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5李茜婻
摘 要:主题单元式教学注重单元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改善碎片化的学习模式,进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文章以主题单元式教学内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文章还运用案例分析法,指出教师应通过设计主题单元目标、调整与拓展单元教学内容、挖掘单元内涵、设计单元实践活动等手段,发挥主题单元式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2-0079-03
目前,小学美术课程以单元为架构,依据学科特点有效改善了教学碎片化、松散化的问题。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落实主题单元式教学的过程中,仍旧缺乏单元整合的意识,忽视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时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应充分探寻主题单元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深刻认识并合理運用同一单元主题下的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增强主题意识,形成良好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一、主题单元式教学阐述
“单元教学”最早由著名教育家莫里逊提出,提倡教师以某一类型主题或内容为教学核心,通过对同一单元内学习内容的统筹与设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最终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主题单元式教学法演变至今形成了全新的形式。简言之,单元教学理念正是一种注重教育“整体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将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构建符合课程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整体性单元教学内容,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吸收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情境和任务,使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更强,教学资源更丰富,对提升教学质量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1]。
二、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是基于美术学科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后设计的一种系统、完整的探究性活动和模式[2]。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主题单元式教学手段,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单元主题的引领下构建更加清晰的知识体系。在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系统性的学习方法,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遵循单元教学理念,重视对单元内容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极大限度地避免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将主题单元式教学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完整、系统地开展美术学习,同时也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帮助。因此,教师应及时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单元式教学的渗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通过对主题单元式教学的解读与分析可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引入能够有效促进理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应及时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总结,以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一)深入探究主题内容,设计主题单元目标
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是决定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实施主题单元式教学前,首先应深入理解与把控教材内容,明晰各单元的主题主旨,梳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单元总体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及时了解本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及预期目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以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冷色和暖色”课题设计为例,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为学生介绍了冷色与暖色的色彩知识。基于主题单元式教学理念,教师将本单元教学主题设置为“色彩的运用”。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美术功底,教师整合单元内容,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设计如下主题单元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通过阶段性学习了解冷暖色调的内容,并且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加以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及自主尝试探索,发现冷暖色调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内涵,在体验与实践中运用自己的创意表现出冷暖色调的不同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色彩运用的不同之处,养成对周围事物悉心观察的习惯,并发展自身审美意识与鉴赏水平。在目标设定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兴趣为主线,在导入部分引入生活中的景色、景物对比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冷色与暖色的鲜明对比,而后开展后续的色彩运用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提高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通过对单元主题内容的梳理,能够设计更加明朗、清晰的教学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及时找准方向,
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调整单元教学内容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分析不难发现,不同年级教材可能会出现内容关联的现象。教师倘若未能及时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片面开展主题单元式教学活动,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此,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每一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树立整体教学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与组合,使其互为资源而又互相支持。
以苏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作文插图”课题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读可知,本课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插图及形象表现文字内容。这一教学特征与第9课“我设计的图书封面”、第10课“我做的图书”及第13课“诗配画”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把相关课时内容串联起来,开展大单元教学,以“运用图画表达文字情感”为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作文段落、古诗及书籍简介,初步判断并了解其中内容及所反映出的思想情感,确定插图的具体内容及大致方向,在班级内与同伴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设计更具创意性的图画内容,从而保障所设计的图画内容能够使旁观者通过图片立刻抓住文本中的线索。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進行单元编排设计时也应保证主题内容的适度性,防止在同一单元中出现较多的小主题干扰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产生压力。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重组与完善,教师能够将具有关键性的知识点有效串联,从而切实发挥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探寻美术学习的奥妙与规律。
(三)横向拓展单元内容,增强学生主题意识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的研判,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与拓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在增强学生单元主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审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水墨画鸟”课题为例,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教师将第6至第8课与“鸟”相关的主题教学与本课教学活动划分在一起,形成完整统一的大单元。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目前现存于世的鸟的种类,并邀请学生根据屏幕中所呈现的内容,大声阅读图片内鸟类的名称,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种鸟的外貌特征、色彩特点进行描述。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课堂转变为知识交互的海洋。随后,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国内外关于“鸟”的绘画视频及绘画作品,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鸟类的绘画方法,同时体会中西方美术作品的异同。通过此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接触我国水墨画鸟的基础上,了解到油画、水彩画等多种绘画形式,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文化视野。最后,为充分发展学生的绘画能力,帮助学生深化对鸟类绘画技巧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伴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鸟类,并对其特征进行记录,回家后邀请父母协助自己进行资料收集,制作鸟类图册,在加深单元主题意识的同时学到丰富的自然知识。
通过教材内容的横向拓展,学生能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及常识性知识,进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纵向挖掘教材内涵,完善单元教学内容
为帮助学生梳理主题单元内涵,教师应及时突破传统的机械性讲授模式,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纵向挖掘,为学生提供认知、感受、体验等多样性学习内容,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基于主题单元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与启发,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进而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助力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以苏教版美术三年级(下册)“风筝”课题为例,基于主题单元式教学概念,教师将本课内容与第3课“风”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单元主题。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由“认识风筝”这一内容为切入点,为学生引入风筝的由来及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风筝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而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带来自己在商店所购买的风筝,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察风筝的结构、形状及在空中飞舞的姿态,从而对风筝产生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结成学习小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风筝画”,想一想假如自己制作风筝,会在风筝上绘制哪些图样。在风筝制作板块,教师也可以鼓励各组成员展示本组所制作的成果,并提出相应问题,如“为什么要在风筝上绘制这样的图画?风筝需要依靠哪些条件才能够起飞?”等,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大家在系统性的学习与表现中实现提升与发展。
通过单元主题内涵的挖掘,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内容,使主题单元式教学更加完善,凸显美术学科的特色。
(五)设计单元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主题单元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单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使学生利用教师所传授的美术技巧呈现出完美的艺术作品。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应基于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探索习惯,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与支持下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水平[3]。
以苏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瞧这一家子”课题为例,在内容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将本课与第8课、第14课进行关联,组成完整的主题教学内容。基于本单元重点任务,教师在班级内开展一场以“呈现我的全家福”为主题的艺术创想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活动目标及活动规则,帮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开展意在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多种艺术表达形式,并能够根据人物特点设计人物形象。接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区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前往区域内自主选择材料,如泥塑工具、废旧塑料物品、水彩套装等。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可以进行巡回指导,为大家提供创新思路。在学生完成作品后,
教师可以邀请大家前往讲台进行展示,呈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及创作材料和思路。在良好的氛围下,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与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如上,通过活动的开展,教师能够有效推动主题单元式教学任务的达成,为课堂教学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美术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及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渗透主题单元式教学理念,注重将零散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主题单元式教学理念的渗透,教师能够有效发挥小学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与成长,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薛青.小学美术主题单元式课程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2):180-181.
[2]刘立军.基于主题统整的小学美术教学单元开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73-76.
[3]陈烨霞.单元化主题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76-177.
作者简介:李茜婻(1992.10-),女,江苏宜兴人,
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