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符号的提炼、形塑及其海外传播刍议
2024-01-05肖宇强
肖宇强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辉煌文化形式。对中华文化类别及其呈现载体进行梳理、分析,运用创意设计等手段对代表性中华文化符号进行提炼与形塑,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与内涵。从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教育宣传、华侨华人等方面,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符号;海外传播;形象塑造;创新演绎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4.012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3)04-0074-06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纵观全球,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文化或文化产业亦十分兴盛。在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扩张及其文化蔓延,中华文化似乎被淹没在“西学”的大潮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符号提炼与形塑是一项创新举措,它能以现代化的方式、国际化的语言、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一、中华文化概述、类别及其呈现载体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根据这一概念可知,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辉煌文化形式,它存在于衣、食、住、行等各领域,同时还体现在民俗、艺术、文化典籍等各方面。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在传统服饰中透射出中华文化的造物智慧与思想内涵,这些服饰亦是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产和饮食风俗,进而促成了以东、西、南、北等区域为特征的八大菜系和地方特色美食。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標识,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建筑与江南园林都享誉世界。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各地、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地方性、仪式性的某种文化形式,是各地、各族群众生活面貌的集中反映。中国传统艺术囊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诸多门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生动、感性的象征性符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境界。中华文化典籍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知识、文明的积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
可以说,上述内容既是中华文化的呈现形式,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了梳理群众心目中的代表性中华文化形式及呈现载体,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统计出问卷中所填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类别及其呈现载体(见表1),并对这些中华文化类别展开符号提炼与形塑。
二、中华文化符号提炼与形塑的方法
符号是意义活动(表达意义与理解意义)的必须且独一无二的工具,不用符号难以表达任何意义;反过来,任何意义必须经由符号才能表达。因此,符号学可被视为研究意义活动的学说,而文化是一个社会所有意义活动的集合,符号学为文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论[2]。当今时代面临着一个大的变局——文化发展迅疾,社会中的符号活动空前活跃,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符号满溢”的情形[3],为我们对代表性中华文化进行符号提炼、形塑与推广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从符号的本质来说,它是一种视觉语言,可以不借助文字进行传播(如一些洞窟壁画、民族图腾或部落图案等,其不但传达出相应的信息、语义,还成为早期人类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是故,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符号就是用来记录、表达、区别某种事项的记号,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如今,符号的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它处于特定的环境和语义之中,可以是一种图形、一种文字或图文组合,也可以是某种建筑造型,甚至某人某物[4]。譬如,提到北京的文化符号,人们最先想到的有天安门、鸟巢、水立方、京剧、胡同、冰糖葫芦等,这些都是当地不同领域(门类)的文化符号。
梳理出文化类别,确定了呈现载体之后,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符号提炼与形塑。通俗地说,符号提炼就是将某一文化类别及载体中识别度最高、最具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形塑则是将这些文化符号进行重塑、包装,最终形成一种源于符号又高于符号的视觉形象。如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有盘扣、立领、丝绸面料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有花窗、飞檐、瓦当等。中国传统饮食中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有筷子、饺子等。将这些文化元素提炼出来,绘制出更为生动的图示形象符号,然后加以润色、修饰,再运用到相关传播系统与环境中,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对中华文化进行符号提炼与形塑时,应注意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图形,二是色彩。图形即是构成该符号的视觉表象和轮廓结构,也即人们肉眼能看到和感知到的形体、形象;色彩是一种依附于形体的视觉填充和情感表达。图形类似骨架,色彩好比血肉,有了色彩,整个图形才更为丰富和饱满。
具体来说,一类符号的图形塑造主要通过象征性手法,这是将某种具体文化形式或载体通过抽象演绎或设计手法加以重构,让人们能在新的图形中辨识和理解原物象的方式。在中国,物象具有其所属的象征寓意和文化内涵,如圆形代表着团圆美满,松鹤象征着延年益寿,石榴预示着多子多福。然而,这些事物的象征寓意或文化内涵对于海外人士来说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应采取一些较为大众化或约定俗成的方式对中华文化符号形象进行重塑,然后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寓意进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色彩虽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但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对于色彩的偏好与禁忌。如在中国,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是我们对于色彩的最早认知。五色对应五方,五方与五行亦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的诠释与转化(图1)。故在上述五色体系中,黄色被视为贵色,因为黄色属土,对应中央,它便成为历代帝王专用的色彩;红色也是国人钟爱的色彩之一,它代表着喜庆、吉祥、欢腾。但在巴西,棕黄色被视为一种绝望的颜色,巴西人认为人死就如同黄叶凋落,较为忌讳该色彩;摩洛哥人不喜白色,白色在该国代表着贫穷;大多数伊斯兰国家喜爱绿色,如穆斯林就十分喜用绿色作为商品包装的色彩[5]。可见,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截然不同的寓意和象征。这也可以说明,色彩犹如一种文化符号,它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民众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风尚。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需考虑目标国家、民族群众对于某种色彩的偏好与禁忌,优化传播策略,才能增强传播效果。
表2是笔者根据上述问卷中所填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类别及呈现载体进行创新设计与创意表达的符号图示(图像)。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符号图示(图像)是从视觉感官层面借助设计手法进行的一次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还有味觉、听觉等多种呈现方式,其亦可参照此设计方法和流程进行创新演绎。特别是部分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人们从中获得诸多美的感受,又赋予它们丰富的美学内涵。此外,笔者创作的这些符号图示(图像)均为基本形,也即一种最基础的视觉元素符号形象。在不同领域、场合,这些基础文化符号形象可以融入相应载体或环境、媒介(如食品包装、产品造型、宣传海报、路牌标识等),它能突破语言的障碍,形成一种跨文化艺术表达,为民众认可和接受。
三、中华文化符号提炼与形塑的原则
在进行中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形塑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力求所传达的信息生动、准确。
一是直观性。提炼和形塑的中华文化符号要非常直观。比如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标识和视觉形象均十分明确、直观,其不但具有银行、金融业的性质,还依据本银行名称、属性体现出别样的特色和文化内涵(见图2)。因此,对于中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形塑应直观地表达出中国的事物或文化。
二是易识别、易记忆。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丰富。文化符号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对符号塑造者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因此,中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形塑要简洁大气、易识别、易记忆。
三是跨文化性。由于地理、气候、文化等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生活习惯、语言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认知习俗等都有较大区别。这种区别促成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但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区隔。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塑和视觉表征作为某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应当超越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语言、认知障碍,让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相互理解,如此才能让该符号及其承载的信息、内涵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以促进相关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如白鸽与橄榄枝的组合造型,作为“和平”的理念及象征性符号,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这是无需用语言和文字解释的。
总的来说,对于中华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形塑,应从文化本体层面出发,对其依附載体进行梳理、归类,并根据这些载体的特质进行符号元素提炼。需要指出的是,提炼与形塑并非简单的元素拼贴,而是通过符号元素的创新再次审视传统文化,重返历史,与历史“对话”。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和积淀的,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可以让人们回溯历史,追寻这些古老文化在过去所承载的意义和展现的价值,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其进行创新演绎与创造性转化。
四、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路径
在对代表性中华文化符号提炼与形塑之后,可结合不同媒介、载体将这些文化符号及其内容在不同领域(场合)进行海外传播。
(一)结合政治外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公共外交越来越突出,不仅需要依靠国家的外交手段,还需借助富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外交理念。文化具有公共性,保护和振兴某种文化,实际上就是要增强它在当代的公共性[6]。因此,可深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运用。如国家领导人以中国代表性传统服饰着装出席相关外交场合、将以中国传统纹样为元素设计的礼品赠予外国友人、带领外国访问团品鉴中国地方特色美食等,都是体现中国国家形象和传统文化的有益形式。此外,还应提高传统文化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比重,如以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将一些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创新演绎,展现在外交环境与理念之中,均有利于提升其传播效率与价值。
(二)融入经济贸易
21世纪初,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与全球各国的经贸往来更为密切。在对外经贸中,国家相关产品的出口是其重要内容。因此,在各类出口商品中,可以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和符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如推行以“国潮风”为理念的产品设计模式,打造以中国元素符号(如陶瓷、书画、丝绸、茶叶等)为特色的时尚创意产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导向,提高相关产品的经济、审美附加值。此外,要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还须重视、加强对海外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目标贸易国家群众对于中国商品的接受态度和意见,积极改进,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对中国产品有所期待。
(三)加强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范围很广,包涵了衣、食、住、行、民俗、艺术等方面。从这些代表性文化符号及其载体来看,可构建以汉服、旗袍、中山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播体系,以八大菜系、地域小吃、养生药膳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体系,以宫殿建筑、石窟艺术、园林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播体系,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岁时节日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体系,以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艺术传播体系。此外,还可借助海外公共文化机构所藏中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为契机,倡议国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与海外博物馆、图书馆等联合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图像展览及相关学术论坛,缩短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空间、时间及心理上的“文化距离”。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因而在加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向海外受众介绍国外流行文化、艺术风尚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这既能推动中外文明的共享互鉴、创新发展,也能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被进一步认同和接受。
(四)做实教育宣传
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在158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89所孔子学院和81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7]。基于此,可在海外孔子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技艺(如剪纸、刺绣、印染、制陶等)的有关课程、培训,引导海外学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整合图书、音像等文化典籍译介模式,推动中华文化精品力作在海外的宣传。中华传统民俗活动也是海外人士所喜爱的,如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和中国文化周、中国非遗日等活动引入校园、社区,设置相关民俗体验(如写春联、糊灯笼、猜灯谜、做月饼等)环节,让参与者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体会中华文化魅力。此外,由国内高校牵头,举办相关文化教育交流论坛,邀请海外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商共议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如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相继举办了跨学科文化遗产交流研讨会、“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历次参会嘉宾包括各国文博机构工作人员、高校师生、学者、政府官员、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媒体人士等,交流形式涵盖讲座、培训、展览、演出等,取得的成果有学术论文集、联合展演、合作方案等。需要说明的是,从教育宣传的目的和宗旨来看,传播主体的传播动机并非将自我的文化意识和情感认同强加于接受主体,而是希望通过教育交流、文化互动,使文化资源成为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由流动的共同财富[8]。
(五)联系华侨华人
2018年4月,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许又声在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侨务资源大国,有6 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华侨600多万,外籍华人5 000多万,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及促进中外友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我国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9]华侨华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们与祖国血脉相连、心手相牵,是向世界宣介中华文化的“民间使者”,亦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与桥梁[10]。此外,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也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成立于1989年的“百人会”(英文名为“Committee of 100”),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美籍华人组织,其成员均为来自美国学界、金融、艺术、法律等领域的华人精英,不仅为美国华人在当地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帮助,还一直为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不懈努力。
(六)创新传播手段
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与传播还需创新传播手段,要顺应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潮流,建立综合性的品牌和产业推广模式,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提高传播效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正体现出数字化、个性化、互动化的新趋向,特别是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前沿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空间[11]。数字网络具有天然的“无国界”性质,是当下文化传播的有力形式。一些报纸、杂志等传统介质也纷纷向数字化传播媒介转型,如许多报纸、期刊开设了线上阅读、数字订阅等方式来吸引大众。更有一些社交媒体已从社交工具演变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平台,这些社交媒体常以个人拍摄的短视频、微电影或直播等方式,进行某类新闻、事件的“碎片化”传播,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对此,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符号元素融入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自媒体的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如拍摄中国民间民俗活动、录制我国非遗技艺的教学宣传视频等,以文教融合的方式,构建中华文化社交化传播新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屏共创、全球共享。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
[2]赵毅衡.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2).
[3]饶广祥.广告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
[4]康鑫.視觉传达中的新民艺文创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1:103.
[5]骆光林,方长青.包装与销售心理[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5:218.
[6]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J].文化遗产,2019(6).
[7]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21)[R].[出版地不详],2022:10.
[8]李牧.跨文化传播主体文化权利的失落与复归——中华传统舞蹈在纽芬兰[J].民族艺术,2017(6).
[9]许又声.国务院关于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18年4月2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8(3).
[10]李其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11]张咪.网络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
责任编辑:刘菊香