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户外传统游戏 提升农村幼儿教育实效
2024-01-05魏金花
摘 要:幼儿教育是规范化教育的起点,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文章指出,农村幼儿园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将户外传统游戏融入农村幼儿教育实践中,通过生活化游戏内容和多样化的游戏形式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渗透劳动教育,逐渐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家乡情感,丰富农村幼儿教育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户外传统游戏;目标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2-0082-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
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
活、游戏之中。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农村幼儿教师需要遵循《纲要》,发挥农村地区资源优势,将户外传统游戏引入幼儿教育中,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实效。
一、借助户外传统游戏,增强幼儿体质
(一)开展户外传统游戏,增强运动能力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的阐述中将幼儿健康放在了首位,可见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视程度。《纲要》要求通过幼儿教育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幼儿园户外场地开阔的独特资源优势开展传统游戏,让幼儿在欢乐的游戏中得到肢体协调能力和爆发力的锻炼,从而增强农村幼儿体质,提高农村幼儿运动能力[1]。
例如,笔者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时引入了“丢手绢”游戏。在游戏开始前,笔者引导幼儿手拉手站成圈,然后在自己站立的位置画个圆圈,并在圆圈中坐好。笔者采用亲身示范的方式教幼儿一边拍手律动,一边学唱儿歌《丢手绢》。儿歌节奏明快,歌词具有生活化特点,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唱法。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中,笔者请一名幼儿拿着手绢围着全班幼儿跑圈。当儿歌唱到“轻轻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跑圈的幼儿需要将手绢偷偷丢在其他幼儿身后,继续向前跑。當儿歌唱到“快点快点捉住他”时,
发现身后有手绢的幼儿需要捡起手绢并追赶丢手绢的幼儿。如果追到了前面的幼儿,则前面的幼儿继续丢手绢;如果没追到,让他占了自己的位置,则后面追赶的幼儿继续丢手绢。笔者在户外活动中引入此类户外传统游戏,能让幼儿从中获得愉悦体验,增强规则意识,在你追我赶的跑动中锻炼运动能力。
(二)借助户外传统游戏,提高协调能力
肢体协调性是幼儿身体素质的重要衡量指标。幼儿正处在身体快速发展时期,在此阶段有意识运用户外游戏活动对幼儿肢体协调性进行训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还能使幼儿终身受益。提高肢体协调能力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及农村幼儿园场地、运动器材等条件综合选择程序简单、效果突出的游戏形式。
例如,笔者在组织大班幼儿开展户外活动时将“踢毽子”传统游戏项目引入活动中。在游戏准备阶段,笔者引导幼儿自由分组,每组2~3人,然后规划“踢毽子”
游戏活动范围,通过亲身示范让幼儿掌握踢毽子的基本技巧,同时向幼儿介绍游戏玩法。在“踢毽子”游戏开展初期,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毽子向上抛出,当毽子落下时利用盘腿方式将毽子踢起并单手接住,再重复上述动作。小组成员间展开比赛,看谁踢的数量最多且毽子不落地。一段时间之后,幼儿基本掌握了踢毽子技巧,此时可解放双手,仅靠脚步移动和预判毽子落点踢毽子,单次踢毽子数量最多者为比赛胜利者。农村幼儿园户外运动器材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踢毽子”传统游戏对材料要求较低,对场地条件要求也不高,较适合农村幼儿园。经常开展此项户外传统游戏能让幼儿的眼、脑、四肢的协调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盘、拐、转、跳、挪、踢等动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三)运用户外传统游戏,锻炼心肺功能
户外活动优点较多,不但能让幼儿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幼儿沐浴在阳光里,呼吸室外新鲜空气,保障幼儿身体健康。
农村幼儿园在引导幼儿开展户外活动时可就地取材,组织开展“吹羽毛”游戏,让幼儿心肺功能得到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吹羽毛”游戏对天气条件要求较高,需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在游戏中,教师可将幼儿分成两小队,根据幼儿数量规划游戏活动范围。教师可在场地中间画出相隔0.5米的两条红线,让两队分别站到自己的区域内,教师可充当裁判角色。在游戏开始后,裁判员将羽毛抛向红线之间的上空,两队幼儿需密切配合,想方设法将羽毛吹向对方场地。羽毛一旦在任何一方落地,此队便在“吹羽毛”游戏中落败。“吹羽毛”游戏比较适合中班或大班幼儿。在游戏中,教师一方面需合理规划参与活动人数,避免过于拥挤造成过多碰撞,引起冲突;另一方面,需认真观察参与者状态,以便在游戏活动中适时介入,及时指导。“吹羽毛”这项户外游戏所用的材料在农村地区极易获取,将此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中能够实现就地取材,让农村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开展此游戏不但能让幼儿在户外环境中反复“深呼吸”,提高幼儿肺活量,增强幼儿体质,还能让幼儿从游戏中体会空气浮力,观察科学现象,满足幼儿好奇心理,让户外活动更具教育意义和价值[2]。
二、开展户外传统游戏,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一)“编花篮”,发展语言思维能力
“编花篮”游戏需要三个以上幼儿合作完成。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第一个幼儿将脚从后方抬起勾在自己手上,让脚心朝上,第二个幼儿将脚搭在第一个幼儿的腘窝上,第三个幼儿将脚搭在第二个幼儿的腘窝上。这时第一个幼儿将托着脚的手放开,三个幼儿的脚便“编”在了一起。游戏时,幼儿需一边单腿蹦跳并围着重心转圈,一边大声诵唱《编花篮》童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蹲下,起来。坐下,起来……”
在“编花篮”户外传统游戏中,教师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童谣创编、改编,根据幼儿语言能力培养需求适当控制童谣的长短和复杂程度,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拓展幼儿语言思维,逐渐增加幼儿“说”的勇气。
(二)“调龙灯”,锻炼表达能力
“调龙灯”游戏依据“耍龙灯”这一风俗创编。在游戏时,两个幼儿面对面站立,相互拉着手,一边念儿歌,一边将两手左右摆动。儿歌结束后,两个幼儿将同一边手高高举起,身体钻过手臂翻转180度;接下来,将另一手臂举起,身体翻转另一个180度。可连续翻转多次,直至不能翻为止。
“调龙灯”游戏中,幼儿大声念出童谣:“杨柳青,
树苗绿,娘舅外甥调龙灯……”幼儿通过反复诵唱童谣,能够训练吐字发音,在无意识中控制语言节奏,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利用“调龙灯”
户外传统游戏培养幼儿表达能力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富有节奏感的音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要合理控制音乐播放速度,调节音乐节奏的快慢,以调节幼儿诵唱童谣时的速度,提高幼儿语言反应能力。
“调龙灯”游戏中的动作模仿了龙身体飞腾、翻转,能让幼儿在游戏中身体肌肉、韧带得到舒展,运动能力得到增强。不仅如此,“调龙灯”的来历还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农村地区群众对“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能让幼儿从小体会农村地区乡土文化和民俗,增强幼儿对家乡的情感[3]。
(三)“包饺子”,提升理解能力
农村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学时需要将语言表达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表达积极性,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教师借助户外传统游戏能让语言训练更富有趣味性,贴合幼儿“喜爱游戏”的心理,让幼儿在语言训练中体验到游戏之乐,在游戏的愉悦体验中获得语言关键能力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在对幼儿园小班幼儿开展语言教学时,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户外传统游戏“包饺子”。这是一项以集体参与为主的户外游戏活动。笔者选出一个幼儿带头,引导幼儿排成一列纵队。游戏开始后,带头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一边念儿歌《包饺子》,一边走圈:“卷、卷、卷白菜,剁、剁、剁肉肉,和、和、和面团,包、包、包饺子。”“包饺子”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风俗,每到重大节日,农村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相传,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为了解决百姓疾苦,将羊肉和各种调料、驱寒药材搅拌在一起,用面皮包好制成“娇耳”给大家吃,人们吃了“娇耳”不但能夠果腹充饥,还会让身体得到调理。
笔者在教幼儿诵唱儿歌的同时,向幼儿讲述“包饺子”这一中国传统民间饮食习惯的来历。这一方面能够加深幼儿对《包饺子》儿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能让幼儿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幼儿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依托户外传统游戏,培养幼儿对家乡的情感
3~6周岁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为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语言运用环境,让幼儿消除畏难心理,想说,敢说。开展户外传统游戏活动能为幼儿创造更多语用机会,促进幼儿语言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幼儿表达能力。
(一)“种西瓜”,培养劳动意识
西瓜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日常水果。将“种西瓜”游戏引入农村中小班幼儿户外教学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还能让幼儿在“种西瓜”的模拟场景中初步获得“劳动”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逐渐形成劳动意识。游戏开始前,笔者利用纸板在户外游戏场地上铺设一条“乡村小路”,“小路”的尽头便是“田地”,然后将废饮料瓶利用起来,摆放在“小路”两边,代表路边的“小树林”。在游戏中,幼儿需采用单腿跳的方式从“小路”上经过进入“田地”里,用小石子替代“西瓜籽”,将一颗播撒在“田地”里,再沿着“小路”跳回起点,取第二颗“西瓜籽”。为了活跃游戏氛围,笔者播放了儿歌《种西瓜》:“小小孩,上南洼,刨个坑,种西瓜,先长叶,后开花,结了西瓜圆又大,乐得小孩笑哈哈!”“种西瓜”游戏与农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在蹦蹦跳跳“种西瓜”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能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实现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的渗透。
(二)“孵小鸡”,感受乡土情趣
许多户外传统游戏源于农村日常生活,农村幼儿教师可借助户外传统游戏培养幼儿对农村、对家乡的情感,使幼儿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让幼儿从小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户外游戏活动中,笔者引入“孵小鸡”游戏,从幼儿中选出一人带上头饰扮演“鸡妈妈”,用小石子代替“鸡蛋”,将“鸡蛋”放在凳子上,“鸡妈妈”
蹲坐在凳子上“孵蛋”。其他幼儿带着头饰扮演“小老鼠”,这些“小老鼠”在鸡妈妈身边蹦来跳去,寻找时机偷蛋。“鸡妈妈”张开双臂阻止“小老鼠”偷蛋,同时身体不能离开凳子。此类游戏取材于农村生活细节,充满了农村乡土气息。幼儿在此类游戏中既可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体会到农村生活中的情趣,更加专注观察农村生活细节,增强对家乡的情感。
四、结束语
农村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发展特点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和游戏活动。对户外游戏合理运用,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求,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并获得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提高农村幼儿综合素质,提升农村幼儿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邱向琴,孙嫣红,朱燕芬.让幼儿游戏植根于地方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8):64-66.
[2] 刘焱.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55-61.
[3] 李海鸥.游戏歌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2(4):3.
作者简介:魏金花(1975.11-),女,甘肃民勤人,
任教于民勤县苏武镇中心幼儿园,中级职称,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