生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掌握抒发情感的技巧,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仿写任务:
啊!哪一没有?哪一
没有?哪一 没有?
(模仿《繁星(一三一)》这首诗的表达形式,仿写一首现代诗歌)
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诗歌的写作。随着仿写历程的推进,学生对原诗中的内
容、结构形式及思想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增强了阅读效果。
2.创作,用方法
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不能仅限于模仿,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在文本阅读和仿写训练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习得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目的的文本创作活动,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方法、检验方法。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和启发,学生能够打开写作的思路,拓展思维的深度,也能创作出别具新意和深意的文本[5]。
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例,该诗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描绘了雨后的小路、小草等多个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考和感受,勾勒了富有审美意蕴的自然图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如此充满感性和想象的时刻,或许是太阳初升时生机勃勃的画面,或许是落叶堆积的秋日傍晚。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文本创作,
让他们根据真实的生活体验,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如“你的人生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铭记至今的场景?它是太阳升起时光辉照耀大地的场景,还是微雪覆盖枝头的场景,抑或是暴雨时人们匆匆躲避的场景?”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诗歌阅读的经验,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展现你对自然世界或现实生活的感悟。
在文本创作任务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在诗歌阅读中积累的经验、语言材料及习得的写作方法,选择性地运用到文本创作的过程中,达到检验阅读成果、培养创作思维能力及提升表达能力的目的。
3.评价,巧修改
基于以写助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仿写、创作的基础上组织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立足于生本视域下对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互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分享阅读经验和写作经历,并结合他人的经验,巧妙地修改文本。
以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为例,当学生完成诗歌仿写和创作的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我是小诗人”专题评价活动,为学生搭建诗歌评改的专栏,让学生围绕“语言是否优美”“意象是否生动”“意境是否含蓄”“描写是否细致”“情感是否充沛”“想象是否丰富”等多个角度,对自己、他人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并结合他人的建议修改诗歌,优化诗歌的语言文字,丰富诗歌的文化底蕴。在评改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评价量表,帮助他们探寻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积极创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学生阅读实践与写作实践的有机融合。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应以阅读为基础,引导学生解析语句、朗读文本、参与实践,让学生还原文本画面,体会文本的情感并领略阅读的乐趣。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感受了文本的语言、思维、意境之美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仿写、创作,如此可以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平平.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2(12):105-107.
[2] 王芳.读出新意 写出快乐: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7):71-72.
[3] 雷春凤.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教师,2022(19):36-38.
[4] 冯健.浅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1):81-83.
[5] 章淑兰.小学语文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法探讨[J].课外语文,2021(3):123-124.
作者简介:刘素芳(1975.9-),女,福建三明人,
任教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翠绿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